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人際交往之中或是日常生活之中,“心眼”和“心計”好像沒有多大區別,其實,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有心眼,指的是你懂得察言觀色,懂得怎樣去和別人搞好關係或是辦好事情。但是有心計,一般就是說你這個人不太真誠,善於玩弄別人,八麵玲瓏,左右逢源了。作為初涉世事的年輕人,想在成年人的世界立住腳跟,最穩當的做法就是:多長點心眼,少耍點心計。
做事情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有人總想讓別人相信自己是對的,並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就無法獲得成功。可如果你不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找到別人的興奮點、熱點,又怎麼可能讓對方喜歡你呢?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在我們過多替自己考慮的時候,不凡也替別人考慮一下,將心比心。
美國汽車大王福特說過一句話:假如有什麼成功秘訣的話,就是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了解別人的態度和觀點。
日本有家電視台,每周設有一次關於人生問題講座的節目,據說收視率要比其他同時段的節目高出許多。
收視率之所以偏高,當然有許多原因,但其中或許有人們都喜愛觀看他人遭遇不幸的殘酷心理。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因為節目中巧妙的答話,是使人百看不厭。
大多數有疑難問題並上電視請教的觀眾朋友,在開始時,多會對解答者所做的各種忠告提出反對意見或辯解,並且顯得十分不情願接受對方所言。但久而久之,對解答者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頻頻點頭稱是。見了這些畫麵,真是比起在電影院中觀賞一部電影的感受還要深。
凡電視台的主持人或問答者,都是精挑細選才產生出來的,所以光是聽聽他們的說服方式也獲益不少。
對於不易說服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要使對方認為你也與他是站在同一立場上的。通常出現在探討有關人生問題的電視節目的觀眾朋友,離婚女子占多數。此時,負責解答疑難者說的一句話是:
“如果我是你,我會原諒他的,而且絕不與他分手。”千萬別認為其話中的“如果我是你”隻是單純的一句話而已,殊不知它能發揮的效力是不可限量的。而這也就是由於人人都有認為“自己是最可愛”的心理所致。
如果你在說服別人的過程中,無意中使用了些不太得當的言詞,但由於你巧妙地運用這句“如果說我是你”從而彌補了你言詞上的過失,不僅如此,它還能促使對方作自我反省,使對方終於感覺到唯有你的忠言,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
讓我們看看美國心理學專家卡耐基是怎樣做的吧。
卡耐基曾租用某家大禮堂講課。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提高三倍。卡耐基前去與經理交涉。他說:“我接到通知有點震驚,不過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會這麼做。因為你是旅館的經理,你的職責是使旅館盡可能贏利。”緊接著,卡耐基為他算了一筆賬,將禮堂用於辦舞會、晚會,當然會獲大利。但你攆走了我,也等於攆走了成千上萬有文化的中層管理人員,而讓他們光顧旅社,是你花五千元也買不到的活廣告。那麼,哪樣更有利呢?經理被他說服了。
卡耐基之所以能成功,在於當他說“如果我是你,我也會這麼做”時,他已經完全站到了經理的角度。接著,他站在經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筆賬,抓住了經理的興奮點,贏利使經理心甘情願地把天平砝碼加到卡耐基這邊。
每個人都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隻有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才能夠真正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
聖誕節到了,一位母親在聖誕節帶著5歲的兒子去買禮物。大街上回響著聖誕讚歌,櫥窗裏裝飾著彩燈,可愛的小精靈載歌載舞,商場裏五光十色的玩具應有盡有。
“來,寶寶,看,多漂亮的聖誕夜景啊!”母親對兒子說道,然而兒子卻緊拽著她的衣角,嗚嗚地哭出聲來。
“怎麼了?寶貝,要是總哭個沒完,聖誕老人可就不到咱們這兒來啦!”
