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懶書生按病彙方】方書。不分卷。清勤懶書生輯抄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此編按人體部位及疾病分類彙抄古今各科驗方。
【蒙醫成方選】方書。武紹新編。此書彙集蒙醫成方1011首,按性能、功用及病種分為32類。每方分處方、製法、功用、用法用量、貯藏諸項,或加禁忌、附注項。總論中簡要介紹蒙藥概況、蒙藥與方劑、蒙藥劑型等。將蒙文蒙醫蒙藥術語意譯為漢文時,參照並借用了中西醫藥名詞術語,一時無借詞者,采用音譯加注。全部方名均用音譯傳統名稱,書後附蒙漢文對照。1984年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蒙醫藥選編】綜合性蒙醫著作。外蒙古達來王旗蒙醫老布僧確泊勒撰於19世紀。全書分121章,包括臨證各科、基礎理論、藥物、治療技術等內容。曾以藏文木刻版刊行。1983年由內-古醫學院中醫係蒙醫教研室出版蒙譯本。
【蒙醫本草圖璀】又名《蒙藥正典》。蒙藥著作(藏文)。占布拉道爾吉撰於19世紀。此書載藥879種,按性能分別編為8部、24類。每藥用蒙、漢、藏3種文字對照編寫,詳細論述其產地、形態、性味、功能、主治、藥用部分、采集時間及炮製方法。書中附圖576幅。1988年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時,將書名改為《無誤蒙藥鑒》。
【碎金方】方書。3卷。明王文謨(繼周)輯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此書係輯者彙編其祖父王杏林秘傳方、父王雲泉經驗方、民間方,並結合個人心得編成。已佚。
【感證輯要】外感病著作。《退思廬醫書四種合刻》之一。4卷。嚴鴻誌(癡孫)輯。刊於1921年。嚴氏以外感證論述散見於諸書,乃彙輯其精要編成此書。首卷“名醫通論”,列引明清醫學家有關論外感證治內容,其後分別輯傷寒、溫病諸證之診斷與治療,羅列感證方劑,分發表、湧吐、攻裏、和解等8法。此書搜集資料廣博,然條理欠明。現有《退思廬醫書四種合刻》本及千頃堂書局石印本。
【雷公炮炙論】藥物炮製專著。3卷。劉宋雷教約撰於公元5世紀。原載藥300種。每藥先述藥材性狀及與混淆品區別要點,別其真偽優劣,為中藥鑒定之重要資料。書中稱製藥為修事、修治、修合等,記述淨選、粉碎、切製、幹燥、水製、火製、加輔料製等多種炮製方法,以及淨選藥材之若幹特殊要求(如當歸分頭、身、尾,遠誌、麥冬去心等),並對許多藥物詳載操作方法、輔料種類與數量、修製時間等。為我國第一部藥物炮製專著,對後世影響甚大。部分製藥法繁瑣而不切實用,道家色彩較濃。原書已佚。佚文多存於《證類本草》中(計242條)。明代多種本草中附人此書佚文,亦以“雷公炮製”字樣嵌入書名(如《雷公炮製藥性解》、《新刊雷公炮製便覽》等,但並非此書輯佚本。清末張驥所輯《雷公炮炙論》為此書最早之輯本,僅錄180餘條佚文。尚誌鈞輯《雷公炮炙論》(1983年),得藥288種,厘為3卷。校注甚詳,並附研究論文數篇。
【雷公炮製藥性解】本草著作。6卷。明李中梓(士材)原撰,錢允治(功甫)補注。刊於天啟二年(1622年)。此書即以李中梓2卷之《藥性解》為本,增人《雷公炮炙論》135條文於相應藥條之後而成。其內容仍以臨床用藥為主,非為炮製專書(參《藥性解》)。現存初刻本及明清、近代多種刊本,建國後有排印本。
【攝生要義】養生著作。河濱丈人著,撰年不詳。書中分篇論述養生之道。存想篇旨在以意禦氣之道自內而達外;按摩篇旨在開關利氣之道自外而達內;調氣篇介紹吐納之法,呼濁吸清,以去病延壽;導引篇敘述強身導引功法;形景篇記載人體髒腑器官形態功能。飲食、居處、房中、四時、雜忌諸篇主要闡述飲食、生活起居、四時調攝等養生常法。現存《壽養叢書》本。
【輯光傷寒論】傷寒著作。日本吉益猷(南涯)撰。此書為《傷寒論》選注本。作者取《傷寒論》中文字完整、脈證齊備的條文,予以注釋;凡認為衍文脫簡、醫理不通者,均刪而不釋。其注文詳於臨證而略於醫論,注重患者的臨床症狀,強調“隨證治之”的辨證論治思想,並於失治誤治論述較多。現存日本皮紙抄本。
