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挫折,不要慌張,雖然撥開這層烏雲,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但是烏雲的背後往往隱藏著燦爛的陽光。與挫折的較量既要有堅定的意誌,也要有合適的策略。在遭遇挫折的時候,要以一顆平常心去積極的麵對,靜下來想一想,過去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在回憶中反思,從反思中總結經驗,以此來警示自己,通過理性的思考,在茫然中選擇一條正確的捷徑,切莫延續過去失敗的足跡重蹈覆轍。
著名主持人楊瀾曾說過,人生最大的財富不是青春與美貌,也不是充沛的精力,而是有遭遇挫折的機會。同學們,挫折不是攔路虎,而是墊腳石,經曆生活中的一次次挫折,我們會漸漸成熟,逐步長大。
如果說波濤的交響需要浪花來奏響,希望的火花需要碎石的碰撞,那麼生活中的挫折就猶如打破靜謐蠻荒的岩石,就像征服浩瀚海洋的風帆。朋友,挫折來臨時無須逃避,挺直你的腰杆,踏實努力,厚積薄發,讓我們用雙手和汗水澆鑄自己的理想之劍,大膽地掠過波濤的峰巒,讓我們從挫折中奮進!讓挫折在你的鬥誌麵前跌倒,讓我們迎接明天的希望。
別讓壓力壓倒自己
壓力是一支強心劑,促使我們駕著生命的車輪,不斷地快節奏地向上滾動,伴著我們在人生之書上寫下輝煌的篇章。
正視壓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緊張的世界,不安因素環繞在我們身邊,城市中各種機器音響造成一片緊張,這是一個事實。我們的臉上或言談中隨處都顯現出一種緊張。緊張已經完全深入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
有些人能把握自己,可以完全不讓壓力上身,也不讓壓力擊倒。
人多少都要有一些壓力和緊張,某種程度的壓力和緊張是必要的。正常的緊張可以讓你保持奮發,不斷刺激你,讓你在高效率之下創造性地工作。但如果我們能學會控製緊張,那未嚐不是一件好事。我們要學會控製緊張,就像看電視一樣,能開能關,這樣才能運用緊張來為我們的目標服務。當緊張給我們形成高度的壓力時,我們可以隨時關上它。當你需要輕鬆時,如果能從緊張之中釋放出來,就可以將所有壓力排除。
壓力是一支強心劑,促使我們駕著生命的車輪,不斷地快節奏地向上滾動,伴著我們在人生之書上寫下輝煌的篇章。在人生大舞台上盡情展現自己的風采。試想,一個懶散沒有壓力的人是如何的墮落與沉寂。他隻會為別人的成功而喝彩。而自己卻事無成,安於現狀,任歲月蹉跎,在風塵中死去。
壓力又是一個惡魔。它使得多少人跌入失敗的深淵,進入傷心的沼澤地。下因為這壓力,使得他們從此沒了昔的歡聲笑語,沒有往日自信的麵龐,沒有勇氣去麵對生活中一切的一切。此時,壓力似乎是罪大惡極的。
或許,每個人都不想飽嚐壓力下悲愴的慘痛吧?那麼,禦下你的包袱,活得瀟灑自如些。有這樣則故事:
兩個人一同經過寶藏地帶。那裏有琳琅滿目的珠寶、紫寶石、瑪瑙、、、、、、無奇不有,層出不窮。其中一個人很是貪婪,不住地往自己口袋裏塞寶貝。而另一個人卻隻挑選了一顆最漂亮的藍寶石。兩人走了一段時間後,就拉開了距離。背著沉重寶貝的那個人累得氣喘籲籲,上氣不接下氣,為了趕路,隻好不停地忍痛割愛,丟棄自己的寶貝。
當到達目的地時,他已累得不省人事了。而他手中卻連一顆寶石也沒有了。隻拿了一顆寶石的那個人卻安然無恙。有人問他:“你為什麼能這麼輕鬆地到達目的地?”“因為我始終隻有一顆寶石。”
我們且不論其貪婪與否。隻拿了一顆寶石的人,正是因為沒有給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所以以很輕鬆地成功了。
我們應該正視壓力。其實大部分的壓力毫無不要
大多數人擔憂的事情太多了,這是不必要的。他們仿佛在自找造成壓力的東西。你可能覺得這令人難以置信。如果你不信,請看下麵關於憂慮的數字:
人們憂慮的事情有40%永遠不會發生。
30%的憂慮涉及過去作出的決定,是無法改變的。
12%的憂慮集中與別人處於自卑感而作出的批評。
10%的憂慮與健康有關,而越擔憂問題就越嚴重。
有8%的有利率可以列入“合理”範圍。
以上數字不是很令人驚訝的嗎?引起緊張的10個問題當中,真正值得擔憂的問題平均還不到一個。其餘的問題我們可以學會消除。
