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說話要學會“繞”(1 / 1)

陳毅同誌當外長時曾主持過一次談國際形勢的記者招待會。會上陳毅談到了美製U-2型高空偵察機騷擾我領空的事情,並對此表示了極大的憤慨。有個外國記者趁機問道:“外長先生,聽說中國打下了這架偵察機,請問是用什麼武器打下的?是導彈嗎?”隻見陳毅用手做了一個用力往上捅的動作,說:“我們是用竹竿子捅下來的。”與會者無不捧腹大笑,那個記者也知趣地不再追問了。

竹竿子能捅下高空偵察機嗎?陳毅同誌回答的顯然是一句錯話,但卻錯得極妙!試想,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實相告,就會泄露我國的核心機密,當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說“無可奉告”,會使會議氣氛過於板滯、凝重;而“是用竹竿子捅的”這句錯話,卻聽起來煞有介事,既維護了國家機密,又造成了幽默輕鬆的談話氣氛。真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雕,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絕!

可見,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將真話變為錯話,曲折地說出來,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好結果。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當有人求自己幫忙,但卻實在是辦不到,此時若直言拒絕,一定會使對方難堪或傷害對方,那麼該怎麼辦呢?

為了避免直言相告,可巧妙地尋找借口來為自己解圍或是保全他人的麵子。

舞會上別人邀你,你內心實在不想跟他跳,可說:“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達到謝絕目的,又不傷別人的自尊心。

別人與你相約同去參加某一活動,但屆時你忘記了;或過後生悔,未去赴約。直說出原因,將會影響別人對自己的信任,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況下,失約的可能原因有身體不適、家中有事、客人來訪等,你可挑選較合情理的一種,作為事後的解釋。

為了避免直言,運用各種暗示,以含蓄、隱晦的方法向對方發出某種寓著自己真實想法、態度的信息,以此來影響對方的心理,使對方明白自己的心意,這也不失為一個妙招。

一次,某鄉黨委為了加強機關幹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麵作了一係列規定。決定由曾在鄉屬企業擔任過多年負責人,不久前剛調到機關任傳達工作的一位老同誌負責考勤登記。這位老同誌認為這項工作易得罪人,不願意幹。說自己過去就是因為辦事太認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勸教訓”。

聽了他的話,鄉黨委書記委婉地講了一個故事:某電影導演,為拍部片子四處尋找合適的演員。一天,他發現了一個合適的人選,便通知此人準備試鏡頭。這個人十分高興,理了發換上新衣,對著鏡子左照右看,總感到自己的兩顆“犬牙”式的牙齒不好看,於是到醫院把牙齒拔掉了。後來,當他興致勃勃地去報到時,導演一見到他就很失望地說:“對不起,你身上最珍貴的東西,被你自己當缺陷給毀掉了,我們的影片已不再需要你了。”

故事講完後,這位老同誌懂得了“堅持原則,辦事認真”正是自己最好的品質,於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務。

在與人交談中,慷慨激昂,鋒芒外露,固然是一種本事,但細語聲聲,婉言相告,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種本事。說話要學會“繞”,正所謂“曲徑通幽”;輪船善於“繞”,才能避開險灘暗礁,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