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努力就有收獲。隻要你敢於挑戰自己,堅定信念,生命中會有奇跡。
【課本鏈接】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第六課《為堅強喝彩》相關鏈接
永不妥協
阿誌的父親是一個腦筋很靈活的人,在阿誌出生的時候,父親就靠著種植蔬菜成了村裏的佼佼者。雖然蔬菜需要勤於施肥、除草、灌溉,終年不得閑,但是在父親看來,苦中有樂。在父親的勤勞執著和苦心經營下,每年菜園收獲都不錯,阿誌一家生活幸福。
在阿誌五歲那一年的夏天,長江洪澇,整個村莊都淹沒在洪水裏,父親的菜園也被洗劫一空。還好,政府救濟了一些糧食和種子,父親就把糧食的種子變賣成蔬菜種子,畢竟種植蔬菜是父親的本行,而且蔬菜的經濟價值比糧食大。可沒想到,第二年春天氣候又幹旱異常,好多糧食作物都差點被旱死。要知道,蔬菜比糧食作物更需要水,可是,猶豫再三的父親還是種下了他很珍視的西紅柿、黃瓜、青椒種子。父親說:“天不爭氣,我們不能不爭氣,我想咱們種下點什麼才能收獲點什麼。”如果不播種就不可能收獲,種下一粒種子就像種下一個希望。
然而,天總不隨人願,那年春天隻下了一場淋濕地表的小雨,並且幹旱持續整年,菜園在全家的集體努力下,也沒有什麼收獲,一家人過得十分拮據。
第二年,氣候正常起來,菜園又有了收獲,阿誌一家的生活也開始好轉起來。回想那兩年,他們為自己在絕境下走過來慶幸,阿誌父親的那種不服輸的倔強精神也深深影響了阿誌。長大後,阿誌也成了一個很堅強的男子漢,他始終相信一件事,那就是:不要向困難妥協,心懷希望,總會有守得雲開見月明的那一天。
90年代,阿誌的父親漸漸老了,阿誌就成了家裏的頂梁柱。此時,菜園在父親的經營下已經有聲有色了——采用塑料大棚,突破了季節限製,種植的蔬菜種類也越來越多。可是,看見種植蔬菜有效益,此時整個村子一半以上的農戶都在種植蔬菜,種菜變得沒有了什麼發展前途。
阿誌思來想去,就決定不種菜了,改辦一個蔬菜加工廠。說出這個想法,全家第一個反對的就是種了一輩子蔬菜的父親:“不行不行,蔬菜加工在鎮上都新奇,那可不是咱們農民能幹的事”。阿誌反問父親:“當年全村人都種植糧食,可是父親你不是一樣大膽地選擇種菜嗎?”
阿誌貸款建了一個小廠房,又引進了設備,全家上陣,這樣“阿誌蔬菜加工廠”就成立了。開始做的時候,隻是收購周圍農戶種植的蔬菜,脫水加工,銷售給方便麵廠。
幾年之後,阿誌擴大了廠房,除了家人,又雇了幾個人,工廠經營的項目越來越多,效益也越來越好。阿誌家又率先成了村裏的領頭羊——蓋了三層的小洋房,買了汽車。阿誌的父親看著這一切別提多驕傲了,他深深地為自己有一個充滿魄力的兒子而自豪。
正當他們全家為未來的幸福生活憧憬的時候,電線短路,廠房著火了,阿誌半輩子的事業就那樣毀在了一場大火,看著麵目全非的廠子,阿誌真的是心如死灰!老父親更是忍不住地大聲哭泣!
