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2 / 3)

所以,想叫對方做某事時,特別是不想得罪對方時,試試反麵的說法,也是有效的激將法。

這就是隱蔽的激將法,反其道而行之,即人們與其叫他依命令行事,不如叫他做相反的事要來得更有用。如果說到讓孩子“用功讀書”,往往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他們很容易想“我如果不念書又會怎麼樣呢。”而他們如果被告知“不可以抽煙”,沒準好多人的心裏便生出好奇的想法,想偷偷抽抽看。人類一旦被人指示或命令,就會很容易本能地產生反抗心理。

激將法,就是利用別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積極的一麵,以“刺激”的方式,激起不服輸情緒,將其潛能發揮出來,從而得到不同尋常的說服效果。激將法不僅僅是因為“挑逗”了對方的敏感神經,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做法在對方還沒有了解你的真正目的的時候,你的思想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影響了他的思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海軍擊沉了一艘德國潛艇,並俘獲了德軍軍官漢斯。克魯普中尉。

這艘德國潛艇是最新式的潛艇,它裝備了最新研製成功的感音魚雷,這種感音魚雷能夠根據敵方艦船螺旋槳發出的聲音跟蹤追擊,從而將敵船擊沉。由於這種新式武器的產生,使德國的潛艇戰術更加猖獗,盟軍為之大傷腦筋。

美軍為了獲取資料,好不容易擊沉了一艘德軍的新式潛艇,但感音魚雷隨著整個潛艇葬於海底無法揭秘,所幸的是俘獲了艇上的一名海軍軍官漢斯中尉。漢斯是參加感音魚雷研製工作的,並且親自操縱過這種新式武器,要揭開感音魚雷的秘密,必須從漢斯中尉口中獲得。

負責審訊漢斯的是美國海軍軍官泰勒上尉。他深知漢斯是個性格倔強的納粹黨人,所以以交朋友的方式同他接觸,這一辦法果然有效,使漢斯對泰勒有了好感。

一個周末的夜晚,泰勒邀請漢斯到家中下棋,兩人談得非常投機。

在談話中,漢斯突然考慮到自己被俘的身份,問道:“你為什麼不審問我。”

泰勒不屑一顧地說:“你隻是一個普通的軍官,有什麼好問的。”

漢斯有些被激怒了:“我是一個經過專門訓練的優秀的魚雷軍官。”

泰勒的態度也顯得有些狂妄:“你們德國的海軍在世界上根本排不上號,還談什麼魚雷!”

漢斯則更加激動了:“你太瞧不起人了,我們不僅有魚雷,還有比你們先進得多的感音魚雷。”

“哈——”泰勒一陣大笑,“你是在說神話吧,世界上居然還有感音魚雷這個東西,沒聽說過,你別吹牛了。”

“真是少見多怪。”漢斯也控製不住了,他就手畫了一張感音魚雷的草圖,並詳細指明了這種新式武器的奧秘所在。

這一晚,兩人盡情而散,泰勒獲得了感音魚雷的資料。美軍根據這個資料很快找到了對付的辦法,並且用於實戰之中,從而遏止了德國這種新式武器的威力。

激將法是一種很有力的口才技巧,在使用時要看清楚對象、環境及條件,不能濫用。同時,運用時要掌握分寸,不能過急,也不能過緩。過急,欲速則不達;過緩,對方無動於衷,無法激起對方的自尊心,也就達不到目的。

捕捉真實意圖,扭轉乾坤

有個職工小張打算調離一企業另攀高枝,但又擔心當麵提出後,如果企業領導不同意,就會給人留下不安心本職工作的不良印象,不利於今後工作。況且企業有恩於自己,曾把自己送往高等學府深造兩年,怎麼開這個口呢。經過深思熟慮後,他利用一次閑談機會向經理提出這個問題:“王經理,咱們單位有的職工想挪挪窩兒,你認為可以嗎。”經理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個自然規律,對人才的合理流動我是持讚成態度的。”見經理態度中肯,於是他引申一步講:“如果這個人是我呢。”經理稍一沉思,說:“那也不難,隻要有地方要,也可以高就。”通過這樣的交談,他看到了經理開明的思想、明朗的態度,不久,就正式向企業領導寫出了調動申請,事情馬上就辦成了。

可見,小張之所以能夠成功地跳槽,就在於他抓住了經理的真實意圖。

在交際過程中,我們要清楚對方對事情懷有怎樣的看法,然後再想方設法去迎合他,隻有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的讚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國家銀器公司要替政府製造許多精細的貨物,這是一項很艱難的工作。當時,巴林求接替了帕特森成了公司的經理,他發覺工人們紛紛辭職,員工的流失使廠裏的工作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這是為什麼呢。”巴林求向管理工人的職員提出了疑問。

