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和氣、和諧,和為貴(2)(3 / 3)

幾天後,那秀才在街上又遇見了富弼。富弼主動上前打招呼。秀才不理,扭頭而去;走了不遠,又回頭看著富弼大聲譏諷道:“富彥同乃一烏龜耳!”有人告訴富弼那個秀才在罵他。“是罵別人吧!”“他指名道姓罵你,怎麼會是罵別人呢?”“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名同姓之人嗎?”他邊說邊走,絲毫不理會秀才的辱罵。秀才見無趣,低著頭走開了。

忍耐是一種瀟灑,容納非議是一種睿智。如果一個人事事患得患失、斤斤計較,那麼他一定活得很累。許多事情往往就壞在泄一時之怒,事後卻後悔莫及,但是覆水難收,為時已晚。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猶太人中廣為流傳。一次,有兩個人打賭,說好誰能讓希雷爾發火,就可以贏400元錢。這天剛好是安息日前夜,希雷爾正在洗頭。這時,有個人來到門前,大聲喊道:“希雷爾在嗎?希雷爾在嗎?”希雷爾趕忙用毛巾包好頭,走出門問道:“孩子,你有什麼事?”“我有個問題要請教。”“那就請講吧,孩子。”“為什麼巴比倫人的頭是圓的?”“你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原因在於他們缺乏熟練的產婆。”那個人聽完,就走了。

過一會兒,他又來了,大聲喊道:“希雷爾在嗎?希雷爾在嗎?”希雷爾連忙又包好頭,走出門來問道:“孩子,你有什麼事?”“我有個問題要請教你。”“那就請講吧,孩子。”“為什麼帕爾米拉地方的居民都長藍眼睛?”“你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原因在於他們生活在沙塵飛揚的地區。”那個人聽完,又走了。過一會兒,他又來了。“為什麼非洲人長的都是寬腳板?”“你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希雷爾說, “原因在於他們生活在沼澤地帶。”那個人聽完了,沒走,又說道:“我還有許多問題要問,但我怕惹您生氣。”希雷爾幹脆把身上都裹好了,坐下來說:“有什麼問題,你盡管問吧。”“你就是那個被人們稱為以色列親王的希雷爾嗎?”“不錯。”“要真是這樣的話,但願以色列不要有許多像你這樣的人。”“為什麼呢?”“因為為了你,我輸掉了400元錢。”希雷爾問明情況後,對他說:“記住了,希雷爾是值得你成為他輸掉400元錢的,即使再加400元也不算多,不過希雷爾是決不會發火的。”

忍耐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性格磨煉。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才能做常人所不能做的事。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耐是爆發力的積蓄,意誌力的磨煉;忍耐是用無形的烈火融化堅冰,是用無聲的奮鬥向前衝刺,這種心力的負累往往正是生命的奇光異彩。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尼采曾經說過:“一棵樹如果想要長得更高大、更強壯,接受到更多的光明,那麼它的根就必須深入更深處的黑暗。”正像樹一樣,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學會忍耐一時的不順心、一時的煩惱,積蓄力量向上生長。

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也是善於忍耐的典範。諸葛亮六出祁山時,選擇駐紮在了五丈原。因為之前與諸葛亮交戰過幾次,司馬懿深知自己的韜略不如諸葛亮,所以,他就幹脆請魏明帝下命令,讓將士們堅守營寨,不準出戰。諸葛亮最怕司馬懿采取拖延戰術,久不出兵。他就接二連三地派人給司馬懿下戰書,約他出來對陣。司馬懿拿穩了主意,就是不迎戰。諸葛亮又讓士兵到魏軍的軍營前麵挑戰,什麼“膽小鬼”、“沒皮沒臉”都罵出了口。罵著罵著,果然把魏軍將士罵火了。他們找到司馬懿要求去跟蜀軍拚命。司馬懿怎麼也不答應。後來,諸葛亮使了一招狠的,派人向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裝,並遞信說:“你如果不敢出戰,便應恭敬地跪拜接受投降;如果你羞恥之心還沒有泯滅,還有男子氣概,便立即批回,如期迎戰。”司馬懿的左右看後,非常氣憤,紛紛請戰,但司馬懿卻堅守不戰。不久諸葛亮因積勞成疾而死,司馬懿輕輕鬆鬆就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忍不是無限度地妥協,而是一種策略,但並不是屈服和投降,它其實是一種非常智慧。諺語雲:“萬事皆因忙中錯,好人半自苦中來。”要想取得成功,須耐心地觀察時機,一旦時機成熟,必然水到渠成,如此便無往而不勝。對於做大事者來說,忍辱負重是成就事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不要吝嗇讚美別人

每個人都期望得到正麵的肯定,當他人肯定自己時,總會覺得自己的存在充滿了價值,心情也變得愉悅起來,並會努力地繼續做下去,而且還會對稱讚者產生好感,從而縮短兩人之間的距離。有時候,讚美有著超乎想象的巨大力量,甚至能夠化腐朽為神奇。一句真誠的讚美會被永遠地鐫刻在被讚美者的心靈之上,激勵他奮勇向前,最終可能會改寫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