阿誌突然想到小時候的那場洪水毀掉了父親辛苦經營的菜園,可是那幾年他們不還是一樣堅持過來了嗎?即使現在一無所有,相信他們也會走出困境的。他要像當年的父親一樣,不能對生活低頭。
充滿信心的阿誌又開始行動了,他收拾廠房,賣掉汽車,積極和客戶協商……在阿誌的不甘心和不懈努力下,沒過幾年,新的“阿誌食品集團”就成立了。
阿誌一生的坎坷經曆說明了人生的真諦:人生曆來沒有一帆風順的,上帝可以讓你擁有財富,也可以瞬間讓你一無所有,重要的是你要堅定執著。每一次麵臨打擊,都不氣餒,心懷希望,永不妥協,最終你會成功的。和阿誌一樣,貝多芬一生挫折不斷,可是他總能戰勝自己,突破重圍,最終成為世人仰慕的“樂聖”。
貝多芬小時候就學習音樂,並且極有天賦,但是他的創作活動相當遲緩,到30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
貝多芬26歲時就感到聽覺日漸衰弱,31歲時,醫生就肯定地告訴他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對於一個剛剛暫露頭角的音樂家來說,失聰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啊。很長一段時間,貝多芬接受不了這個事實,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越來越孤僻,精神上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對藝術的熱愛還是讓他戰勝了自己的苦痛悲傷。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在聽力漸退的情況下,貝多芬向命運抗爭,不斷創作,大量的優秀作品使他征服了樂壇,成為享譽世界的音樂大師。
1822年的一天,貝多芬在指揮歌劇《費德裏奧》的時候出了一個大醜:貝多芬在台上忘我、嫻熟地指揮,可是樂隊和和歌手無法協調,一切亂極了,憤怒的觀眾大聲嚷嚷,貝多芬明白怎麼回事後讓樂隊和歌手重來,可是仍舊不行!
之前貝多芬就害怕別人知道自己聽力不好的事情,這一次,是徹徹底底地丟人了。失聰在意料之中,可當他真切地感覺到自己的耳朵不能再聽見的那一刻,他覺得人生似乎真的不值得活下去了:對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不能聽見聲音更糟糕的事情了!
對於貝多芬的失聰,人們惋惜,天才音樂家貝多芬的音樂之路要終止了,他再也不會有什麼音樂作品了!
可是,貝多芬已經和命運抗爭了26年——自己一生的一半,他不會這麼容易被打倒的。向命運永不妥協的旋律在貝多芬的心中湧動,於是在完全失聰的情況下,貝多芬創作了《第九交響曲》和《歡樂頌》和其他作品。
兩年之後,《第九交響曲》首次演奏。失聰的貝多芬親自指揮演奏,雖然聽不見任何聲音,他也不看眼前的樂譜,完全憑著自己的記憶來指揮。悲愴恢宏、又飽含深刻和激情的曲子讓人深受感動。聽眾高聲歡呼,鼓掌次數多達五次,而當時對皇室貴族鼓掌也隻是三次。
當然,演出的成功證明了永不妥協的貝多芬又一次扼住了命運的咽喉。
【小啟示】
天有不測風雲,無常的上帝可能讓你瞬時一無所有。但至少,你還能擁有信念。聽從信念的指引吧,用自己的雙手改變惡劣的現狀,頑強的向生命進行抗爭。你會發現,信念的力量是驚人的,它能讓你收獲難以置信的圓滿結局。
【課本鏈接】
《思想品德》(北京大學出版社)九年級第12課《傾力奉獻社會》
半壺沙子走出沙漠
文華的父親是一個旅行家,他經常出遠門去旅行,每次回來都帶回很多美麗的照片,有雄偉壯麗的山川、一望無際的草原、寬廣深邃的大海、廣袤的沙漠,還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互相啄食的鳥兒等等。文華很喜歡這些照片,每次父親回來,他都會一張一張仔細地看,一邊看還一邊詢問父親在旅途中發生的故事。
在父親帶回的眾多照片中,文華忽然就發現了一張人物的照片,這張照片的背景是茫茫的大沙漠。文華覺得很奇怪,因為父親的攝影作品很少以人物為主角,他轉回頭來,正想問父親:“爸爸,這個人是誰啊?你不是很少拍人物照的嗎?”