“為了掙更多的錢,他們想要更多的錢。”管理工人的職員這樣解釋。不過,巴林求對於這一解釋並不滿意。

他決定親自與數百名正在等著領最後一次工資的工人談一次話。他逐一地向工人詢問他們想離職的真正原因。

為了打消這些離職員工的顧慮,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後,他把管理工人的職員全都打發走了,隻留下了自己的秘書。

結果,巴林求發現了一個新情況:工人們離職,並非隻是因為錢,他們對很多地方都感到很不滿,他們認為工作環境需要改進。

知道了工人們的真實想法,巴林求立刻保證對這些問題逐一加以改正,並且講到大戰,講到政府的難處。再三地向他們保證自己的誠心,最後,大多數人都留了下來。

巴林求自己說:“當我分析一下他們要求辭職的理由時,我發現‘要加工資’並不是首要原因,它實際上排到第四位去了。”

由此可見,加工資乃是一個假麵具,在這一假麵具底下,還藏著許多真實意圖,而一旦正確地揣測出工人們的真實意圖之後,巴林求很快就找到了該問題的對策。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是德奧等同盟國與美英等協約國的戰爭。當戰事正在激烈地進行的時候,美國的政治家胡佛提醒了一個連德國軍官都全然遺漏的要點,因而保住了他的比利時獨立救濟委員會。

當時,德國正因受協約國的報紙攻訐而怒不可遏,準備將駐在德國境內的比利時獨立救濟委員會驅逐出境,以作為報複的手段。而這個委員會,即是胡佛一手創辦組成的。因此,胡佛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立刻從倫敦趕往德軍的大本營。

當時,一位德國軍官憤怒地告訴胡佛,救濟委員會必須即刻遷出境。並且指稱胡佛的比利時獨立救濟委員會,其實是一群“協約國的間諜”。此外,他更針對協約國報紙上對於德軍戰略偏頗的批評,表示出了非常的憤憤不平。胡佛雖稍加申辯此事,然而卻一點兒都也無法使那位軍官改變心意。

在此危急之際,胡佛突然心生一計。他直接地向這位掌握德軍大權的軍官表示,倘若他執意將委員會驅出境,即是斷絕了比利時的糧食,故而於日後的曆史上,他個人的聲譽必將遭到詆毀,被稱之為“全民族的劊子手”。那位軍官一聽,便被激得咆哮起來。但不一會兒,他的情緒很快就轉為平靜,心平氣和地對胡佛說:“你明天早上,再來見我吧!”

很顯然地,胡佛最終獲得了勝利,而他的比利時救濟委員會也得以保全。

原來,這位德國軍官十分重視自己的軍界聲譽,視之為其“自尊心”的核心,這也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欲望。而他自己卻沒有把這個欲望和比利時救濟委員會仔細地衡量一番。胡佛就是因為能事先洞悉他的欲望,才能隨心所欲地去支配對方的心思。

因此,事實證明:“在應對人之時,首先須了解人的真正心意。尤其是對於他人與我們的計策有密切關係的真正意圖,更應深入地了解。”如果你可以在對方說“不”之前看穿他的心思,你就有機會嚐試不同的方法來扭轉乾坤。

“求同”使得對方信服

林肯在講到說服性演講的秘訣時曾說:“我展開並贏得一場議論的方式,是先找到一個共同的讚同點。”他甚至在討論高度火爆的奴隸問題時,都能找到這種共同的讚同點。一家中立的報紙在報道一場他的講演時這樣敘述:前半小時裏,他的反對者同意他所說的每個觀點。他便從那一點開始領著他們往前走,一點一點地,直到最後,他似乎已把他們全都引入自己的欄圈裏了。”

在各種爭議中,不論分歧有多大、問題有多尖銳,總是會有某一共同的讚同點是講演者能讓人人都產生心靈共鳴的。例如:大不列顛首相馬克米蘭向南非聯邦國會的兩院發表講演時,南非當局推行的是種族隔離政策,而他卻必須在立法團體之前陳述英國無種族歧視的觀點。他是否一開始便對這種基本觀點展望一番。沒有。開始他時強調南非在經濟上有了不起的成就,對世界有重大的貢獻。然後,他巧妙而機智地提出觀點歧異都是根據真誠的信念而來。他的整場講演精妙無比,“身為不列顛國的一位公民,”首相說,“我期望給予南非支持和鼓勵,不過希望各位不介意我的直言不諱:在我們自己的領土上,我們正設法給予自由人政治前途。這是我們至深的信念,我們無法在支持和鼓勵各位的時候不違反自己的信念。我以為,我們應如朋友,不論誰是誰非,共同麵對一個事實,那就是當今之世,我們間存在歧異。”