“我……我的鞋帶開了。”
母親不得不在人行道上蹲下身來,為兒子係好鞋帶。母親無意中抬起頭來,啊,怎麼什麼都沒有?沒有絢麗的彩燈,沒有迷人的櫥窗,沒有聖誕禮物,也沒有裝飾華麗的餐桌,原來那些東西都太高了,孩子什麼也看不見。出現在孩子視野裏的隻是一雙雙粗大的鞋和婦女們低低的裙擺,在街上互相摩擦、碰撞、搖曳……
這位母親第一次從5歲兒子目光的高度觀察世界,她感到非常震驚,立刻起身把兒子抱了起來,從此這位母親牢記,再也不要把自己以為的“快樂”強加給兒子。“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待問題”,母親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認識了這一點。
其實,不僅一位好母親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待問題,每個人都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隻有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才能夠真正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
在生活中,我們絕不要輕易地將自己的喜好、邏輯強加於他人身上,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風景,各有各的感覺,冷暖自知。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問題,多為他人著想的人,總是能贏得人們的喜愛和尊重。其實,學會體諒他人並不困難,隻要你願意認真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
真誠地從他人的角度看事情,就是一個人遇事要先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立場和處境思考問題,了解他人的觀點和感受,體察和認知他人的情緒和情感。整理所講的“他人”,可以包括任何與你相處、打交道的人,如你的父母、領導、同事、朋友、顧客等。
有個超級富豪,年輕的時候是個一無所有的流浪漢。這個青年隨著淘金大軍來到了西部一個偏僻小鎮,得到了鎮長的熱情接待。
這時候正是春雨綿綿的時候,鎮長門前的小路一片泥濘。路過的人們為圖方便,都從鎮長門前的花圃裏穿過,花圃裏的花草被踩得亂七八糟。青年非常生氣,正要上前去勸阻人們別走花圃。這時候隻見鎮長挑了一擔煤渣過來,馬上就把泥濘不堪的路鋪好。
於是人們都自覺地從更幹淨方便的大路上行走,沒人再從花圃繞行了。
這時候,鎮長拍了拍青年的肩膀,意味深長地說道:“看到了吧,年輕人,關照別人就是關照自己啊!”
青年頓然醒悟,他銘記著鎮長的話,凡事多從他人的角度考慮,青年人最終成為了一代石油大王。這個流浪漢,就是偉大的洛克菲勒。
所以,當我們和別人相處的時候,為什麼不試著從別人的角度考慮,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呢?這樣,不但能夠為你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且更有可能讓你享受到給予的樂趣,感受到“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的快感。就像黑夜裏電燈的盲人,不但給行人照亮了來路,也讓自己不被他們輕易撞到,豈不是一舉兩得嗎?
有好處不分享,總是自己獨吞
“一份快樂,和一個朋友分享,就變成了兩份快樂。”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告訴了我們分享的樂趣和重要性。如果有了好處不和別人分享,那麼,你的快樂無人得知,下次你要做事情的時候,就不會有人伸出援助之手,那麼也許你下次的好處就沒有了。簡單的道理誰都明白,關鍵要看你怎麼做了。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隻想同享別人的福而不願別人享自己的福,有好處往往一個人偷偷享用,不和別人分享。我們應該知道誰都有不順的時候,或許你現在很順利,但不代表你一直都很順利。當你有了財富,但不想和大家一同享用,等你不順的時候自然沒有人幫助你。
實際上,一人吃獨食是沒有太大出路的。既然我們是群體性動物,那為何不和大家共同創造呢,個人的力量是由限的。
隻有和他人共同快樂才能將自己的快樂擴大到最大限度。隻有學會分享,才能永遠不枯竭。
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後的救災過程中,有一位民營企業家的名字十分響亮——那就是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光標。他的名字迅速在中國大地上響亮起來:一是在今年的4月26日在京揭曉的“2008中國慈善排行榜”上他獲得了“中國首善”的稱號;二是他在抗震救災第一線堅持了二十多天,5月23日在綿陽市九洲體育館安置點見到了前往九洲帳篷學校看望恢複上課師生們的溫總理。總理緊緊握著陳光標的手說:“你叫陳光標嗎?我早就聽說過你,我知道你,你是有良知、有感情、心係災區的企業家,我向你表示致敬。企業家不但要有經營的理念,還要有愛心、有靈魂。謝謝你們!”那一張溫總理與陳光標握手的照片與親切勉勵的話語很開在網上流傳。
