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雖然是最近幾年才時興起來的一個詞,但是,現在卻變成了一種人生態度。低調,才能暗暗積蓄能量;低調,才能讓別人對你放下戒備。特別是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要低調,才能體現你的謙虛;要低調,才能體現你的誠懇;可以肯定地說,低調是你人生路上的墊腳石,可以幫助你一帆風順地走下去。
為人太傲氣,不把他人放在眼裏
“天下老子我第一”的思想在當今社會的年輕人中並不少見,大家都認為自己是皇帝,在別人麵前頤指氣使,不可一世,傲氣十足,把周圍的人都不放在眼裏。這種態度在社會上一定會碰壁的。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學會韜光養晦,低調做人。
低調做人既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智慧,一種謀略,一種胸襟。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不露中成就事業;不僅可以讓人在卑微時安貧樂道,豁達大度,也可以讓人在顯赫時持盈若虧,不驕不狂。學會低調做人,就要不喧鬧、不矯揉、不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卷進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認為自己滿腹才華,能力比別人強,也要學會藏拙。而抱怨自己懷才不遇,那隻是膚淺的行為。把別人放在合適的位置,敬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同等或更多的敬重。要想人敬己,先要己敬人。尊重別人就等於尊重自己。千萬不要因為年輕氣盛,就覺得“老子天下第一”,什麼人都不看在眼裏。到時候被看你不順眼的人弄下去了,還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搞的了。
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有尊被稱為“鎮館之寶”的跪射俑。這尊跪射俑,它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豎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側,兩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狀。秦兵馬俑坑至今已經出土陶俑1000多尊,除這尊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損壞,而這尊跪射俑保存最完整,連衣紋、發絲都還清晰可見。這尊跪射俑為什麼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導遊解釋說,這得益於他的低姿態,或者說是他的“低調”。首先,跪射俑身高隻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馬俑的身高都在1.8~1.97米。兵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建築,當棚頂塌陷、土木俱下時,高大的立姿俑首當其衝,低姿態的跪射俑所受損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重心在下,增強了穩定性。這尊跪射俑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把自己當成泥土,如果老是將自己當成珍珠,就時時會有被埋沒的痛苦。這也就是說,在適當的時候保持適當的低姿態,絕不是懦弱和畏縮,而是一種聰明的處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山不解釋自己的高度,並不影響它的聳立雲端;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並不影響它容納百川;地不解釋自己的厚度,但沒有誰能取代她作為萬物的地位……
人生在世,我們常常產生想解釋點什麼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釋起來,卻發現任何人解釋都是那樣的蒼白無力,甚至還會越抹越黑。因此,做人不需要解釋,便成為智者的選擇。
兩隻大雁與一隻青蛙結成了朋友。秋天來了,大雁要飛向南方,它們對青蛙說:“要是你也能飛上天多好呀!”青蛙靈機一動,它讓兩隻大雁銜住一根樹枝,然後它自己用嘴銜在樹枝中間,三個朋友一起飛上天。地上的青蛙們都羨慕地拍案叫絕,問:“是誰這麼聰明?”那隻青蛙生怕錯過了表現自己的機會,大聲說:“這是我……”話還沒說完,它便從空中掉了下來。這則寓言告誡人們:做人要低調。如果驕傲自滿,張揚地表現自己,就會吃大虧。
有人總錯誤地認為:低調做人,那不是虧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將軍,在大軍撤退時總是斷後。回到京城後,人們都稱讚他的勇敢。將軍卻說道:“並非吾勇,馬不進也。”將軍把自己斷後的無畏行為說成是由於馬走得太慢。其實,他如此低調,絕對不會有損將軍自己的英雄形象。相反,人們讚揚的是將軍的高尚品德。
低調做人,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謀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事者必須要寬容於人,進而為人們所容納、所讚賞、所欽佩,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堅固,才有繁枝茂葉,碩果累累;倘若根基淺薄,便難免枝衰葉弱,不禁風雨。而低調做人就是在社會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絕好姿態。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事業。
學會低調做人,就是要不喧鬧、不嬌柔、不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卷進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認為自己滿腹才華,能力比別人強,也要學會藏拙。而抱怨自己懷才不遇,那隻是膚淺的行為。
低調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時間的一切,修煉到此種境界,為人便能善始善終,既可以讓人在卑微時安貧樂道,豁達大度,也可以讓人在顯赫時盈若虧,不嬌不狂。山不解釋自己的高度,並不影響它的聳立雲端;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並不影響它容納百川;地不解釋自己的厚度,但沒有誰能取代她作為萬物的地位……
人生在世,我們常常產生想解釋點什麼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釋起來,卻發現任何人解釋都是那樣的蒼白無力,甚至還會越抹越黑。因此,做人不需要解釋,便成為智者的選擇。那麼在當今社會,與人相處,我認為關鍵是要學會低調!
