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旁雜論】醫論著作。2卷。清黃凱鈞(退庵)撰於嘉慶十七年(1812年)。此書首先選介前代醫林名著,次述患者四時受病之因。書中詳述痢疾誤治之預後,闡發“疾多生於夏”之理。對“邪未盡而用補”之法多所發揮,並提出“醫家之五失十弊”及醫德規範24條,足為醫家龜鑒。現存《友漁齋醫話六種》本、《中國醫學大成》本。
【薛辨疏】醫案著作。2卷。明薛己(新甫)原著。清錢臨(北山)辨疏。刊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此書將薛氏《內科摘要》各案之奧旨,辨而明之,疏而通之。俾讀者知其確有精義,非偏事補益者。現有乾隆四十七年刻本及1918年紹興醫藥學報社《國醫百家七種》本等。
【薛生白醫案】醫案著作。不分卷。清薛雪(生白)撰。陸士諤編次,刊於1919年。士諤取《三家醫案合刻》本之《薛氏醫案》重為編排,分為風、痹、血、鬱、厥、咳、哮、腩、瘕、積、虛損、失音、脾胃、遺精、瘧、濕、感冒、雜病、調補等19類。每類後附錄葉天士及馬元儀同類醫案,以資對勘,使讀者得於薛案外更有所獲。現存上海廣文書局石印本。
【薛氏濕熱論歌訣】濕溫專著。清王泰林(旭髙)撰。刊於同治元年,為《王旭高醫學六種》之一。王氏崇尚薛雪《濕熱論》,認為其書獨具卓識,立言簡明,用藥精奇,但未立湯名,難於記誦,乃將其方劑彙編成歌訣,並加注說明。現有《王旭高醫書六種》本等。
【薛弘慶兵部手集方】即《兵部手集方》。
【燕醫傳薪錄】醫案著作。張子維撰。書中載有作者各科醫案98例,以內科、外科、皮膚科為主,兼及婦、兒、眼及其他科。每案之前均有簡短論述。其中有關和中湯、定中湯、治瞳神缺損方之運用及臌脹治法等,尤能體現張氏的臨證心得。1985年由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整骨手法圖解】骨科著作。王樹梓主編。全書共8章,分總論、各論兩部分。第一至第五章概述傷科學簡史、關節基本結構、骨與關節常規檢查、治療原則、藥物治療等;第六至第八章以圖解的方法分述上下肢骨折、四肢關節脫位等29種疾病的手法複位。該書附圖200餘幅(包括手法複位圖及複位前後X光片圖對照等)。圖文並茂,便於理解掌握。1987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霍亂評議】霍亂著作。1卷。淩禹聲撰,約刊於1930年。本書簡述霍亂病源、種類、病狀及治法等。作者反複申明,霍亂辨治,不可固執屬寒屬熱之說,而應根據疾病發展過程的具體征象辨證施治。收入《國醫小叢書》。
【霍亂新論】霍亂著作。1卷。清姚訓恭(梓欽)撰。刊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作者立察脈、審證、辨舌、治法、死候、雜論、醫案諸篇,根據臨證經驗強調霍亂最忌生薑、桂附及一切辛熱之品,若誤用則輕者重、重者死。現存初刊本。
【霍亂燃犀說】霍亂專著。2卷。清許起(仁甫)撰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作者認為霍亂有寒熱之分,熱霍亂是感受夏秋濕土之氣,邪從熱化;寒霍亂是因人體中陽素虛,複貪涼喜冷,濕從寒化。兩者證治不同,治當詳辨,附列效方若幹。現存《珍本醫書集成》本及其他刊本。
【霍亂吐瀉方論】霍亂專著。撰人未詳。刊於光緒九年0883年)。書論霍亂吐瀉、四時疫氣,均係溫暑濕熱所致,治法應以敗毒驅邪為主,尤以保津液為要,故列觀音救苦甘露飲,取其和平中正之義。又將理中湯、五苓散列為治霍亂吐瀉之要藥。此書附於清潘靂(偉如)所輯《鏵園醫學六種》之六一《十藥神書》後,另有1884年單行本。
【默悟尋源解論參同契養病法】氣功著作。3卷。張廷棟(蔭幹)撰。刊於1919年。上卷配以圖解論述十一式練功坐法、八段錦、睡功及七星站功。中卷論養神調心之道。下卷據張氏親身體驗,將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載述“鼎器歌”養身調息入靜凝神之理予以闡釋。
【儒門事親】綜合性醫書。15卷。金張從正(子和)撰於正大五年。劉祁《歸潛誌》稱麻知幾等與從正論說醫術,錄成此書。以儒者能明醫理,而事親者尤當知醫,故名。全書論述病證分風、暑、火、熱、濕、燥、寒、內傷、內積、外積共十形。前3卷為張從正所撰,集中反映了張本人的學術觀點。其餘部分則為麻知幾等收集整理。其中卷6~9旨在通過驗案印證汗、吐、下三法盡治諸病的論點,由於病案記述較為真實,保留了較豐富的疾病記錄資料。卷4~5及卷12等敘述臨證治法方藥,其用藥多承繼寒涼派劉完素。卷13所收劉氏《三消論》,使其書得以流傳。惟全書篇目繁碎,後世評價不一,如朱丹溪《格致餘論》即指出:邪之所客,必因正氣之虛,然後邪得而客之。苟正氣實,邪無自人之理。於從正“邪去正安”之說表示疑問。然《四庫全書總目》則謂:“病情萬狀,各有所宜,當攻不攻與當補不補,厥弊惟均。偏執其法固非,竟存其法亦非也,要之須明從正本意。”張從正在“金元四大家”中以“攻下派”著稱,其汗、吐、下3法須作廣義的理解,此書集中地反映了張氏臨證的學術思想。現存元中統三年(1262年)刻本及多種明、清刻本。建國後有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