“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自己獨享;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在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條河,你就要學會和他人分享。”——這,是陳光標的座右銘。
陳光標之所以在尚未成為南京首富的情況下成為“中國首善”,僅去年捐款就達1.8億元,近年來累計捐款(物)達到5.13億元,原因就在於他的“分享”原則和理念。
學會分享,表麵看起來很容易,實際做起來卻很難。一般情況下,很多人也能做到與人分享,分享一份快樂,分享一份成功,分享所獲得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但分享的範圍很有限,這種有限的分享更多地體現在物質財富上,絕大多數人將分享的範圍確定在親人間,而不是毫無目的地與社會其他成員共同分享,這就涉及分享的原則和理念。人們都能明白一杯水與一條河的本質區別,但很難深切體會擁有一杯水和擁有一條河的不同感受,特別是當人們從擁有一杯水到擁有一條河之後如何麵對自身的擁有,在日常生活中和今後的歲月裏做出何種選擇,不同人的分享原則和理念呈現出差異極大的分享方式,有的人與他人“分享”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大地積累,將“分享”作為積累的手段,而更大積累的直接動因就是為自己,為子孫後代,這是多數人的心理,或者說分享原則和理念。對此,無論從法律和道義上講,都難以苛求。然而,當人們擁有一條河的時候,不是為了守住這條河,更不是築壩成堰,而是開源暢流,將有多少人從這河流中獲得自己的一杯水,一桶水,甚至一條小河。而要做到這一切,就必然要有一個目光更為寬泛地與他人分享的原則和理念。當他人在饑渴中無能為力時,為何不能從一條河中給予一杯水?當個人的“滴水”化為社會的“湧泉”之時,個人擁有的河流不但不會枯竭,反而可能形成全社會擁有的海洋。
學會分享你所擁有的,珍愛已經屬於你的人和事。你的生活就會多姿多彩,而且變得更有意義。普通的日子也會因為你的珍愛而變得其樂融融,更加美滿。
總想著自己,不顧忌別人的利益
要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在這個忙碌的社會也有值得理解的地方。畢竟,現在的壓力讓大家都疲於奔命,哪有時間去管別人如何如何呢?但是,顧及別人的利益不是要讓你犧牲自己,而是說你不要去做損人利己的事情。作為一個年輕人,成不成功那都還是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自己是不是行得正,做得直。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就說過:用別人的失敗當墊腳石,永遠不是真正的成功者。成功者最重要的是兩個字:品格。
如果我們隻看到自己的話,我們的今生將永遠都隻有自己的影子,我們的視野將永遠被局限。總想著自己不顧及別人那是自私的表現。自私自利是個人主義的道德境界,是私有製的產物,有各種不同的程度和表現形式。有的人極端自私自利,公開露骨地損人利己;也有一些人設法尋找一種既能滿足自己的私利,又能照顧別人利益的處世哲學,宣稱“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但就其實質來說,利己是核心,是根本基礎,是推動他們活動的根本動力。其實,互惠雙贏,不是商場上最常見的一種成功技巧嗎?
當你在顧客身上所付出的超出他們想像時,他們將成為你永久的客戶,並且為你帶來源源不斷的客戶。經商就是一種服務,你隻有先滿足於顧客,更好地照顧好顧客的利益,顧客才會照顧好你的利益。非常簡單的一些道理,但在我身邊,卻遇到了很多不合格的商人。他們對自己產品的質量問題,對自己員工的服務問題不敢承擔責任。總是在想,來一個算一個,來一批生意做一批生意,從來沒想過,要讓顧客長久光顧。其實,大家在生活中消費時,一定會抱怨一些產品質量不好,這個服務員態度不好,等等。一旦對這個商家不滿意,下次肯定不會再來。這些問題都是影響生意長久的關鍵因素。經商的目的是為了賺錢,獲取利潤。但假如你總是喜歡克扣員工的工資或是減少員工,你可能會得到一時的利潤,但是你終究做不長久;假如你生產產品時偷工減料,雖然當時獲取了利潤,但是你還是做不長久;假如你的產品在進出口時,偷稅漏稅,雖然你獲取了利潤,但是你仍然做不長久;假如你為了超越競爭對手,暗中搗鬼,你的生意仍然做不長久。其實做生意,講究的就是一個和氣生財,互利雙贏的關係,沒必要天天搞暗中鬥。做生意的秘訣就是用“心”和別人交朋友,時刻想著對方的利益,學會主動先讓利於人。很多老板做生意時,舍不得花錢,該花的錢不花,結果很難辦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