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但如果人人都標榜看穿了塵世,以信奉自私為座右銘,那麼這個世界必將暗無天日,這個社會必將走向衰亡。
所以我們從小受的教育,以及這個社會所弘揚的倫理,都教導我們要友愛、仁慈,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影響,滲透了我們的潛意識。我們潛意識深處有了對友善、仁慈的向往,有了對具備這種品質的人的尊重。
因此,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人,一定都是品德高尚、有仁愛之心的人。
你有這樣的體會嗎?這個社會上有種人仿佛所有人都是他的敵人,對待別人總是凶巴巴的、惡狠狠的,或者從來就不將別人當人,隻是當做他人生旅程上的一種工具。這種人不論他有多大本事,最終還是會遭到人們的唾棄。
人就應該有愛心,友善地對待每一個人,這也正是成功者的人生準則。
何苦要多樹立仇敵呢?友善會使你顯得大度、姿態高雅,會使你的生活天地無比遼闊。如果別人對不住你,你還以友善待他,他自會對你有負疚感,說不定以後還會加倍補償給你,這正是聰明的天真做人的做法。
我們要學會理解人、諒解人,憤怒和暴力隻是外在的力量,隻有友善才能激發人性光輝的部分,真正深入人的心靈。
有人說:“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鬥獸場,好心多半不得好報,好人往往吃虧。”
我們不否認,人性中最古老、最深切的稟賦就是自私的一麵,那種幼稚的仁慈,天真的友愛,自會使你處處碰壁。但友善絕不是叫你傻氣,在深刻認識人性基礎上的天真做人正是使你受歡迎的一種方法。
有人會說:“說道理,誰都會,但做起來卻難。有些人你一看上去就討厭,還怎麼對他友善?”
在這裏介紹心理學中的一條原理:“照鏡子”效應。
與人交往,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這人一眼看去就不錯,與自己很投緣,果然大家談得很好;而與另外一些人一接觸,感覺上討厭,結果,真的格格不入。為此我們常慶幸自己感覺靈驗,是否你真的感覺靈驗呢?
心理學中有一條規律:我們對別人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行為,往往會做出同樣方式的反應和回答。
在與人打交道時,我們發現自己的待人態度會在別人對我們的態度中反射回來。如同你站在一麵鏡子前,你笑時,鏡子裏的人也笑;你皺眉,鏡子裏的人也皺眉;你叫喊,鏡子裏的人也對你叫喊。幾乎很少有人認識到這條心理學規律是多麼重要和多麼具有預測性,反而得意地歸之於自己感覺靈敏。
實際上,如果你事先就確認某人難以對付,則你很可能會用多少帶有敵意的方式去接近他,在心中握緊你的拳頭戰鬥。其實當你這樣做時,你簡直就是設置了個舞台讓他去表演,他也就被逼扮演了你為他設計好的角色。而如果你事先認為某人是友好的,你就會用友好的方式去待他,在你的感染下,他自然也以友好的方式待你。
請記住你的大多數敵人正是你自己造成的,友善才會使你朋友遍天下,使你的品質升華,生命充滿歡樂。
一個小男孩受到母親的責備,出於一時的氣憤,就跑出房屋,來到山邊,並對著山穀喊道:“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
接著從山穀傳來回音:“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這個小孩子很吃驚,百思不得其解。
過了一會兒,他的氣消了,想起了母親對自己的關懷,心裏就很後悔。於是他又對著山穀喊道:“我愛你,我愛你。”
而這次他卻發現,有一個友好的聲音在山穀裏回答:“我愛你,我愛你。”
生命就像一種回聲,你送出什麼它就送回什麼,你播種什麼就收獲什麼,你給予什麼,就得到什麼。你想要別人是你的朋友,你必須是別人的朋友。心要靠心來交換,感情隻有用感情來博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