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指出:“請求對方幫一個忙,不但能使對方覺得自己重要,而且也能使你贏得友誼與合作。”他述說自己的一次經曆,有一次,他初到一個海濱城市,暮色蒼茫中要去一個自己沒到過的郊區。前半截的路線他還知道怎麼走,可是下了公共汽車換乘另一條路車時,他卻怎麼也找不到另一路車的車站。於是他走到一群下棋的本地老頭麵前,請教他們該怎麼換車到他想去的地方。
沒想到這麼一問效果驚人。他們聽出他是外地口音,而且是在快要天黑時往郊區走,就感到事關重大,於是就七嘴八舌地向他指點路線,連下車後該怎麼走都告訴了他。有一位老人為了這稀有的機會而興奮不已,站起來讓所有的人都不要講話了,他要獨自享受這指示方向的快樂。
因為他要去的地方是一個軍事基地。這些人聽說他和這樣的地方有關聯,深感能夠有機會給他這樣的人指路非常重要。那位站起來的老人還放下手中未下完的棋,專門把他送上末班公共汽車。
建議你也試試這種方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後,向一個地位低於你的人請教:“不知道能不能請你幫我一個小忙,告訴我怎樣才能到某個地方?”相信你會有一個良好的收獲。
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運用這項原則,把一個刻薄的敵人變成了他一生的朋友。那時,年輕的富蘭克林憑著自己的才幹,不但建立了一個小印刷廠,還當選為費城州議會的文書辦事員。
可是,他的能幹卻招致了議會中另一位同樣有錢且又能幹的議員的敵對。這位議員不但不喜歡富蘭克林,還公開斥責他。富蘭克林覺得這樣的一種情況非常不利於自己發展,他決定使對方喜歡自己,他聽說對方圖書室裏存有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書,就寫給他一封便箋,表示自己非常希望借來一閱。
這位議員馬上叫人把那本書送給了富蘭克林。過了大約一周,富蘭克林把那本書還給議員,並附上一封信,表示非常感謝。
以後在議會裏相遇的時候,這位議員居然一反常態,跟富蘭克林打起了招呼,並且很有禮貌。自那以後,他隨時都很樂意幫一幫富蘭克林。他們二人成了很好的朋友,一直到他去世。
托人辦事時,即使是關係不錯的人,措詞、語氣也要適度,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如“你必須幫我辦”“一定完成”等,這樣說有時會強人所難,讓人得不到尊重,感受不到他的價值,所以要讓對方樂於接受,你不妨說:“請盡量幫我一把,這件事我隻有靠你了”“最好能幫我到底,否則我就沒辦法了”。
催問時也要注意用語的分寸,應多用懇請語氣。千萬不可用“怎麼還不處理呀?”“不是說今天就給我答複嗎?為何講話不算數?”“你們到底什麼時候解決?”“這個月底前必須處理!”等等責問句或命令句,這會使對方有一種被“權勢”壓製的感覺,自身的價值得不到體現,幫了忙也是白幫忙。
在你求人感到為難的時候,說一些讓對方心理感到滿足的話,或許就會事半功倍,比如對地位低的人謙虛,對方就感到滿足;對有敵意的人,說他具有某某價值,誇他人與物都行,對方就會感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