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十六畫(2 / 3)

【儒門醫宗總略】醫論著作。4卷。清熊煜奎編述。刊於同治十年(1871年)。此書作者在學術上宗《內經》及仲景學說。書中所論多屬診餘隨筆,如“論醫非小道”,“論讀書宜伊”,“論藝必歸真”等。多有個人學術心得,或征引先賢所論予以發揮。熊氏以中醫基礎理論、診斷、生理、病理、病因等論述為主,並兼述一些內科病證的方治內容。現存初刻本。

【儷門遊藝歌訣】綜合性醫書。又名《儒門遊藝》。3卷。清徐鏞(葉壎,號鈺台)撰於道光十一年。作者為便於業儒者學醫,將個人所學與個人經驗編成韻語,撰成此書。卷上首記五髒配四時、五方、五色、六腑及兩手寸關尺三部本脈,並述及數十種內科雜證。卷中專論方劑,載方330餘首。卷下專論藥物,載藥340餘種。簡明捷要,所敘多編成歌訣,簡潔易讀。現存清刻本。

【辨證錄】綜合性醫書。14卷。清陳士鐸(敬之,號遠公)撰。約成書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內容包括內、外、婦等各科病證。分傷寒、中寒、中風等126門,770餘證。每證詳列病狀、病因、立法處方,並說明方藥作用,以及配伍關係。每一證除有一個主治方外,還附有一備用方,以資互參。說理明白易曉,析證簡要中肯,用藥靈活切病,頗多經驗之談。以“辨病體之異同,證藥味之攻補”為特點,故稱為《辨證錄》。書中雖以《靈樞》、《素問》、仲景之說為立論根據,但師古而不泥古,其辨證尤重於症狀的鑒別分析。另陳氏《辨證―》、《辨證奇聞》二書皆本此書而成。現存清雍正刻本及多種清刻本。

【辨斥醫斷】醫論著作。日本田中榮信(願仲)撰。刊於安永九年(1780年、本書對畑柳安《斥醫斷》中60餘條醫論進行辨論批駁。如畑柳安認為吉益子《醫斷》擯醫經;田中榮信則以《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為六朝前偽作,後世醫論皆折衷於醫經,終不能更其轍而辨之。又如畑柳安認為《醫斷》任意取舍仲景之方;田中榮信則雲:《傷寒論》疾醫之規矩,然王叔和於撰次之時攙入己說,不可不擇。書後附吉益子少年時“讀山脅君《髒誌》”醫論1篇。現存初刻本及天明三年(1783年)刻本。

【辨證冰鑒】綜合性醫書。12卷。清陳士鐸(遠公)撰。此書內容與《辨證錄》一致,惟將《辨證錄》外、幼2卷合為1卷,婦盧科2卷合為1卷,順序略有顛倒,易名《辨證冰鑒》。現存清末石印本。

【辨證求是】綜合性醫書。5卷。清鄒承禧(杏園)撰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卷1為婦兒例,載婦科11證,兒科7證,並附辨脈例。卷2真字例,列命門督脈穴名說、心包絡當診寸口說、膻中任脈穴名說等38說;伏字例論述有關伏邪所致病證,計16說;毒字例有《金匱》陰陽毒證解、溫瘟分論說等六說,並附伏濕證醫案。卷3風暑例列刀斧鋒銳說,暑為陽中之陰解,計12說;著字例列虛中實證說,著證解,計16說;挈手例列酒病為寒濕說、無脈呃逆證治說,計11說。卷4為古人轉手例,論述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證解,葉氏變治傷寒蓄血案,東垣熱厥成痿案等;愚轉手例列述濕熱內遏證說、通胃遏鬱說等,計12說;古方藥竅,計44方。卷5考訂藥味機竅、新方藥竅等內容。作者撰寫此書,參閱醫籍文獻不下數百種,並附張仲景、葉天士、戴原禮、李東垣等案例,涉及內、婦、兒等科證治內容,結合作者心得“隨驗隨記”。現存鹹豐元年(1851年)春回堂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