學會有效對付壓力。壓力通常不是做事太多而產生的。壓力通常是你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的觀點造成的,你處理壓力的方式決定你能否順利應付壓力。正如阿曆克西斯。卡羅爾說:“不懂得怎樣對抗憂愁的人死的早。”
人總是要有壓力的--壓力橫豎要來到。招收改變你的思維和習慣,能避免的壓力則避免,不能避免時以內感健康的方法應付壓力。別讓壓力象暗拳一樣把你打倒,妨礙你爭取成功。
那麼怎樣有效對付壓力呢?以下策略能幫你成功處理壓力,從而激發潛能。
(1)養成看問題的正確視角
能避免別人所遇到的壓力的人有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能保持一種正確的視角。”
(2)在自己的強項上努力
那些在自己的強項上努力的人,即使犯了錯誤,也不大可能被壓力壓垮。橄欖球員羅術。斯道巴赫就是個最好的例子。還在他為達拉斯牛仔效力時,有人問他傳出一個球之後球被對方球員截住時他會作何反映,他回答說:“我扔出一個球之後,迫不及待地再拿到那個球,迫不及待地再扔。”
“又被對方截住怎麼辦?”那人問
“那時就更迫不及待地再扔。”斯道巴赫回答說。
因為斯道巴赫球技出色,他對逆境的反映不是被壓倒,而是繼續打下去的強烈願望。在自己的強項上努力的人都會有這種反映。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強項是什麼,以下方法可以幫助你找出來,如果你犯了錯誤,這錯誤不但沒給你造成壓力,反而使你工作努力,鼓足幹勁爭取達到自己的目標。但要注意,不要讓家庭,你自己的健康和你的朋友為你付出代價。任何成就都不足以彌補這種犧牲,或由此而來的壓力。
(3)從超負荷的道路上脫身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就像一個站在自己田地中央的農民。這個農民說:“我用不著出去幹活,我被活包圍著。”
我們把越來越多的任務包攬在自己身上,最後無法把這些事情一一辦好。於是壓力就產生了。有時我們要暫停承接任務,從超負荷中脫身。如果你是那種喜歡嚐試新事物和包攬一切的人,你要每過一段時間就停下來,提醒自己不可能既無所不幹,又把最重要的事情處理好。有時,為了能作好最好的事,你要放棄一般的時期功能,而且激勵你再幹,那麼這個方麵就是你的強項了,如果所犯的錯誤使你感覺受到威脅、緊張、這大概是你的弱項。隨著年歲的增長,應該多在自己的特長麵努力,這樣你較能避免壓力。獲得成功。
(4)、調整你的心態
大部分的感情困惑是人們的思維方式的產物。我們感受到壓力的大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有直接關係。而我們的思維方式是我們的頭腦中信息出入的直接結果。
電腦專家懂得,電腦輸出取決於輸入。人腦其實也一樣。我們的輸出-所說、所想、所做的--取決於我們的輸入,讀的書報,看到電影及其它所見所聞。我們每個人都這樣要輸出什麼。基本的選擇有兩個,給我們的人生增加運動力或是增加穩定性。
有許多怕這怕那的人,他們害怕別人,天黑以後,他們不感在住處附近走路。他們的窗戶上加鋼欄,在門上加幾把鎖。然而,這些人大部分沒有碰到過嚴重的問題。他們害怕,是因為電視上出現的種種壞事使他們過著一種充滿壓力的生活。
為自己加壓
正視壓力,輕鬆麵對自己的壓力,但有時候也要適當給自己加壓。俗話說:“人要逼,馬要騎。”所謂:“逼”,就是有一種壓力,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但是一提到壓力,也許有許多人不以為然,認為不應該加壓,其實,人隻要活著,就總會對自己有所期待,別人也對自己有所寄托,這種期待和寄托,就是一種壓力。我們隻要能適當地給自己加壓,就會變壓力為動力,創造出巨大的成果。
