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靜心養品性,靜身得從容(2)(3 / 3)

教授又接著說:“從事醫學研究的人,不光需要聰明的頭腦和勤奮的幹勁,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具備一絲不苟的精神。作為年輕人,往往急於求成,這樣很容易忽略細節。要知道,醫學上的任何一個差錯,就有可能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我讓你們做那些抄寫手稿的工作,既是讓你們學習醫學知識,也是讓你們進行一種心性的修煉。”

這番話深深地觸動了科赫的內心。正是這種踏實嚴謹的工作態度,讓他成為人類曆史上首次發現了結核茵和霍亂茵的科學家。畢業以後,他成了一名醫生,節衣縮食建了一個簡陋的實驗室,用一台隻有一般倍數的顯微鏡,開始了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在科赫的身邊,差不多每一天都有細菌學的奇跡發現,他被尊稱為細菌學的鼻祖,被授予德國的皇冠勳章,並因結核病的研究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科赫的成就不僅得益於他的天賦,還在於他的不浮躁的心性,沒有這種腳踏實地的精神,就沒有他舉世矚目的光輝成就。當今的社會,心性浮躁的人隨處可見,浮躁早已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病”。名與利成了我們競相追逐的對象。做事情貪大求多,但是因為沒有耐心、沒有基礎而往往流於失敗。成功者往往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能夠認認真真地做小事,能夠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從小事做起,力戒浮躁。大導演斯皮爾伯格也是這樣。

1965年,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加州大學電影係二年級時拍了一部22分鍾的短片,參加亞特蘭大電影節,好萊塢的投資者看了,馬上與他簽約,斯皮爾伯格因此輟學,到好萊塢發展。事實證明這一步是對的,如果他當年不把握機會,堅持要完成學業,他或許成不了大師。

但40多年過去了,斯皮爾伯格雖然功成名就。他還是很介意年輕時的學業沒有完成。夜深人靜時,斯皮爾伯格總聽到一個聲音對他說:“今天你是好萊塢權力很大的人,你的名字是年輕人的名氣、金錢的保證,但那又怎樣呢?你曾經背棄過自己的承諾,無論再有錢、名氣再大,你的品格還有個小小的汙點,因為你曾經當過逃兵。”

斯皮爾伯格再次回到大學,用假名重新注冊插班,用假名考試交卷,隻有幾個教授知道他的身份,他的功課與其他學生一起送交校外的學者審閱。課程要求學生交電影實習作業,斯皮爾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單》中選取了12分鍾的片段,還交了《大白鯊》和《第三類接觸》的片段。大學電影係助理教授凱利為他總評分,給他成績為“良”,評語是“該學生對音響、燈光、剪接和劇本管理頗有駕馭力”。

這位《侏羅紀公園》的主人還要輔修一門名為野生生物的學科。教授說斯皮爾伯格精於恐龍知識,上課謙卑有禮,除了有一天在課堂上把一隻腳擱在書桌上,他向教授道歉,解釋是前一天與兒子一起玩滑板扭傷了腳。教授提醒班上其他學生,不要對這個天王級的同學有什麼崇拜的眼光,隻把他當普通人。學生做到了,沒有向他索取簽名,但在畢業典禮那天,他們告訴父母:“我與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同一年畢業。”

腳踏實地是我們每一個人必備的素質,也是實現夢想、成就一番事業的關鍵因素,自以為是、自高自大是工作的最大敵人。你若常常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處處表現得比別人聰明,那麼你就會不屑於做別人的工作,不屑於做小事、做基礎的事,最終也做不了大事。

我們總是急於行走,急於完成眼前的種種煩瑣的事務,但我們卻忘了,生命的價值往往在拒絕浮躁中體現。若一遇困境,便心浮氣躁,嚐能成大事哉?君不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他們在這種大難前,還能夠屹然不倒,不被周圍的環境所影響,所以才能被後世稱之為“大家”。

浮躁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浮躁讓優秀的人變得平庸,拒絕浮躁才能讓我們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保持良好的心態,拒絕浮躁就能夠離成功更進一步;拒絕浮躁就能夠使生命綻放;拒絕浮躁就能看見未來。

節儉做儲備,遇事才不慌

節儉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創造財富的手段,是窮人成為富翁的武器。節儉不僅能積累財富,還能培養人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奮發向上的品質。

節儉不僅是一種理財的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活中處處充滿著不可預知的風險,每個人都應該未雨綢繆,為未來多做點打算。年輕的時候,有賺錢的能力不把錢當回事,老年時必然會為錢所累,所以生活需要節儉。

洛克菲勒剛開始步入商界之時,經營步履維艱,他朝思暮想發財,苦於無方。有一天晚上,他從報紙上看到一則出售發財秘方的廣告,高興至極,第二天急急忙忙到書店去買了一本。他迫不及待地把買的書打開一看,隻見書內僅印有“節儉”二字,使他很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