法家是中國學術流派中僅次於儒、道兩家的第三大學派。創始於荀子,發展於韓非。《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法家敢於創新,敢於變革的思想對中國曾經一度產生過深刻影響,對中醫學的革新思想也難免有過衝擊……
第一節 法家、韓非和《韓非子》
法家是在中國學術流派中僅次於儒、道兩家的第三大學派。創始於荀子,發展於韓非,《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法家體係形成於戰國時期,法家思想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觀點,重視農業生產,主張以法治國,加強中央集權,突出統一大業,集中管理,對維護當時統治階級的統一大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在新舊勢力的鬥爭之中,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已逐漸取得優勢,代表新興勢力的法家思想主張改革,創行新法,反對舊勢力,屬於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改革派。
一、商鞅與商鞅變法
法家的先驅之一是秦國的商鞅,姓公孫,名鞅。商鞅幫助秦效公實行改革,名商鞅變法。主要改革措施為推行縣製廢井田,開阡陌,統一度量衡,製定法律,獎勵軍功,燒詩書,禁遊學,廢除世文即世祿製。秦國因為實施了商鞅變法而開始富強,為統一中原奠定了基礎。秦效公死後,商鞅被保守派公子虔處於車裂身亡。
商鞅屬前期法家,主張法治,反對禮治,廢除“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不平等製度,主張賞罰分明,法律平等,對當時的生產力是有促進作用的。
二、荀學與《荀子》
商鞅之後為荀子,荀子為儒家,崇奉孔子,主張禮法同治,實質上是“外儒內法”。荀子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觀點基本上是唯物的,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出“法後王”,他的曆史觀是進步的、積極的,並提出性惡論,主張平等的禮,他的觀點為後期法家以法製代替禮治奠定了基礎。荀子的自然觀、認識論都是唯物主義的,對先秦的唯物主義思想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荀子的思想保存於其著《荀子》中,《荀子》三十三篇有豐富的唯物主義思想,是我國研究政治思想、哲學的寶貴文獻之一。
三、韓非與《韓非子》
韓非,是韓國人,為後期法家代表,與李斯同為荀子的學生,韓非反對儒家禮治,貶孔孟仁義,獨倡法治,主張權、勢,術代替禮、義、仁,被秦始皇讚賞,秦始皇獨取法家思想,重刑法,加強中央集權,為統一中國立下了功勳,但其焚書坑儒、專製殘暴的法家極端製度也使後人望而生畏。
《韓非子》為韓非所著,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凡二十卷,共五十五篇。其中《五蠹》、《孤憤》兩篇最為著稱。《韓非子》集法家法、勢、術為一體,建立了法家法治的核心體係,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理論基礎。《韓非子》體現了荀子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對先秦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法家在秦始皇時期,雖受到重用,但秦始皇後法家思想逐漸成為異端,儒家思想以正統地位取而代之,儒法之間的鬥爭的影響雖然逐漸減弱,但法家的敢於創新、敢於變革的思想卻對中華民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節 法家學術思想與中醫學關係
一、法家崇《易》變易觀點對中醫學的影響
法家的核心思想體係是變革,主張創新,反對法古,維持變革的手段是法。變易是《周易》的思想核心。《易·係辭》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化者,進退之象也”,“生生之謂易”。變易是《周易》的精髓,活的靈魂,從八卦到太極、河圖洛書,無不體現著變易的原理。法家汲取了《周易》的變易理論,並將其充分應用於社會政治;是對《周易》易理的繼承和發展,對中醫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從商鞅開始便反對法古,主張變革,如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史記·商君列傳》),他的著名的商鞅變法曾經為秦國的富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後期法家的變革觀念奠定了基礎。
荀子同樣主張變法,他反對儒家的“法先王”,主張“法後王”,體現了他的曆史發展觀,並以“表儒裏法”的形式推行他的變革主張。
韓非則是徹底的變革主義者,他堅信《周易》變易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他強調事事是在不停地變化著的,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他所說:“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謂常”,“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即言萬事萬物都沒有不變的時候,隨時都要以新的東西應變。
因此,他堅決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對因循守舊,堅決要求革新,這些變革的思想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來說是積極的、先進的,對一貫尊經崇典的中醫學也發生了衝擊,逐漸衝破固俗,發生了一些重大突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