不論一個人多堅決地想和演說者意見相左,像這樣的陳述,也會使他確信演說的公正坦誠。在交際過程中,不論何時何地,要想獲得對方的讚同,首先找到一個共同的讚同點,就很容易獲得對方的讚同。

有個人叫毛裏斯。高柏萊,他是個演說家,別人講到他的演說曾這樣描述他:

我們曾同他圍坐在一張午餐桌旁。我們素聞此人大名,說他是個雷霆萬鈞的演說者。他起立講話時,人人都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他。

他安詳地開始演說了,他首先感謝我們對他的邀請。他說他想談一件嚴肅的事,如果打擾了我們,要請我們原諒。

接著,他傾身向前,雙眼將我們牢牢地盯住,他並未提高聲音,但我卻似乎覺得他像一隻銅鑼轟然爆裂。他說:“往你四周瞧瞧,彼此互瞧一下。你們可知道,現在坐在這房間裏的人,有多少將死於癌症。55歲以上的人4人中就有一人。”

他停了一下又說:“這是件平常卻嚴酷的事實,有過卻不必長久,我們可以想出辦法。這個辦法即是謀求進步的癌症治療方法。”“你們願意協助我們朝向進步努力嗎。”在我們腦海中,這時除了“願意”之外,還會有別的回答嗎。別人也有同我一樣的感覺。

一分鍾不到,毛裏斯。高柏萊就贏得了我們的心。他已經把我們每個人都拉進他的話題裏,他已經使我們站在他那一邊,投入到他為人類福利而進行的行動中。

原來,他與自己的兄弟拿桑,由赤手空拳幹起,在連鎖性百貨店事業中獲得了很大成功,年收入超過一億美元。曆經多年艱辛之後,他們終於獲得了神話似的成功,不料拿桑卻因患癌症隻病了短短的一段時間便辭世了。事後,毛裏斯特意安排,讓他們的基金會捐出了首次的100萬元,給芝加哥大學的癌症研究所,並將自己的時間全部致力於提醒大眾對抗癌工作的關切。

這些事實本身就已經獲得了他人的讚同,再加上高柏萊的個性,因此使他贏取了大部分聽眾的心,使人們對他的提議表示讚同。

在交際過程中,不要一開始就談彼此意見相左的事,應該從彼此都很讚同的事情說起。如果可能的話,首先應該提出你的見解,然後讓對方知道,你們所追求的是同一個目標,不同的隻是各自的方法而已。

用親身經驗讓他認可

安德魯。卡內基曾經曆了一次事業上的嚴重危機。當時,有一項規模很大的鐵路橋梁工程擺在他麵前,但他的競標對手實力強勁,那些決策者已經準備接受那家公司的標價了。如果這筆巨額合同被別人攬去,對他的打擊將是致命的。卡內基絞盡腦汁想使橋梁建築公司的決策人改變決定。他發現那些人對熟鐵比生鐵要好這一重要事實都不是很了解,以此為契機,卡內基開始了他的公關活動。仿佛是天賜良機,那時恰好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個管理人員在黑暗中駕駛著一輛馬車不小心撞在了一根生鐵做成的燈柱上,把那個燈柱撞斷了。

就是這件事情給了卡內基一個絕好的機會。他立刻就用它來大做文章:“喂,諸位,看見了沒有。要是使用熟鐵,當時就不會發生這一慘劇了。”在事實麵前,他終於有機會仔細地說明為什麼熟鐵比生鐵好了。

幸運的是,他們終於相信了他的話!卡內基在很短的時間裏,就把那筆大生意從競爭對手那裏搶了過來。這當然有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他的好運氣,但最重要的還在於,卡內基在自己似乎注定要慘敗的時候並沒有泄氣,而是抓住了有利時機,非常及時而恰當地運用了正確的策略,終於使他的事業起死回生。這個策略就是:從那些管理人員的切身經驗中去尋找能引起他們注意的機會。

如果我們忘記了如何關心對方的經驗和體會,我們的談話就會觸及不到其特別感興趣的方麵,那麼,當我們和一個人說話的時候,便會發現他的眼神會遊移不定,同時感覺到他的注意力在逐漸遠離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