當然,我們所說的加壓,不是盲目的,毫無道理的加壓,如今在對待壓力這個問題上,有兩種錯誤的認識,一種是認為壓力就是動力,所以加壓越多越好;另一種則相反,認為如果給孩子施加壓力,會加重她們的負擔,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其實,這兩種認識都失之偏頗。首先,壓力和動力並不是成正比例的,壓力越大,動力也越大。壓力隻能在一定程度下轉化為動力,加壓,要有個量的限度,而不是壓力越多越好。其次,壓力雖然在人的心理上會造成一些負擔,但無數的事實證明,適當加壓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許多人或多或少帶有一點惰性,有外在壓力的情況下如此,缺少外在壓力的情況下尤甚,這時,必須善於變壓力為動力,這樣才能迸發出潛力,激發活力,壓出智慧。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掛六國相印。然而,蘇秦之所以能成為這樣的人才,卻不能不說是在一定程度上“壓”出來的。當初,他的書還沒有讀精,就急於出仕,可是,周遊各國,卻沒有能夠得到任用。這肯定是給了他很大的打擊,這還不算,當蘇秦敗興歸家之時,雖然是風塵仆仆,勞累不堪,然而他的嫂嫂卻因為他的無能而不理他,妻子也不給他做飯吃。這大大地刺激了蘇秦,使他感到了強大的壓力。於是,他發憤讀書,不分晝夜,每當讀書困了累了之時,他就用針來紮自己的大腿,以此來重振精神學習。這就是所謂的“錐刺骨”的故事。看來,沒有壓力實在不行,蘇秦在強大的壓力下的發憤終於有了結果,掌有六國之相印,名聲大振。
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爭霸,兵敗被俘,自己和全國的臣子都成了夫差的侍從。這使他感到了莫大的屈辱,同時深感到重振國威的重大壓力,於是,他臥薪嚐膽,奮發圖強,終於,使越國強大起來,打敗了吳王夫差,實現了越國的複興。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白天有各種重要的事務要幹,可是在晚上他仍然要點著油燈進行筆耕,寫出了《矛盾論》、《實踐論》。這同樣是由於毛澤東他老人家感受到了身上的重大壓力:要趕走帝國主義,推翻反動政府在中國的統治,解放全國人民。
同樣地,馬克思忍受著政治迫害和生活上的貧困寫完了《資本論》;屈原遭放逐而賦《離騷》;司馬遷忍辱寫《史記》,以及曹雪芹窮困潦倒著紅樓等等,都是在壓力下成功的典型。在今天,壓力下成才的仍然不乏其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湖南省軍區樟木壩離職幹部休養所李進祺便是在自己給自己壓下成才的典範,他把自己的心得總結為8 個字:“學以致用,自己施壓”。
學以致用,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們所提倡的,要成才,學以致用自然功不可沒。他的所謂“自己施壓”,就是要自覺地給自己加重負荷。人無壓力輕飄飄。人有惰性,易圖安逸。尤其白天上班勞累了一天之後,業餘時間能不能完成學習任務,就要靠自覺,自己強迫自己。
“學以致用,自己施壓”,比較符合年輕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學習,隻有學以致用,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自己施壓”非常必要,堅持對自己施壓,自覺地同惰性作鬥爭就更難能可貴了。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人天資聰慧超人,咱們難跟人家比。然而並非如此,高爾基隻讀過幾年書,11 歲就開始到社會上謀生,一邊掙錢,一邊讀書寫作;大發明家愛迪生上學時被老師認為資質太差,被勒令退學。然而,他們都是靠後天的“壓力”,靠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靠埋頭苦幹、鍥而不舍的奮鬥精神,靠惜時如金的人生態度,通過不懈努力,才在並不理想的環境中,脫穎而出,成為有用之才的。他們的成功,也正應了孟子的那句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活著就會有自我要求,別人對自己也有所期待,這種自我要求,這種期待,就是一種無形的壓力,我們不能被這種壓力壓得抬不起頭來,走不了路;相反的,我們應該站著更穩,走得更堅定,讓這種無形的壓力,成為你的有力助手,在你走向成才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