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十五畫(2 / 3)

【醉花窗醫案】醫案著作。1卷。清王堉(蓉溏)撰於鹹豐十一年(1861年)。此書載案近百例,並附以雜論五六篇。全書不以疾病分類,依診病時序而列。病案詳盡,取敘事筆法,記述病者生活環境,病因病況及作者診療過程。情誌致病描寫尤其細膩,亦常針砭時弊。此書1977年由山西省中醫研究所校印出版。

【醉經樓經驗方】方書。1卷。清錢樹棠(憩南)輯。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成書。輯錄青膦丸、回生丹、益母膏、靈寶如意丹、紫金錠等20方,各方介紹其藥物組成、主治及用法。於每方所用藥引記述尤詳,如青麟丸列述加藥引治療內、婦、兒科150症。現存光緒元年(1875年)重刊本。

【黴瘡秘錄】性病專著。2卷。明陳司成(九韶)撰,刊於崇禎五年(1632年)。係彙集曆代醫家有關方論,結合家傳及個人多年治療黴瘡臨證經驗編撰而成。內容包括總例、或問、治驗、方法、宜忌5部分。係統論述黴瘡傳染途徑、起因、發病症狀及治法,記述臨床病案29例,選輯驗方49首以及藥食宜忌。書中論梅毒之傳染途徑有性交傳染、非性交傳染、遺傳等,以及用生生乳(砒及輕粉)治療梅毒的方法。

【黴癘新書】外科病證專著。2卷。日本片倉元周撰於天明六年(1786年)。作者承襲其父治療黴、癘之經驗秘傳,結合個人臨證心得撰集成書。原分乾坤2冊,一為理癘,一為理黴,遵古法而增意,故名為《黴癘新書》。卷1闡釋癘風24條,並附燒針等圖譜,末為臨證醫案及附錄;卷2論述黴瘡證候、治法和方劑。全書詳於辨證,對病之輕重淺深,治療不拘一法。現有日本天明六年(1786年)靜儉堂藏版及《皇漢醫學叢書》本傳世。

【撰集傷寒世驗精法】8卷。傷寒著作。明張吾仁(春台)撰,清張於喬(孟遷)編。刊於康熙五年(1666年)。張氏以仲景學說為主,旁參諸家學術經驗撰成此書。本書評論傷寒、類傷寒以及和傷寒有關多種病證的證治。選方較為廣泛,作者頗多經驗之談。卷首附《傷寒辨舌世驗精法》,其中36舌圖出自《傷寒金鏡錄》,方治宗法仲景。現存初刻本及多種清刻本。

【瞑眩瘳】方書。不分卷。撰人未詳。抄於光緒十五年。全書收鼻衄出血、舌齟、齒衄、吐血、咯血等30餘證,以內科為主,兼及外科、五官、口齒等病證。每證先引古代諸家醫論,繼分列方劑,共計360餘首。現存1889年(光緒十五年)抄本。

【墨海金壺醫類四種】中醫叢書。清張海鵬集。收有韓祇和《傷寒論微旨》、王袞《博濟方》、董汲《旅舍備要方》、王貺《全生指迷方》等4種。現存1921年上海博古齋據原刊本影印本。

【黎居士簡易方論】方書。又名《黎居士簡易方》、《簡易方論》、《簡易方》。11卷。南宋黎民壽(景仁)撰於景定元年(1260年)。國內已佚。日本存元刊本殘卷及多種抄本。

【鮮溪醫論選】醫論著作。6卷。陸平一選輯。為《鮃溪醫述十五種》之一。陸氏節選清代前後近80名醫家精辟醫論,分為50門。書中提出:為了防止治法中之偏頗、流弊,學醫者須廣泛參閱各家醫論,不應墨守一家之言。1922年由上海久敬齋出版石印本。

【鮮溪醫案選摘要】醫案著作。4卷。陸詠婪(佩珣)輯刊於1920年。此書從眾多前賢時賢佳案中節錄要語,摘其病原病狀(主症)以為目,複將辨證要點及兼症以小字括為旁注,更擷取原用方藥附以己見列人下行,以備證治互勘。共得3100餘條,每條注明醫家姓名,由其父陸晉笙依類編次,朗如列眉,比連而觀,易收觸類旁通之效。

【潛廠醫話】醫話著作。楊則民遺著,董漢良等整理。整理者從楊氏遺著中采輯出醫學言論201則,分為說理,討論醫事醫術;論病,論病因病機;議法,治療法則;闡方,評介古今方劑;述藥之性、理、效;雜論。1985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潛村醫案】醫案著作。2卷。清楊乘六(以行)撰於乾隆十年(1745年)。楊氏學尚張李朱薛,曾輯評高鼓峰、呂用晦二氏醫案。其治病善用溫補,淵源有自。多以參附養榮、補中益氣等劑取效,亦自有見地。又重視脈舌,謂“脈隱而難憑,不若舌之顯而有據也”。此書收案40則,每於寒熱虛實、疑似難辨之際,察舌按脈而真偽立判,扶危起困。惟嫌其麵略狹。有乾隆十年銜三堂刻本。

【潛齋醫話】又名《潛齋簡效方》。醫話著作。1卷。清王士雄(盂英)撰輯,刊於鹹豐四年。所輯病證以外科為主,兼及內、婦、兒、五官諸科。分述諸病證治及兒科之稀痘法、免痘法。其瘡癰移毒法,構思精巧。書中詳述普濟解疫丹、神犀丹、玉樞丹之適應證。並對《臨證指南醫案》徐靈胎批語予以駁正,提出個人見解。作者主張一病原有一藥主治,故多列單方以療疾。現存《潛齋醫學叢書八種》本、重慶堂《三家醫話》本、《中國醫學大成》本等。另有1種清刻本(刊年不詳)附有“救急良方”1篇,收方90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