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6章 讓步的反麵是前進(1 / 1)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裏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做人不懂“讓”的藝術,則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一天,一戶人家來了客人,父親讓兒子上街去購買酒菜,準備客人的午餐,可是日漸西移,已經下午了兒子還是沒回來,於是自己就上街去看個究竟。

父親快到弄堂出口時,發現兒子在與另一個人正麵對麵地僵持站在那兒,父親就上前詢問:“你怎麼還沒去買酒菜呢?”

兒子回答說:“老爸,你來得正好,我剛要出去,這個人堅持不讓我過去,我現在也不讓他過來,所以我們兩個人就對上了。看看究竟誰讓誰!”

父親聽完兒子的一席話,上前聲援道:“孩子,好樣的,你先去買酒菜,然後再送回去給客人享用,這兒讓爸爸來跟他對一對,看看究竟誰讓誰!”

兒子隻是側過身便朝街裏走去。其實,除了兩人對峙的地方外,兩邊還有很大的空間,但依舊沒有人讓步。

有一次,美國的拳王喬·路易和朋友一起開車出遊,途中,因前方出現異常情況,他不得不緊急刹車。不料後麵的車因尾隨太近追尾了,兩輛車有了一點輕微碰撞。

後麵的司機怒氣衝衝地跳下車來,先是抱怨了一番,見對方沒有回應,繼而又大罵喬·路易駕駛技術有問題,並揮動雙拳,好像要動手的樣子。

喬·路易自始至終除了道歉的話外再無一語,直到那個司機覺得大顯威風,方才揚長而去。

喬·路易的朋友不解地問他:“那人如此無理,你為什麼不揍他一頓?”

喬·路易聽後認真地說到:“如果有人侮辱帕瓦羅蒂,帕瓦羅蒂是否應為他高歌一曲呢?”

人在世間若是不能忍受一點閑氣,不肯給人方便,讓人一步,往往使自己到處碰壁,到處遭遇阻礙,不肯給人方便,結果自己到處不方便。如果一個人平常在語言上讓人一句,在事情上留有餘地,肯讓人一步,也許收獲就會更大。

做人要圓融變通,就要學會“讓”的藝術,讓人一步有時能獲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忍讓是一種深厚的涵養,它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別人的境界,能陶冶人的情操,帶給你心靈的恬淡與寧靜。它不但可以改善自己和社會的關係,還可以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慰藉與升華。忍讓有的時候也是一種豁達的摯愛,可以化衝突為無影,化幹戈為玉帛。忍讓又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別人衝撞了你,內心也會感到不安。你以忍讓待人,自然會得到別人的理解與尊敬。

當然,忍讓並不是意味著退卻不前和軟弱可欺,也不是麵對著委屈、誤解、甚至淩辱而無動於衷。忍讓顧全的是大局,著眼的是未來。忍讓者總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感化他人的淺薄行為,以寬闊博大的胸懷去包容他人的莽撞舉動,最終以無可爭議的成功來警醒世人。人情翻覆似波瀾。今天的朋友,也許將成為明天的對手,而今天的對手,也可能成為明天的朋友。

世事如崎嶇道路,困難重重,因此有時不妨退一步,讓對方先過,就是寬闊的道路也要給別人三分便利。這樣做,既是為他人著想,又能為自己留條後路。讓步的反麵就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