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人喜歡吃活著的沙丁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但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窒息死亡,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原來,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習慣於安逸的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在躲避被吃掉的危險中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再也沒有因為貪睡窒息而死。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由此可見環境的重要性,對每一個人來說憂患意識很重要,它對人能否擺脫平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位動物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研究,它的研究對象是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奧蘭治河兩岸的羚羊群。通過觀察與測算,他發現東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強,奔跑的速度每分鍾要比西岸的快出13米。然而,對於這些差別,這位動物學家並不能作出很好的解釋。因為這些羚羊的生存環境和屬類都是相同的,飼料來源也完全一樣。
但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那位動物學家解決了他一直不解的難題。一年前,他在動物保護協會的協助下,在東西兩岸各捉了10隻羚羊,把它們分別送往對岸,結果運到西岸的10隻羚羊,一年後繁殖到14隻;而送到東岸的10隻羚羊卻隻剩下3隻,那7隻全都被狼吃了。
此時,這位動物學家終於知道了問題的答案。原來東岸的羚羊之所以強健,是因為它們附近生活著一個狼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為缺少這樣一群天敵。由此可見,好的環境卻使羚羊變得弱小,而惡劣可怕的環境反倒給羚羊以強健的體格。
人不該奢望太多的安逸,因為安逸會帶來死亡。也許人的惰性隻有在被動的奔騰中才能煥發生命的生機。而這正是造物者的美意所在。所以,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要有長遠的眼光,一旦失去進取心,放棄努力,安於現狀,隻能成為弱小的羚羊,一旦失去了安樂的環境,隻能被拒絕或淘汰。安逸快樂總使人喪誌怠惰:而災難坎坷,憂愁災患卻常能使人向上奮發,這也就是古人常說的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隻有心意困苦,思慮阻塞才會奮發創造,隻有身處逆境,曆盡磨難,才會求生存進取。
很久以前,一個養蚌人希望培養出一顆世上最大的珍珠。於是他去海邊挑選沙粒,一顆一顆地問沙粒,願否變成珍珠,沙粒聽完變珍珠的過程後,顆顆都搖頭。養蚌人幾乎灰心了,此時,一顆小沙粒則點頭表示願意。所有沙粒都開始嘲笑、挖苦,說它真傻,甘願住蚌殼內,不見陽光和親人,與清風、明月無緣,甚至連空氣都缺少,隻能與潮濕、黑暗、寒冷、孤寂為伍,太不值得。可那粒小沙還是無怨無悔
鬥轉星移,光陰飛逝。多年以後那些嘲笑者依然是一堆沙粒,靜靜躺在海灘上,被人踩踏,然而,那顆沙粒已長成了一顆晶瑩剔透、價值連城的珍珠,鑲嵌在女王的王冠上,熠熠生輝!
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鄉下女孩來到大城市打工,她們合租在同一間房子裏。這兩個女孩都曾經因為家境過於貧困而輟學,但她們希望能在這裏找到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通過自己努力工作,能在將來的某一天過上幸福的生活。雖然兩人的條件都差不多,但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她們後來的境遇卻迥然不同。
其中一個女孩,她心裏清楚機會不會憑空從天上掉下來。於是,早早就開始為未來做計劃了。最初的時候,她在一家賓館做清潔衛生的工作,盡管這是一份不起眼的小工作,但是她非常認真,而且在業餘時間到附近的培訓學校選修了酒店管理課程。她還注意矯正自己的鄉下口音和一些都市人難以接受的習慣。現在,她已經成為了這家賓館服務部的經理,後來擁有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她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而另一個女孩,整天沉溺在自己的夢想中,整天幻想著能突然遇到一個白馬王子,然後過上向往的幸福生活。雖然不少小夥子對她產生過好感,但是毫無準備的她都讓這些機會與自己擦肩而過。所以一直到現在,她還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層。
善於抓住機遇的人,具有敏銳的目光,機遇一出現,就立刻出手。因而,機會永遠隻屬於清醒的人。對於那些不夠清醒的人來說,隻有在回憶中才會發現機會在哪裏,對於這樣的人,機會永遠不會垂青他們。但是我們生活中恰恰有很多人,都像故事裏麵的第二個女孩,每天幻想著美好的生活,對人生卻毫無規劃,機會來臨也沒有能力去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