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人的興趣僅限於自身及其主觀世界。除了親密朋友之外,他們不易與他人隨便接觸,對一般人顯得冷漠;待人含蓄、沉思、嚴肅、敏感,缺乏自信與行動的勇氣;喜好幻想;情緒活動比較穩定;喜歡有秩序的生活。
(1)性格內向者的內心世界
有一位性格內向的人說:“我並不是厭世,但我確實不知道活在世上的意義。我對人、對事都沒有特殊的愛戀。我希望可以躲起來不必麵對這個世界。我每天早上都賴在床上不肯起來,外麵的世界對我來說太難應付了,每天由辦公室回到家裏的時候,我都有如釋重負的感覺。放假的日子,我除非迫不得已,否則一定要留在家裏,無論如何也不肯出去。我最怕的是人,我覺得自己什麼都比不上別人,所以為了逃避與別人比較高低,我在盡可能的範圍之內都避免與別人接觸。我很怕向別人提出問題,我怕被人罵我笨,所以工作上及生活上有許多事我都一知半解,得過且過就算了。可是我又怕別人識穿我的無知,因此我加倍謹慎,避免與人接觸。雖然我躲在自己的‘一人世界’裏覺得很安全,但同時我也覺得孤獨。我向往能多有幾個好朋友,我希望自己不要這麼怕與人接觸,我希望可以仔細地去了解自己的工作及生活的環境,我希望可以真正地享受人生。”
(2)內向性格是怎樣形成的
①由於自我意識敏感而產生對人的“緊張症”“恐怖症”。
如有的人與異性接觸時,過分強烈地意識到對方是異性,造成情緒緊張過度。陷入尷尬局麵。
②家庭背景也往往是造成內向性格的主要因素。
內向者的父母常屬於較為冷漠的人,他們深信如果要使孩子有高度的服從性,身為父母必須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一位內向者說:“小時候,爸媽從來不鼓勵我有好奇心,他們對我的問題不是嗤之以鼻,就是叫我少管閑事,做好分內的事。”家長不鼓勵子女去結交朋友,或參加任何課餘活動,他們認為這類活動會使兒女“分心”,對正常的學習失去興趣,所以在踏入社會之前,青少年的生活圈子隻限於學校及家裏。在缺乏與人溝通的環境裏成長的兒童,對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的,他在剛踏入社會做事時,無意之中得罪了一些人,而這些人對他所表現出來的反感使他從此不敢再嚐試與別人溝通,同時完全縮入自己的個人世界。
③與經曆有關。
性格是人在生活實踐中,在人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的生活環境,具體地講,就是人的家庭、學校、工作等,人與環境關係發展的過程便是經曆,經曆也是性格形成的條件。
(3)怎樣正確對待與改變過於內向的性格
①應當認識到:性格的內向與外向各有優缺點。
研究表明,內向型與外向型的人在工作中的表現是不同的。內向型的人最主要的優點是遇事沉著、善於思考,這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基本條件;但內向型的人思想較狹隘,容易產生自卑感,愛摳小事,忽視大局,這也會影響工作。外向型人的最大長處是性格爽朗、倔強,遇事不怯場,反應較快,學得也較快;但外向型的人往往從興趣、情感出發,缺乏計劃性和堅持性,影響獨立思考習慣的形成。
②怕“人”的內向型性格者,要引導自己對周圍環境裏的事物產生興趣。
具體方法是:你每天下班之後,不要馬上回家,而要到一個熱鬧的場所待一段時間,然後回家將所觀察到的一切記錄下來。這種做法的目的是將自己從個人世界裏拖出來,讓自己投入到以前不敢置身的環境,並對這些環境做出詳細的觀察。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你對一切接觸過而從來沒有留意過的事物就會逐漸產生興趣。想逗留在外的願望也就加強,逗留的時間也自然地增加了很多。
③要主動地與他人接觸。
此外,還要注意社交的形式,如社交前可帶著明確的社交內容參加社交。心理上有了具體的社交內容,就可以把注意力從自身轉移到事物上,不至於過分緊張。初次社交可以在社交活動比較老練的人的陪伴下,由陪伴者唱“主角”,自己唱“配角”,這樣既可以學到別人的社交方式,又可以借此訓練自己的社交能力,防止社交中出現尷尬的局麵。
生活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火車硬座車廂裏,在一個“隔間”裏麵有六個人,如果這六個人中至少有一個是主動交往的人,那麼他們總是談得熱火朝天。一路上充滿歡聲笑語;如果這六個人沒有一個願意主動和別人交往,那麼,從起點坐到終點,他們會始終處在無聊的氣氛中,看書也沒勁,對望又很尷尬,所以幹脆閉起眼睛養神。與其尷尬地麵麵相覷,還不如主動打招呼,換得一路不寂寞,不是嗎?
在我們的身邊會存在著許多內向的人,他們僅局限於自己身邊的世界,隻和自己的親密朋友相處,除此之外,他們不善於和其他人相處,這樣的人要勇於改變,要有拓展人脈的觀念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