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十四畫(3 / 3)

【瘟疫明辨】溫疫著作。4卷。即《廣瘟疫論》。參見該條。

【瘟疫論私評】溫疫著作。2卷。日本秋吉質(文卿)撰於日本嘉永元年(1848年)。本書為明吳又可《慍疫論》之評注本,於吳書原文“要語要論”加旁批,以便記誦;於所引諸說注明出處,天文、地理、製度、名物則加詳注;每段後附評按,分析辨訂、棄瑕顯瑜、彰明其義。現存日本嘉永二年(1849年)快雪堂本,並收人《皇漢醫學叢書》。

【瘟疫論類編】溫疫著作。5卷。明吳有性(又可)原撰,清劉奎(鬆峰)評釋。刊於乾隆五十一年0786年、劉氏以《溫疫論》之次序不便觀覽,乃命其子劉秉錦將此書重予分類,劉奎結合個人治驗,對《溫疫論》予以增刪評釋。首卷“諸論”,集正名、雜氣等醫論30餘篇;“統治”列瘟疫治法;“雜證”敘述瘟疫諸雜證;“撮要”為婦人、小兒瘟疫等診治;“正誤”正“傷寒例”及“諸家瘟疫之誤”。現有初刻本、《說疫全書》本、其他多種清刊本及日本享和三年(1803年)翻刻本等。

【瘟疫傳症I編】溫疫叢書。20卷。清熊立品(聖城)編輯,刊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此書係熊氏所撰《治疫全書》、《痢瘧纂要》、《痘麻紺珠》三書之合刊本。作者認為瘟疫、痢瘧、泄瀉、麻痘均可傳染,遂彙集諸家醫論編成此叢書。詳見各條。

【瘟疫條辨摘要】溫疫著作。1卷。清呂田(心齋)集錄。編年不詳。本書為清楊璿(栗山)《寒溫條辨》之摘要本,前論後方,簡明扼要,便於初學。現存鹹豐九年(1859年)裴氏刻本,同治七年(1868年)宋氏刻本等10餘種刻本。

【瘟疫翟亂答問】清陳虯(蟄廬)撰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陳氏謂霍亂有寒熱之別,然熱者多,故對熱霍亂病因、治法等多設答辨,闡發較詳,書中兼辨西醫疫病等內容。作者或用白頭翁湯加減治療時疫霍亂而取效,書中另附經驗方數首。書後附清連文仲《霍亂審證舉要》。現存《中國醫學大成》本。

【漫遊雜記】醫話著作。2卷。日本藤原鳳(獨嘯庵)撰於日本寶曆十三年(1763年)。此書係作者據個人10餘年漫遊四方之臨證心得及醫學劄記彙編而成。論及忽不識字症、視物皆曲症、癲癇、喘證、肺癆、肺癰、淋病、中毒、血證、寢證、乳岩、梅毒、旗鬁、狂犬病證治,還涉及本草、方劑、養生等內容。作者推崇《傷寒論》,善用經方,尤善用諸“瀉心湯”。現存日本明和元年(1764年)、文化六年刊本等。

【賽金丹】方書。2卷。清蘊真子輯。刊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輯者謂其書能“扶危起死,或賽金丹之度人”,故名。上編“提綱”,錄醫論等14則,如冷道人卻病釋、臞仙保養精氣神論、孫真人枕上免、養生銘、四診要訣、藥性炮製、銅人圖等。下編“仙方”,分風寒、瘟疫、瘧疾、暑症等27門,每門列常用方、簡易方及“不藥奇術”等項。“不藥奇術”包括預防、養生、氣功、手法等,雜有符咒等迷信內容。現存初刻本及其他多種刊本。

【翟氏醫書五種彙刻】中醫叢書。明翟良(玉華)編撰。約成書於崇禎元年(1628年)。收有《疸科彙編釋意》3卷、《疫科纂要》、《方藥治症提綱》、《脈訣彙編說統》、《經絡彙編釋義》。現存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刻本。

【熊氏痢症論】瘧痢專著。清熊家驥(蘭亭)撰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作者謂痢症與六氣相關,秋時肺金主令,若主令太過,肝木必萎、內挾相火、抑鬱不走,刑其大腸而成痢症。治療不拘古法以紅、白定寒熱,而主張以紅、白分深淺,以脈證分虛實,並用人參敗毒散加減治之。有熊氏痢症、楊氏喉科合刻本。

【繆氏醫案】醫案著作。1卷。清繆遵義(方彥)撰。吳金壽輯刊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收繆氏醫案約150例。以內科虛損為主。繆案要言不繁,善用養陰清補及血肉有情之品,為其特色。現有《三家醫案合刻》本。

【繆氏外瘍醫案】醫案著作。1卷。清繆柳村輯。此書載述肺痿、肺癰、顴骨癰、唇疳、腦門癰、口糜、腦疽、乳癰、臁瘡、流注、牙癰等85例病證。並附江陰柳冠群方案,內容包括內風、神誌、痰火、咳嗽、驚風等7種病證。現存清光緒年間抄本。

【繆巨針刺發揮】針灸療法專著。馮純禮編著於1979年。全書3篇。第一篇介紹經脈、經別、絡脈和經筋,第二篇述繆巨針刺法及治驗,末篇論針之構造和規格、針剌手法和異常現象(暈針、折針、血腫、後遺症》之處理、禁忌等,並述灸治備用材料和艾灸方法。1980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