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個人必須適當地控製自己的情緒,能夠控製自己情緒的人無疑是成功的人;不能很好地控製自己情緒的人,往往要受到他人情緒或行為的影響,從而決定他們的生活中充滿著快樂還是悲傷,是高興還是煩惱,是受重視還是被輕視。而真正強大的人是不會依賴於外部世界的,他不會把自己的喜悲都表現在臉上,不會把內心的平靜拋售給繁雜的世事,不會讓愛與哀愁左右自己的情感、態度、語言和睡眠,他會保持身心的和諧與放鬆,做自己的主人,對自己負責,也負得了責。這樣的人,他們有充分的自我控製能力。
善於自我控製,善於克製自己感情、約束自己的言語、控製自己的行為,心理學上稱“自製性”,或稱“自製力”,這是意誌品質的一個方麵。
我們常常不能正確識別事情的實質,即便是在冷靜的時候,觀察人或者事都很難得到正確的答案,更何況通常人都是在一定風險的情況下進行分析,如果這時候受偏執的情緒幹擾,那就可能出現問題了。很多人在自己混亂的情緒下做了錯誤的判斷。
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是對自己的縱容,縱容自己就是毀滅自己。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總是不斷反省,永遠自律。據哈佛商學院對120位成功人士的調查,發現一個共同的規律就是:他們人人都注重自律。
張伯苓是著名教育家,他長期擔任南開大學校長。他責己嚴格,對學生的要求也是毫不放鬆。一次上“修身課”的時候,他看到一位學生的手指被煙熏得焦黃,便指責他說:“你看,吸煙把手指熏得那麼黃,吸煙對青年人身體有害,你應該戒掉它!”但他沒想到的是,這位學生反駁道:“您不是也吸煙嗎?為什麼又來說我呢?”張伯苓被問得說不出話來,憋了一會兒,他把自己的煙一撅兩段,堅定地說:“我不抽,你也別抽。”下課以後,他又請工友將自己所有的雪茄煙全部拿出來,當眾銷毀,工友非常惋惜,舍不得下手。張伯苓說:“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決心,從今以後,我跟同學們一起戒煙。”從那次以後,張伯苓就再也沒有抽過煙。
控製自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永遠存在著理智與感情的鬥爭。“做自己高興做的事”,不顧一切地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並不真正是對人生和自由的追求。你應該有戰勝自己的感情、控製自己命運的能力。一個人如果任憑感情支配自己的語言、行動,那就使自己變成了感情的奴隸。不能自我控製,往往會使自己做出一些錯誤的舉動。自我控製,的確是一種智慧。一個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人,就可以支配自己的情緒,支配自己的命運。
從另外一個方麵來看,一個成功的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是習慣地運用求同存異的智慧。而能夠自如地運用求同存異的智慧的人,肯定是一個有高度自我控製能力的人。自我控製,就是能合理地控製自己的情緒、行為、語言,就是不排斥他人不同的觀點、意見、習性等,要做到自我控製,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多思考,多包涵,充分運用求同存異的交際藝術,妥善地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從而獲得人生最大的快樂。在與別人交往、相處的過程中,你要時刻記裝求同存異”的概念,就是尊重每一個人的獨特性,如果你不允許別人與你不同,拒絕與他人在交往時求同存異,最終你隻能把自己孤立起來。
一個人想要很好地自我控製,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放縱自己的嘴巴,如果為了尋求眼下的得意,而以犧牲未來為代價的話,這種代價所導致的損失將是你終身都無法彌補的。所以,及時的自我控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