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永不停息的硝煙戰火(3 / 3)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以色列軍隊擅長發動突然襲擊,先發製人。確實,偷襲戰被以色列軍隊發揮到了極致,其中第3次中東戰爭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成功、最出色的偷襲戰。

但在第4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趁猶太人贖罪日之機,對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但阿拉伯人最終仍未能打敗以色列軍隊。

這是不是因為以色列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盟友——美國呢?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美國已經為以色列提供了400多億美元的援助,而其中3/5是軍事援助。但是不可否認,在美式武器不斷充實以色列軍備時,當時的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也為阿拉伯人提供了大量的先進武器。在“二次大戰”後的幾次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美蘇雙方的介入均使戰爭最終以僵局而告終,為何中東戰爭卻能使以色列大獲全勝?

蘇聯為何能容忍美國通過以色列稱霸中東,從而放棄了在這一地區的戰略主動權?是美蘇雙方另有不可告人的內幕交易,還是蘇聯有什麼難以啟齒的難言之隱?這一切隻有留待雙方檔案材料的進一步解密後再去探究了。

“皖南事變”中的難解謎案

1941年“皖南事變”是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一次反共事件,是國民黨頑固派在新四軍軍部和所屬部隊決定北撤到長江以北蘇皖敵後地區時,精心策劃的聚殲新四軍部隊於涇縣茂林地區的一個極其險惡的反動陰謀。

“皖南事變”萆中國近現代史、特別是國共兩黨關係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此,我國學術界,特別是黨史和軍史學術界都進行了廣泛研究,但是,由於曆史的塵封不可能一一拂去,所以仍有許多事情沒有定論,其中有四大謎案。

一、走什麼路線最為安全?

“皖南事變”發生之前,新四軍南下北移的路線有三條可以選擇,即向北是由雲嶺、蕭村、北貢裏、土塘等皖南新四軍各部駐地向北,經(銅陵、繁昌之間的渡過長江至江北無為一帶。這條路線基本上是敵占區;向東是由駐地向東開拔,由蘇南北渡。這條路線所經之地是敵、頑的交錯防區。向南是皖南新四軍最後所選擇的路線,這就是從駐地向南開拔,經茂林、三溪、旌德、沿天目山腳附近的寧國、郎溪,繞道蘇南的溧陽,然後伺機北渡。這條路線所經過的地區,不僅行程最遠,而且全是國民黨軍隊的防區,沿途有國民黨駐軍的幾個師。

經過研究,新四軍最終選擇的路線是向南的路線。從“皖南事變”事後的結果來看,這條路無異於絕路,導致皖南部隊全軍覆沒。

當然,“皖南事變”已成為曆史,盡管學者認為如果走其他路線未必會遭遇如此悲慘的結局,但邏輯推論畢竟代替不了曆史事實。當初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條線路?如果選擇其他路線會是怎樣的結果?這是永遠也無法揭開的謎。

二、項英為何一再推遲皖南新四軍部隊北上的日期?

1940年7月,蔣介石將其反共活動的重點由華北轉向華中,提出所謂“中央提示案”,強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一個月內撤至黃河以北,並要八路軍和新四軍由50萬人縮編為10萬人。1940年9月19日,毛澤東指示葉挺、項英“率部迅即渡江,應於兩星期內渡畢增援皖東為要”。

10月8日向皖南軍部提出了三個行動方案:第一個是軍部移動到銅陵、繁昌三支隊活動地區,準備在頑軍進攻時渡江到皖北;第二個是如有可能,移到蘇南也可;第三個是如直接移到皖北,即令江北四支隊派兵到無為沿江接應。

