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忍耐是成功者的基本品格(2)(1 / 3)

原意是說,凡是先到戰場麵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達戰場的隻能倉促應戰,一定會疲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

戰國末期,秦國少年將軍李信率20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銳不可當。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萬。後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王翦率領60萬軍隊,陳兵於楚國邊境。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隻是專心修築城池,擺出一派堅壁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楚軍急於擊退秦軍,相持年餘。王翦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一年後,楚軍繃緊的弦早已鬆懈,將士已無鬥誌,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於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隻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三國時,吳國殺了關羽,劉備怒不可遏,親自率領70萬大軍伐吳。蜀軍從長江上遊順流進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銳氣正盛,直至彝陵、猶亭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裏。孫權命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人迎戰。

陸遜深諳兵法,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劉備銳氣始盛,並且居高臨下,吳軍難以進攻。於是決定實行戰略退卻,以觀其變。吳軍完全撤出山地,這樣,蜀軍在五六百裏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於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軍鬥誌鬆懈。

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裏,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紮寨,犯了兵家之忌。時機成熟,陸遜下令全麵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陸遜一把火,燒毀蜀軍七百裏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陸遜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後發製人的著名戰例。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麵,不一定隻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己,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地等待。

休息,不是消極的。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的國家,休息是強製性的,是義務了。

說休假是權利很好理解,說休假是“義務”似乎有些讓人搞不懂。但在瑞士情況確實就是這樣的,休假既是權利又是義務,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日前在雀巢公司的一次活動上,該公司副總裁佩羅德說,除瑞士國家規定的各種法定假日之外,他們公司的所有員工還都有年休假,而且這種年休假是“強製性的”,不休不行。由於資曆不同,雀巢公司員工的年休假天數也不同,最短的兩周,最長的則可達六周。

總之,在瑞士,休假是關係到每一個人的事。遇到法定假日,商場關門,餐館停業,建築工地停工,所有人都在休息。

在比利時,不僅閑暇時間多,而且花樣層出不窮。休閑教育是西方人的終生必修課,其目的是使人生活得充實、快樂。

休閑,不僅僅是空閑時間多了,豐衣足食了,而是生存狀態與態度的變化。在這種生活方式中,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變得融洽、和諧。開發休閑,實際上是積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資本。

說到底,休息是忍耐力能夠延續的不可或缺的調整。忍耐也需要休息給予緩解和補充。

放鬆——提高忍耐力

放鬆與休息類似,但又有不同。

休息是生理的,放鬆更多是精神的;休息是可規定的,強製的,但放鬆是非強製的、柔性的、彈性的;休息可以度量,而放鬆隻有自己可以感知;休息通常是靜態的,而放鬆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任何狀態下實現。

總之,放鬆是一種精神狀態、是一種心理狀態或生理狀態。放鬆,是克服忍耐痛苦或不適的最好的辦法。換句話說,放鬆其實比休息更難!為了達到放鬆的目的,各國、各地、各個不同人群,都試圖找到比較好的辦法。比如英國人過“懶鬼日”減壓,重新重視休息放鬆的價值。

英國人工作壓力大可謂眾所周知,不過,被長時間工作弄得疲憊不堪的他們,也一直在尋找減壓的各種辦法。英國一些公益組織發起了全國懶鬼日運動,呼籲人們在全國懶鬼日——8月22日這天全力放鬆自己,不妨偷偷懶。

據稱,英全國懶鬼日組織者介紹說,在歐洲國家中,英國人的平均工作時間最長,很多人忙於工作,經常感覺身心疲憊、壓力大、精神緊張。全國懶鬼日運動就是通過號召人們在這一天裏盡情放鬆,做自己喜歡的事,讓人們重新重視休息、放鬆和身心愉悅的價值。

英國喜劇明星佩格是這一運動的積極支持者,他最近在英國第四頻道的喜劇節目中真誠地對英國人說,放鬆和不時的偷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生活的內涵絕對不僅僅是整天圍著辦公桌。

另一支持者詹森醫生也說:“偷懶和放鬆並不意味著無所事事,而是讓人們做那些個人喜歡平時卻沒時間做的事,這樣有利於人們自我充電,學習新東西,也有助於改善人們對工作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