得理不饒人,不給人留麵子
有理不等於可以不依不饒,有理不等於可以肆意批駁別人,有理不等於別人一點兒理都沒有。切忌得理不饒人。要學會得理的時候想想自己沒理的窘境,要體諒別人的苦楚和困難,給別人留足麵子。
得理饒人就等於給自己贏得了一次機會。
上下級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親情關係等構成了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關係。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矛盾和不愉快,看到有的人因此不是互不理睬,就是吵吵鬧鬧,或者爭權奪利,更有甚者大打出手鬧出人命,真讓人不可思議,何必呢!
“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詩,應當成為年輕人的做人信條之一。
每個人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十全十美那是神,是凡人總會有些地方惹著別人,即便你圓滑無比,毫無缺點,也總有人看你不順眼,這就是人性的微妙。我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往往看不到別人的優點,或者說很少看到別人的優點,而且一個人缺點的存在總會讓我們感覺更多不快。所以我們如果想與別人友好相處,我們就應該寬容別人的一些缺點,盡量地不要心存怨恨,如果有機會的話,你以一種別人能接受的方式,告訴別人,希望他能夠改掉這些缺點。當然,給別人指出缺點並需要別人能改掉,那是一門做人的藝術,也是一門交流、溝通的藝術,做好了會讓別人愉快地接受,做不好反而會影響到兩人之間的關係。要做到對別人的缺點完全寬容和完全不怨恨,這是比較難的。那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就要盡量地寬容,盡量不怨恨,在這種精神品質的支撐下,我們就要多發現別人的優點,多欣賞別人的優點,甚至去認真地學習別人的優點。
一個人與別人相處,要能夠寬容別人的缺點,欣賞別人的優點,要多些善意的微笑,多些真誠的問候。
路邊,一隻黃蜂和一條蛇為爭奪爛蘋果打了起來。蛇一甩尾巴,差點把黃蜂打得喘不過氣來。氣急敗壞的黃蜂瞅了個空子,一下子飛到蛇的頭部,並緊緊地叮在那裏不放。
蛇不停地擺動頭部,想把黃蜂甩掉,但黃蜂絲毫沒有飛走的意思。蛇又痛又癢。
這時,剛好有位農夫點了一把火,在燒路邊的荊棘。蛇見了,心想,你讓我痛苦,我也不讓你好死,咱們同歸於盡吧。於是,蛇一扭身子,鑽進了大火中。
蛇和黃蜂一起化為灰燼。
這兩個故事看起來好像是他們都很愚蠢,但是其實背後隱含著一個更深刻的道理:得饒人處且饒人,饒人對自己是有好處的,饒人是一種快樂。
我們常聽人說:“有理走遍天下。”其實,“有理”與“無理”僅是一步之遙。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常常喜歡“得理不讓人”,批評人窮追不舍,總是氣勢洶洶地給以指責,這樣做不僅於事無補,而且也讓有理變成無理。成功的人生,也應講究批評的藝術。
有的人喜歡憑借手中的強權強勢對別人進行無情的批評,以為這樣就會讓人印象深刻。實則不然,那樣做的結果隻能讓人壓而不服,即使口服心也難服。而那些刻骨至深銘記在心的恰恰是那些情理相融於無聲處的批評。
查爾斯·史考勃有一次經過他的鋼鐵廠。當時正是中午休息的時間,他看到幾個陌生的麵孔正坐在那裏抽煙。就在這幾個剛進廠的工人們頭頂上,正好有一塊大招牌,上麵清清楚楚地寫著“嚴禁吸煙”。此時的史考勃完全可以指著那塊牌子,聲色俱厲地對那些人吼道:“難道你們都是文盲嗎?!”然後,按照規定將他們一個個開除或者對他們進行嚴厲的處罰。然而,史考勃並沒有那麼去做。
相反,他朝那些人走去,友好地遞給他們幾根雪茄說:“諸位,如果你們能到外麵抽掉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盡。”吸煙的人這時會怎麼做呢?他們立刻知道自己違犯了一項規定。於是,便一個個把煙頭掐滅。同時對史考勃產生了好感和尊敬之情,因為史考勃沒有簡單地斥責他們,而是使用了充滿人情味的方式,使別人樂於接受批評。對於這樣的老板,有誰不樂於和他共事,拚命地工作呢?“有理也讓人”,“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失為一種成功的處世方式。
