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開端 第三十一章 拉魂腔拉走了魂(1 / 1)

這個張大腳也真是,怎麼為了去看戲,家裏的門怎麼會忘記鎖呢?這個戲能有多大的魅力?拉魂腔,學名叫泗洲戲,在淮河流域是非常流行的地方戲。,它就像東北的二人轉,湖南的花鼓戲一樣,傾倒了千百萬人民。據地區史誌記載:,早年這種地方戲,人們叫它為:“肘古子”。所以這個地方有這樣兩句話,叫做“吃肉吃牛肚子,聽戲聽肘古子。”“拉魂腔”從聲腔和流派傳承上來看,這就是近現代流傳於淮北一帶的知名劇種“泗洲戲”,因古時侯淮海地區是有名的泗洲城地界,因此,在徐州以東的蘇魯一帶又叫作“柳琴戲”,由於該戲一種主要伴奏樂器為“柳琴”而得名,但是在當地民間很多老百姓還是一直叫它為:“拉魂腔”那是因為:這種戲曲從音樂伴奏,鑼鼓點子到唱腔表演都是十分地讓人們“著迷”,隻要小鑼子一響,琴聲一起,真的就能夠把人們的“魂”給勾拉了過去。可見當地老百姓對“她”的癡迷程度。至於當初為何給它取名為“拉魂腔”,

在皖東北、蘇北以及洪澤湖一帶民間還有著一段十分有趣和精彩的故事呢。據皖北地區的一個縣的縣誌記載,在湖東區的一個小村子裏,不論男女老少都喜愛聽“拉魂腔”,。每當夜幕降臨,不管哪個村唱戲,村裏家家戶戶都

要搶著去聽戲。。有這麼一天。剛過門一年多的新媳婦在家吃過晚飯,忙著讓她的丈夫“老戲迷”趕緊先去到戲場子裏找好座位,槍先占上,不然去晚了,就沒有地方占了。他的丈夫於是就早早

地先走啦,這位新媳婦急忙收拾鍋灶,又去喂過了豬。,忙完一些瑣碎活計之後,便急急忙忙從床上抱起剛出月子的小寶寶,也隨後趕到戲場子裏,鑼鼓一響,琴聲繚繞,唱段開始啦。全家人聽戲看景,一時間玩得十分地開心。

又有一天,臨近的村子又來了戲班子,這次這位新媳婦的丈夫出遠門做買賣去啦,各家各戶都早早地吃過晚飯,趕往戲場子聽戲去了。,她還

不停地在家裏忙嗬著。,又是唰鍋,又是洗碗,又是喂豬,隻聽見臨村村頭不時傳來小鑼子,大鼓鈸喧鬧的聲響,家裏的活還有一大堆,小兒子又在哭鬧著,她實在急壞了。,於是她便一手抱起在床頭睡覺的孩子,另一隻手拿起個小板凳,鎖好門,抄近路一路小跑趕去聽戲。到了戲場聽了一陣子,,她聽到別人家的小孩在哭鬧,隻當自己的小兒子也在哭呢,便急忙掏出奶頭子給孩子喂奶,,剛想放到小孩嘴裏,怎麼感到小孩子的嘴冰涼,她再仔細一瞧,哎喲,哎喲,這才發現自己懷裏抱的根本不是一個小孩,而是一個長長的大南瓜。這戲哪能再聽下去呢,啞巴吃糖圓心裏有數,這孩子肯定丟在南瓜地裏,這天氣熱的像蒸籠,孩子可造了罪了,還不知哭成啥樣呢?她立即往回跑。

這位小大嫂怎麼會抱了個南瓜來聽戲呢?原來她在晚飯後聽到小鑼子、大鼓鈸一響開,柳琴陣陣奏起,這個“戲”就把她的“魂”給勾拉到戲場子裏去啦,她慌裏慌張抱起孩子抄近路走人家的南瓜地趕去聽戲,隻顧趕路,忘記了腳下,一下子就被南瓜秧拌倒在地。又急忙爬起來抱起一個南瓜再跑,誰知抱錯啦。當她在戲場子裏發現自己抱的是個長長的南瓜時,便急忙順著原路到南瓜地裏去找小孩,來到那棵絆斷的南瓜秧子前一看,小孩不知哪去了?她親娘媽媽的哭了一陣子,這丈夫回來怎麼交代呀,為了聽戲把孩子弄丟了,這村上的人知道了口水也可以把我淹死,她猛的一抬頭,在南瓜地裏竟然發現一個她家床頭上的一個繡花的枕頭,她心裏有了底,她急忙丟下南瓜,抱起枕頭一陣小跑趕回家裏,。開開門到床前一看,謝天謝地謝菩薩,小孩兒還乖乖地在床上呼呼睡覺呢。

這個故事在鄉間被活靈活現地傳來傳去,小大嫂聽戲情結的癡迷與丟魂,於是有人給這個戲起了個名字叫“拉魂腔”。

了解了這些背景情況,叫不難理解張大腳忙著去聽戲,而忘記瑣門的事情了,也就不難理解大柱子連家都不回就感到戲場聽戲,看到嫦娥沒有在場,而要回家迎嫦娥來一起看戲,因為在旮旯村這樣偏僻的村莊能夠看到縣一級的劇團演戲,那是非常難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