10月9日,劉少奇致電葉挺和項英,要軍部從速北移,指出“如果遲緩,恐有被頑固派阻斷封鎖的可能”。10月12日,毛澤東又再次致電耐心說服項英,說明北移理由,要皖南軍部“絕對不要遲延”。10月21日,毛澤東又致電葉挺和項英,要葉挺盡快渡江,以速為好。10月25日,毛澤東又向項英等人轉發了周恩來“將新四軍主力開至江北”的意見。以後的11月15日、11月21日、11月24日、11月30日、12月14日、12月26日又反複催促項英盡快北移,或在情況有所變化、項英猶豫不決的情況下給予鼓勵,或給予嚴厲的批評,其目的都是為了要項英北移,但對於黨中央的指示,項英或直接拒絕,或婉言拒絕,直至1940年12月28日才召開新四軍軍分委會議,決定於1941年1月上旬北移,致使新四軍被圍而聚殲,使革命隊伍遭受慘重的損失。

對於項英遲遲不率部北移的原因,有人分析是項英在統一戰線問題上受到王明右傾錯誤的嚴重影響,抵製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新四軍向敵後發展的戰略方針,強調皖南特殊等。有人認為,僅僅作這種分析是不夠的,還要“研究曆史的、現實的、國際的、國內的、個人的種種因素”,要“進入人物的心態”來進行研究。

那麼,項英當時究竟是怎麼想的?他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資料,也沒有人聽到項英的任何流露,盡管可以對此進行分析和揣測,但不能作為信史,項英其時最真實的心態恐怕隻能是永遠也解不開的謎團了。

三、項英究竟有沒有一個“三山計劃”?

這是關係到新四軍北上抗日為什麼選擇南下茂林的問題而遭到國民黨部隊圍剿的問題。1940年4月3日,毛澤東致電項英,詢問新四軍皖南部隊應付突然事變的準備情況,其中問道:“軍部及皖南部隊被某方襲擊時,是否有衝出包圍避免重大損失的辦法?其辦法以向南打遊擊為有利,還是以向東會合陳毅為有利?渡江向北是否已絕對不可能?”4月9日,項英收到毛澤東來電,當天立即回電,報告皖南部隊應付突然事變的準備情況,其中說:“向南,為黃山、天目山、純石山,人少糧缺;罪江,則須經過敵友之間,極不利;渡江,絕對不可能,敵在長江封鎖更嚴,江北桂軍已密布江邊;“向東,某方已有布置,須衝過兩道封鎖,經過幾次戰鬥,才能與陳毅會合。到蘇南,地區不利,處在敵友夾擊,地區狹小。隻有在廣德、寧國一帶堅持,繼續戰鬥。”可見,最後決定繞道的路線時,項英是作了遇到襲擊時堅持在山區和丘陵地帶堅持戰鬥準備的,並且主要是考慮了新四軍各部隊善於在山區地形進行作戰的因素。隻不過在北上的實際過程中,由於他對蔣介石等的反動本性認識不足,應付突然襲擊的準備不充分,因此在“皖南事變”中遇到襲擊時,還等不到我軍到達廣德、寧國一帶就被圍殲,連他本人也在皖南事變中不幸犧牲。

令人不解的是,項英為什麼要率領皖南新四軍部隊向南而北上呢?有人說項英有一個建立“第二延安”的想法,也有人認為與新四軍大部分部隊缺乏在國共合作抗日情況下對所謂“友軍”進行集團作戰的經驗有關。究竟事實是怎樣的?尚待解決。

四、遭圍剿皖南新四軍部隊究竟突圍出來多少人?

關於皖南事變中新四軍突圍出來的人數,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的觀點。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國共產黨曆史大事記》認為:除約2000人突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或被俘。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國共產黨曆史》上卷記載:除約2000人突圍外,大部分被俘、失散或犧牲。由馬洪武、童誌強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新四軍發展史》認為:在皖南事變中突圍歸隊的新四軍指戰員,總數應為1000人左右。《皖南1941》的作者房列曙認為:新四軍突圍人數為1;300人。新四軍指戰員的突圍人數,十分精確的數字尚需學術界繼續深入探討。事實是怎樣的?尚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