【頤養詮要】養生著作。4卷。清馮曦(晴川)纂輯於康熙四十四年,馮氏取養生諸書,字櫛句比,考其臧否,參其同異,條分縷析,錄以成書。卷1怡神,認為人所恃者大都以神為主,神全則氣自足,氣足則體自充。故養生先養神次養形,養神莫要於恬淡虛無。卷2保攝,從飲食宜忌、四時調養、生活起居等方麵闡述養生之道。主張太乙真人養生七法:一少言語養內氣;二戒色欲養精氣;三薄滋味養血氣;四咽津液養髒氣;五戒怒嗔養肝氣;六淡飯食養胃氣,七少思慮養心氣。卷3修煉,介紹吐納之法,呼而瀉出髒腑之毒氣,吸而采天地之清氣。提倡吞咽津液,灌溉五髒。並論及八段錦、十二段錦、睡功等功法。卷4格言,輯錄前賢養生格律銘言。現存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刊本(蒙香室叢書之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印前本。
【嵩崖尊生全書】綜合性醫書。15卷。景日畛(冬陽)撰。刊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分氣機、診視、藥性、論治4部。述五運六氣及60年天時民病譜、脈法、280餘種常用中藥藥性及功能主治、髒腑用藥與服藥法則等。又闡析病機十九條,以上身、下身、中身等6節記述250餘種病證之病狀、病因、治方及兼、變症加減法。書中記述治療方劑頗多。現存初刻本及其他多種清刻本等,建國後有排印本。
【錦身機要】氣功著作。3卷。明混沌子撰,魯至剛注。撰年不詳。此書載錄36種功式(導引動作)。每式一圖,先列七言絕句1首,述功式大意,次以注文敘述功法之具體操作及其養生機理。多采用道家內丹功術語介紹諸導引動作。所述功法包括立式、坐式、臥式、跳躍、爬行等多種姿勢,以及調神、調息、按摩諸法。書末附有“大道修真捷要選仙指源篇”等2文及“天地總圖”等7圖。現存正德十年(1515年)山西《平陽府所刻醫書六種》本、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虎林文會堂《壽養叢書》本等。
【錦囊外療秘錄】外科著作。不分卷。日本林子伯撰。係《外治方鑒》之增訂本。
【錦囊妙藥秘錄】方書。不分卷。日本藤井見隆(以求子)據明末淸初王夢蘭撰輯之《秘方集驗》譯為日文,次序略有調整,內容有所刪節。現存日本皮紙刊本。
【錦芳太史醫案求真初稿】醫案專著。5卷。清黃宮繡(錦芳)撰。首刊於嘉慶四年(1799年)。此書共載病案160餘例,內、外、婦、兒各科均備。首卷著重闡述醫理,卷2~5為黃氏自選生平得意驗案,勒成初篇,案例詳載脈象、證候、理法方藥。內容豐富,涉獵廣泛,或發明醫理,或解析答疑,上及經典,下至諸家,靡不深研。
【辭典本草】本草著作。6卷。張光之抄。年代不詳。按草、木、果、禽獸、金石水土、人、鱗介魚蟲、穀菜諸部分類,計370餘味臨床常用藥。每藥均述原植物生長狀態,人藥部分外形、色澤、質地及其性味歸經、主治功效、炮製方法、常見配伍與宜忌。現存抄本。
【簡要濟眾方】方書。又名《皇祐簡要濟眾方》。5卷。宋周應編,皇祐三年(1051年)頒行。《宋史·藝文誌》著錄。本書係節取《太平聖惠方》之要者編成。《玉海》謂其“標脈證,敘病源,去諸家之浮冗”。《宋史》謂內廷“命州縣長吏按方劑以救民疾”。已佚。《證類本草》、《醫方類聚》及劉完素均曾引用。世傳《局方》平胃散,實出於本書。
【簡明中醫辭典】中醫工具書。《中醫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醫研究院、廣州中醫學院主編。此書共收中醫基礎、臨床、針灸、中藥、方劑、人物、文獻等詞目12000餘條,其中正詞8100餘條,附詞(包括別名、又名及衍生詞等)4000餘條。選詞反映了傳統中醫藥學的實際內容,也選收了少量現代中醫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詞及中西醫結合的詞目。釋文一般先定義,後解釋,言簡意明,通俗易懂。引錄文獻簡要,各類詞目一般均注明出處,便於査核。書末附有藥用衡量折算表、曆代尺度比較、曆代容量比較、曆代重量比較4個附錄。1979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我國台灣則將此書改名,出版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