父親看了看他手中的照片,臉色漸漸地凝重起來,好長時間才說:這是我這次旅行,在沙漠邊找的一個向導。說著父親就開始講起他在沙漠裏發生的故事來。
“我到了沙漠的邊緣的時候,就找了一個當地的老大爺做向導,我們準備了充足的水和幹糧,準備向沙漠裏進發。剛走進沙漠的時候,他說他活了這麼半輩子,就沒有離開過這片沙漠,更別提拍照片了,希望我為他照一張照片。我自然就答應了,為他拍下了這張照片,答應他等出了沙漠,把照片洗出來就交給他。
拍完照片後,我們就繼續向沙漠的深處走去。就這樣越走越遠,到了第三天的傍晚,我們正準備紮營休息的時候,忽然就遇上了一場“沙暴”,來不及防備的我們隻好把衣服蒙在頭上直接趴在地下,幸運的是沙丘移到我們附近就停下了,但我們所帶的指南針和一些水和食物都被吹的不知去向了。沒有了指南針,我們轉悠了一會兒就發現已經迷失了方向。我心裏緊張極了,雖然以前也曾經到過沙漠,但還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我真怕自己永遠也走不出那片沙漠了。
當我把自己的擔憂告訴老大爺時,老大爺笑了笑說:‘別擔心,還有我呢,對我來說,這片沙漠就和自己的家一樣熟悉。’看著老大爺自信的神情,我的心也漸漸地放了下來,於是就在這裏臨時住了一晚上。
第二天天一亮,我們就根據太陽大致辨別了一下方向出發了,因為水和幹糧被掩埋了一部分,因此我們就決定往回走,以免真的身陷大漠。可是我們一直走了5天,既沒有走到大漠的邊緣,也沒能看到一片綠洲。眼看著食物和水越來越少了,我幾乎都快絕望了,卻見那位老大爺還依舊自信滿滿的樣子,不由沮喪地說:‘大爺,我們恐怕是出不去了,這可怎麼辦呢?’
那位老大爺不急不忙地說:‘年輕人,怎麼這麼快就喪失了信心?我這個向導難道真的是白當的嗎?再者說了,你這麼年紀輕輕的,可不能說這麼喪氣的話。我們這裏有一種說法:人生共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五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人們都有要做的事情,沒有人能夠預支某個階段,也不應該輕易放棄某個階段,現在你已經走過了童年、少年和青年,剛剛步入你的中年階段,你又怎能輕言放棄呢?生命,隻有一步步地走到終點,才不枉來人間走了一遭啊!年輕人,你一定要記住,人活著,就一定要有一些信念,你不是立誌要走遍天下,拍下最美麗的照片嗎?現在這個願望還沒有實現,你又怎能困在這個沙漠呢?所以你一定要相信,我們今天肯定能找到出路,走出大漠的。’
老人的話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又鼓起勇氣和他一起走了下去。可是,老天好像故意和我們作對似的,就在我們走的幾乎精疲力竭時,一場沙暴再次襲擊了我們,這一下,除了向導老大爺身上僅有的一壺水,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沒有了。
老大爺拿著那壺寶貴的水,告訴我說:‘現在這些水是咱們僅有的救星,不到萬不得已,誰都不能喝一口。’我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也鄭重的點了點頭。
第一天,天剛蒙蒙亮,老大爺就推醒我,說要早起趕路。我們一直走啊走啊,不知道走出了多遠,我的雙腿就像灌了鉛一樣,幾乎抬不起來了。太陽露麵沒多久,整個沙漠就仿佛是火烤一般,我隻感覺到身上的水分隨著汗毛眼一點一點地往外冒,嘴巴裏很快就幹的連唾沫都沒有了,我看了看老大爺腰裏係著的水壺,多渴望能夠美美地喝上一口啊!可老大爺好像看出了我的渴望,斷然說:“不行,這壺水必須得等到緊要關頭才能喝,到時候,它或許會救我們的命啊!”
