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蘇軾把“學無止境”的條幅張貼起來。他開始謙恭苦讀,勤奮學習,終於成為有名的大學問家。
這種終身學習的觀念在現代顯得更為重要,知識經濟時代,競爭日趨激烈,信息瞬息萬變,成敗可能隻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在激烈的競爭中,隻有不斷進取意識,主動充電學習的人,才能具有高能力、高素質,才能不斷獲得新機遇、新信息,最終獲得成功。
王清5年前畢業於一所不知名大學的專科班,後來在一家中型的廣告公司從事文案策劃工作。她因為進公司比較晚,加之學曆偏低,因此上司同事從來沒有認真地對待過她,每次她用心策劃的方案會被無情否決。王清明白“知識就是金錢”,於是她除了完成自己的分內工作之外,還細心地向同行前輩討教,業餘時間全泡在圖書館,很快就拿下了本科文憑。
接著她開始探尋晉升的途徑,她開始參加了國際商務策劃師的培訓,雖然當時她隻有1000多元的薪水,但是麵對數千元的培訓費,她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接下來的培訓課程,她更是一次不落,雖然課程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而且還要在下班後趕很遠的路,但她總是設法盡早趕到,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如願以償地拿到了國際策劃師資格證書。成為高級策劃師的王清眼界開闊了,考慮問題更加深入和全麵。之後她憑著自己出色的策劃能力成功地跳到一家大型廣告公司,出任策劃總監,年薪20萬元,讓原來單位的同行大跌眼鏡。
在知識經濟時代,必須像王清一樣勤於學習,善於學習,並且終身學習,隻有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有些人雖然在學校時成績平平,但畢業後在學識及事業上往往有驚人的表現,原因也就在於懂得不斷地充電提升自己。
研究表明大學畢業後五年內將有一半的知識過時,十年全部報廢。生活在這樣一個知識瞬息萬變的時代裏、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要避免自己陷入“貶值”、“淘汰”的處境,就必須不斷充電。
我們要不斷地學習才能夠生存,要充分地利用一切資源,在有限的時間裏掌握更多的知識。英國技術預測專家詹姆斯·馬丁的研究表明:人類的知識在19世紀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紀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紀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80年代則為每3年增加一倍。90年代,計算機網絡的普及,使得知識增長速度進一步加快。不斷地充電學習,不僅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的知識,還有助於我們實現夢想中的生活。
海倫一直是個酷愛學習的人,她喜歡需要動手的工作,她的業餘愛好是藝術和體育。18歲的時候,她找到了第一份工作——裝配工人,任務是將不同的電子元件組裝在一起,月薪是800美元。她很快又掌握了更加複雜的工作,並成為廠裏幹活最快和質量最好的裝配工人。她還有維修設備的天分,當設備出現故障時,經常是海倫讓它重新運轉起來。
幾年之後,海倫依然很喜歡在那家工廠工作,但她很希望能夠晉升到薪水較高的管理職位。她意識到這樣的提升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識,於是她參加了社區學院舉辦的夜校。經過四年的刻苦學習,她獲得了學士學位,順利地被提升為車間主管,月薪到達4000美元,是當工人時的5倍。這大大地改善了海倫的生活狀況,並且讓她更有財力去發展自己的愛好——藝術和體育。
實現財務自由是很多人的夢想,自我充電既是自我進步的需要,也是一筆劃算的投資,投資自己以期提升職業地位,進而獲得更高的工資收入。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我們永遠都要充電。人的生活其實是由自己塑造而成的。事實證明在知識方麵的“自我投資”是成功者的一個必備條件。
有些人一份工作幹一段時間就覺得沒意思了,想跳槽換一份工作。跳槽需要條件和實力,而實力來自於不斷的學習。雖然工作機會很多,但是如果不學習的話,必然會逐漸落後於社會,隻能從事低端的工作。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天天有進步,就會天天有機會,你的生活才會有轉機。如果因為目前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就感到很放心,不知進取,那麼就意味著目前的情形就一定不能維持很久了,失敗的日子也許不遠了。
好習慣就是好人生
有一對父子住在山上,父親是個瘸子,兒子是個瞎子,他們有一頭老驢。每天,父子倆牽著驢下山,都是兒子在前麵牽驢,父親在驢背上指揮方向。山路有一處很不好走,每當走到拐彎處時,父親都會叫道:“兒子,拐彎,小心了!”於是兒子就小心翼翼地把驢安全地牽過那處險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