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齋簡效方】方書。1卷。清王士雄(孟英)輯。輯年不詳。分頭風、麵皺、肺癰、痰哮等47類,彙錄各科驗方,及灸火論、勞病說、慎疾說、救荒法等簡短醫論。續篇收寡欲說、杜癆方、成方弊、論《續名醫類案》等12則醫論醫話。現存《三家醫話》本、《潛齋醫學叢書十四種》本及中華書局聚珍本等。
【潛齋醫書三種】中醫叢書。清王士雄(孟英)撰。“潛齋”為王氏堂號名,此叢書3種。包括《王氏醫案》2卷(周鎊輯),《醫案續#)8卷(張鴻輯),《霍亂論》4卷(王士雄撰)。現存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刻本、其他清刻本及排印本。
【潛齋醫書五種】中醫叢書。清王士雄(孟英)等編撰。約成書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收有《王氏醫案》2卷(周錁輯)、《醫案續編》8卷(張―)、《霍亂論》4卷(王士雄撰)、《溫熱經緯》5卷(王士雄撰)、《飲食譜》8卷(王士雄撰、現存道光三十年(1850年)緯文堂刻本、鹹豐四年(1854年廣潛齋刻本等,民國時期有多種石印本。
【潛齋醫學叢書八種】中醫叢書。清王士雄(孟英)輯於道光年間。“潛齋”為王氏堂號名稱。此叢書收有《言醫》(裴一中撰,王士雄評選)、《願體醫話良方》(史典撰,俞世貴補)、《醫砭》(徐靈胎撰,張鴻補輯)、《霍亂論》2卷(王士雄撰廣《潛齋簡效方》(附醫話,王士雄撰入《柳洲醫話良方》(魏之誘輯)、《女科輯要》2卷(沈堯封輯)、徐政傑補注眾《重慶堂隨筆》2卷(王學權撰,王國祥注)。現存1912年上海李鍾玨手校排印本。
【潘春林醫案】醫案著作。湖州中醫院整理。此書選錄潘春林外科醫案57則,分隸於疔瘡、有頭疽、無頭疽、外癰、腸癰、流注、乳病、其他等節。各節之首均有概論,闡述內治、外治法則;節末有潘氏“臨證經驗錄”。書末載有40首外用方藥及其炮製、配製方法。潘氏學術上宗《醫宗金鑒》,兼取溫病學說。1979年由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潘澄濂醫論集】醫論著作。浙江省中醫研究所文獻組編。此書以醫論形式介紹浙江名醫潘澄濂之學術經驗,共19篇,分4部分。理論探討:主要為六經和衛氣營血辨證以及溫病學說方麵的學術見解;治療肝病經驗:涉及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辨證論治,提出陽黃宜辨濕熱之輕重,陰黃宜分肝鬱與脾困之主次;治療急性熱病經驗:包括急性熱病、濕溫和乙型腦炎證治經驗等,此外還收有其他內科雜病證治經驗。1981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遵生八箋】養生著作。19卷。明高濂(深甫)編撰於萬曆十九年(1591年)。全書分八箋。清修妙論箋:摘錄前人修身正心養生格言;四時調攝箋:介紹四時髒腑調攝養生法,包括導引、方藥、飲食等方麵;起居安樂篇:記述居室建置、怡養器物製作,以及平素生活起居個人衛生宜忌;延年卻病箋:論述調養氣息以防病除病、壽命安康之要訣;飲饌服食箋:談論茶、水、麵、菜諸食物之製作與食用方法,亦論及養生藥石之製備服用;燕閑清賞箋:談論書畫、器具之玩賞,花卉樹木之種植與觀賞;靈秘丹藥箋:收集養生卻病與美容之經驗方藥;塵外遐舉箋:記載曆代隱逸之士生平100則。書中所述內容繁多,或養生卻病,或閑暇消遣,亦有兼雜訛誤之處。現存明萬曆十九年辛卯(1591年)高雅尚齋刊本、崇禎間刊本、清刊本4種及上海江左書林石印本、上海潮記印書莊排印本等。
【履霜集】醫論著作。3卷。清臧達德(公三)撰。刊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此書係臧氏三世臨證經驗之彙集。所論包括虛損之痰喘、咳、吐血、消渴等內科雜病,婦人經、帶、胎、產諸病及小兒痘瘡等多種常見病證治。臧氏提出陰虛之病,多屬上熱下寒,並闡析先天真水、先天相火之概念。作者認為:婦人之虛勞多起於經閉,婦人無子多傷於七情。全書附方50首,較切於實用。另有若幹按語,闡發作者個人見解,可供臨床參酌。現存《珍本醫書集成》本。
【履峙岩本草】本草著作。3卷。宋主介(默庵)編繪於嘉定十三年,作者取住地(據考為杭州慈雲嶺一帶)周圍藥用草木繪成彩圖。因“山中有堂,曰履嶺岩”,故以此名書。全書收藥206種,每物一圖,先圖後文。文字部分簡述性味、功能、單方及別名等,內容或取自《大觀本草》,或采自民間經驗。藥圖大多就地寫生,大花植物尤為精美。作者常截取植物局部以表現全體,按比例繪製在小幅書頁之上,以便突出植物的鑒別特征。此書有新增品數十種,如曼陀羅、虎耳草、醉魚兒草等。其圖線條流暢,氣韻生動,為現存最早的彩色藥物圖譜,亦為古代較早的小區域地方本草。然因作者受道家思想影響,故書中亦有20餘味“爐火藥”(供煉丹用)。此書今存有明抄繪本及近代轉繪本。
【豫醫雙璧】中醫叢書。清吳重熹(仲懌)輯。刊於宣統元年(1909年、收有《傷寒補亡論》(郭雍撰)、《儒門事親》(張從正撰、現存海豐吳氏梁園節署初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