就這樣一天過去了,到了晚上,老大爺終於讓我喝了幾口水,多麼美好的滋味啊,我不敢一下咽進去,就小心地把水含在嘴裏,先抿抿幹裂的嘴唇,然後再讓那水一點點滋潤我幹的冒火的喉嚨,我喝過之後,老大爺也拿起來喝了幾口。
靠著這僅剩的一些水,我們又堅持了四五天,我覺得壺裏的水肯定已經所剩無幾了,不過老大爺也拿著水壺搖了搖,說還不少呢!我一提,果然還沉甸甸的,也就放心了許多,可是老大爺說:“以後晚上也不能喝水了,我們必須要堅持到最後的關頭。”
這之後,老大爺果然不再給我水喝了,縱使我的嘴唇焦裂,頭暈目眩,縱使我怎樣苦苦的哀求,老大爺還是那一句話,現在還不到緊要關頭。就這樣又挨過了三天,老大爺終於支持不住,暈倒在地。我知道這是因為嚴重脫水造成的,趕緊就上去實行急救,看著老大爺緩緩地睜開眼睛,我急忙去拿他身上的水壺,準備給他到一些水喝,可是老大爺製止說:“不用,我撐得住,現在還不是緊要關頭。”
老大爺掙紮著站起身,把水壺係在腰間,扶著我繼續前進。晚上,我們靜靜地坐在沙丘上,天冷的刺骨,可我和老大爺誰都不說一句話,這是為了保存體力,也為了節省一些口水。最後,我忍不住了,悄悄地把手伸向了水壺。可在這黑暗的夜裏,老大爺仿佛能看到我的一舉一動似的,他把我的手打開,說:‘再堅持堅持吧!我們一定能走出去,這點水是到撐不下去的時候用的。’
我當時真的很想大聲告訴他,什麼才是緊要關頭,我現在已經撐不下去了。說實在的,我真懷疑他是故意不讓我喝水,要把水流著自己夜裏偷偷地喝。
第二天我醒來的時候,太陽已經老高了,我一睜開眼睛,第一個念頭就是老大爺帶著水扔下我走了,因為我們每天都是天不亮就開始趕路,從來沒有起的這麼晚的。可當我看到老大爺睡的方向時,我愣住了。老大爺躺在一邊,嘴唇幹裂、麵色枯黃,呼吸也非常的微弱。
‘大爺,你醒醒。’我撲上去喊他,可無論我怎麼搖晃,他也沒有睜開眼睛,肯定是嚴重脫水的問題,想到這裏,我急忙解下他身上的水壺,擰開壺塞,可那壺裏竟然裝的都是沙子,我愣在那裏,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原來水早已經喝完了,可是老大爺為了讓我能有信心走出沙漠,就悄悄地在裏麵裝了半壺沙子。
就在我看著沙子發愣的時候,老大爺已經睜開了眼睛,他看著我,虛弱地說:‘年輕人,我是不行了,你從這裏朝南走,也就再走三四天的路程,就能走出這片沙漠了,你快點走吧,別管我了。’在老大爺的再三要求下,我隻好把他安置在一個沙丘的背後,看看太陽,向南邊的方向走去。
不知道走了多久,我竟然聽見了駝鈴的聲音,遠處依稀還有一隊模糊的身影,我向著他們大聲喊了幾句,終於也撐不住昏了過去。等我再次醒來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個商隊,他們途徑此地,恰好遇上了我。我把老大爺的事情告訴他們,帶他們一起到了那個沙丘邊。幸好老大爺還在,隻是呼吸更微弱了,我喂他喝下一些水,老大爺終於又清醒了過來。
商隊的人告訴我們,這裏距離沙漠邊緣僅有兩天的路程,他們給我們一個指南針,兩壺清水以及一些幹糧,這才離開了。我和老大爺互相攙扶著,最後終於走出了沙漠。”
爸爸的故事講完了,文華的眼睛裏也亮晶晶的,他撫摩著手裏的照片,告訴爸爸說:“我明白了,人,無論如何都不能認輸,隻要懷抱著必勝的信念,就一定能夠走出生命的重圍。那半壺沙子就是老大爺給你的信念,對嗎,爸爸?”
【小啟示】
在沙漠裏,幹枯的沙子有時可以是清洌的水——隻要你的心裏駐紮著擁有清泉的信念。
即使身處絕境,滿眼沙漠,麵臨生命的極限挑戰,也要堅守走出去的信念。堅持走下去,每走一步,走出沙漠重圍的可能性就大一點。不是有句話嗎?車到山前必有路,這個世界上又不隻有沙漠。
【課本鏈接】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第8課《熱愛生命》節選
信心不倒
歐·亨利是美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他的傑作《最後一片藤葉》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最後一片藤葉》說的是:一個名叫瓊西的女孩兒患了嚴重的肺病,她每天躺在醫院的鐵床上,看著窗外的常春藤發呆。
醫生告訴瓊西的朋友蘇珊說:“瓊西的肺炎太厲害了,目前還沒有什麼有效的治療方法,能治愈的希望隻有百分之十。而這百分之十的希望也全在於瓊西求生的意誌,但瓊西自從知道自己的病情後,對於生命似乎沒有什麼留戀了,她隻是在每日等死而已。要知道,如果一個人自己都對活下去絕望,不努力自救,那就是上帝也救不活她了。你想一想,有什麼事情能刺激她求生的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