饒人是一種快樂,不僅是對被饒恕的人,對自己也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學會饒恕別人,這是快樂和成功的源泉。
吃點虧,就想“教訓”別人
俗話說得好,“吃虧是福”,“難得糊塗”。有時候,不必讓自己像一麵高風亮節的鏡子,也不必什麼事情都說得那麼清楚。更有的時候,自己吃點虧,如果沒有損失到根本權益,就不能睚眥必報。要記住,你吃的虧,總有一天,是會變成好處給你的。
難得糊塗益身心。有些虧吃得難受,但你不妨裝裝糊塗,讓自己保持安然平順的心情。
“吃虧”不光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睿智。能夠吃虧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然。不能吃虧的人,在是非紛爭中斤斤計較,他隻局限在“不虧”的狹隘的自我思維中,這種心理會蒙蔽他的雙眼,勢必要遭受更大的災難,最終失去的反而更多。
吃虧不但是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更是一種坦然、一種達觀、一種超越。能吃虧是做人的一種境界,會吃虧是處事的一種睿智。吃虧決不虧,惜福才有福!做人要能吃得虧,過於計較,得失心太重,反而會舍本逐末,丟掉應有的幸福。“吃虧”不光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睿智。人生一世,功名利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斤斤計較,徒然給自己增加痛苦而已。不如看淡得失,放下名利,享受生活的快樂。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乎“裝傻充愚”的表麵性吃虧,而是看重實質性的“福利”!吃得虧中虧,方得福外福。貪看無邊月,失落手中珠。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還會帶來福氣。”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裏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在自我安慰。可是過了沒幾天,丟馬不僅自己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
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倒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會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裏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剽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塞翁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中國人向來有“吃虧是福”之說,願意犧牲個人利益吃點小虧的人,其實都是大智若愚的人。
清潔設備公司的朱總和蘭州一家酒店聯係了一筆業務,該酒店要購買一套地毯清洗設備,價值6000多元。各項手續辦好後,朱總把設備寄往蘭州。但酒店收到設備後,稱設備在運輸途中損壞了,要求退貨。朱總派人查看後得知,設備是在酒店組裝時,因操作不當而損壞的,維修費用約需700多元,酒店不願承擔才要求退貨,公司沒有任何責任,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朱總表示,“吃點小虧”無所謂,維修費用他來承擔,並讓人把設備修好,讓客戶滿意。不久後,該酒店要更新其他清洗設備,首先想到的就是甘願“吃虧”的朱總,一次性定了7萬多元的貨。
另外一個老板,沒文化也沒背景,但生意卻出奇的好,而且長盛不衰。他的秘訣很簡單,就是與每個合作者分利時,他隻拿小頭,把大頭讓給對方。如此一來,凡與他合作過的人,都願與他再合作,且會介紹一些朋友給他,於是他們都成了他的老顧客,人人都說他好,因為他隻拿小頭。但許多小頭集中起來,就成了大頭。這就驗證了一句古話:“吃虧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