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和氣、和諧,和為貴(2)(1 / 3)

古時候有一個仗義的人,廣交天下豪傑武夫。臨終前他對兒子講,我這一生的財富就是一個半朋友。兒子納悶不已,難道萬貫家財不是財富?後來,兒子經商時,遭到一位同行的排擠。這個同行是當地有名的豪門大戶,他勾結官府編織了罪名,欲置那人之子於死地。兒子情急之下先投奔到他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裏,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官府追殺,不得已投身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那人一聽,容不得思索,趕快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其速速將衣服換下,穿在眼前這個並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自己兒子卻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經商的兒子明白了:在生死攸關時刻,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親生骨肉搭救你的人,可以稱作你的一個朋友。他不忍心讓父親的朋友受難,便投靠到父親說的“半個朋友”那裏。經商的兒子把同樣的話敘說了一遍。這“半個朋友”聽了,對眼前這個求救的“朝廷要犯”說:“孩子。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這裏給你足夠的盤纏,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我保證不會向官府告發……”經商的兒子明白了:在你遭難時刻,那個能夠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也可稱作你的半個朋友。這也是“半個朋友”的選擇。

可見朋友分為很多種,有的可以以生死相托,有的可以在危難之時給予一定的幫助,有的朋友則是因利益相交。雖說朋友多了路好走,但交友不得不慎重,對於那些把自己引上邪路、絕路上的朋友,還是不交為好。一個人交朋友,自己先要“夠朋友”,要彼此信任,以誠相待。

春秋時代,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他們曾經合夥做買賣,每次賺了錢,管仲總是分的多些。朋友都認為鮑叔牙吃虧,鮑叔牙卻辯解說管仲的家境不好,還要奉養老母,多拿一些是應該的。管仲和鮑叔牙也曾一同上戰場。打仗時,管仲總是躲在最後麵。鮑叔牙跟人解釋說:“管仲不是不勇敢,隻是他的母親年紀大了,隻有管仲這麼一個兒子,萬一他有個三長兩短,他的母親就沒人奉養了。”後來管仲也曾做了幾次官,每次都因為表現不好而被免職,大家都恥笑他。鮑叔牙就對人們說:“其實,管仲並不是不能幹,隻是運氣不好。不適合做小事。”

後來,管仲輔佐公子糾又失敗了,而鮑叔牙輔佐的公子小白卻接掌了齊國的政權。公子小白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請鮑叔牙任宰相,鮑叔牙卻力薦管仲,認為管仲比自己更有才能。齊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以最隆重的禮儀,請管仲來做宰相。果然,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將齊國治理成富足強大的國家。後來管仲曾對人說:“生我、養我的是父母,可是了解我、幫助我的,卻是鮑叔牙呀!”

兩個人的友誼成為後世的一段佳話,鮑叔牙就是一個真正“夠朋友”的人,他能夠信任管仲,理解、體諒管仲,關鍵時刻還能推薦管仲。這樣的人何愁沒有朋友!

友誼是一種彌漫在兩個人之間的一種毋用言傳的默契,不需表白,就能感覺到一種鼓勵。友誼有它的距離,不在乎多遠,再遠友誼也有辦法傳遞,不必要太近,太近反而容易損害友誼這朵嬌嫩的花朵。

珍惜友誼,等於珍惜生命。當你擁有了真誠的朋友,你生活的天地會變得更加寬廣,人生更加開闊。流逝的歲月可以剝奪人生原本美麗的容顏,但剝奪不了人生真誠的友誼。

平易近人者,人皆近之

平易近人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有德行、有修養的表現,也是對他人發自內心的尊重,人們往往都尊重和喜歡親近這種人,並喜歡聽從於他。孔子說:“高的能夠低一點,滿的能夠空一點。富有的能夠儉樸一點,尊貴的能夠卑賤一點,聰明的能夠愚笨一點。英勇的能夠怯懦一點,善辯的能夠沉默一點,淵博的能夠膚淺一點。精明的能夠糊塗一點。”孔子認為做人不妨低調一點,盡管身份尊貴也要保持謙遜,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人。

羅斯福的仆人阿默斯曾經寫了一本關於羅斯福的書,在書中寫了一些總統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阿默斯妻子有一次問總統關於鵪鶉的事,因為她從未見過鵪鶉,於是羅斯福就詳細地描述了一番。一天,他們住的小屋裏的電話鈴響了。阿默斯的妻子拿起電話,才知道是總統本人打來的,總統特意打電話告訴她,他們屋子窗口外麵正好有一隻鵪鶉,如果她往外看,就能看到。羅斯福時常同他們打招呼,每次經過他們的小屋,如果看不到阿默斯他們,他就會輕輕地叫著“安妮”或“阿默斯”,這是他表示友好的一種習慣。

一個日理萬機的總統如此平易近人,世人怎能不喜歡他。一個真正的偉人,常常都會下意識地、不自覺地把自己看做一個平凡人,無論事業多麼輝煌,為人卻始終低調。而正是因為始終低調才更顯偉大。

1947年,毛澤東東渡黃河後,乘吉普車去西柏坡。行進途中,他看到了路旁有一個生病的女孩和淚流滿麵的婦女。他身子一陣震顫,急忙下車,大步走到那女人和孩子身邊,摸摸孩子的手和額部:“孩子怎麼了?”“病啦!”女人淚流滿麵“什麼病?”“請一個先生看過,說是傷風著涼,氣火上升。可吃了藥不管事兒,燒得說胡話,這會子隻剩了一口氣……”女人嗚嗚地哭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