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1 / 3)

傾聽就是你認真專注地聽他人說話,表現出自己的耐心。傾聽是收集信息的過程,包括對方的言語信息和非言語信息,這對理解對方至關重要,忽視對方表達的信息,就難以真正理解對方。傾聽,不僅是一種十分簡單的取悅他人的方法,且是一種無聲勝有聲的、誘導他人說話的秘密武器。

贏得好感要首先學會傾聽

芭比。透麗在29歲時就創立了TelevisionSnap—Short公司,短短數年,公司已經擁有數億美元的資產。她說她成功的秘訣,其實就是善於傾聽。她大學畢業後不久,在一家廣告代理公司擔任打字員,與眾不同的是,她對別人的想法總是充滿了好奇心,願意傾聽任何人說話,並把他們的經驗吸收為自己的經驗。因此,她很快就能勝任一係列更高級的職位:編輯主任、廣播導播、總經理秘書。盡管地位不斷上升,但她愛好並善於傾聽的習慣並沒有改變,無論何時何地,無論麵對什麼人,隻要方便或是有可能,她都忘不了請教與傾聽,並從中吸取經驗。這種方法也被她稱之為“精神圖書館”。她的傾聽的習慣,不但讓自己從中學到了豐富得知識,還結交到了一大批誌同道合的朋友。由於她博采眾長,她的見識已經遠遠超過了那些從業多年的“資深”們。因此,她年紀輕輕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傾聽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納、是期待、是分擔、也是共享快樂,因此傾聽的意義遠不隻僅僅給予別人一個表達的機會這麼簡單。傾聽的實質是放下傾聽者的架子,用溫暖的笑臉去麵對說話者,加強彼此的交流和溝通,獲得對方的喜歡與信任。

在與人交往中,盡可能少說多聽。傾聽是一種姿態,是一種與人為善、心平氣和、謙虛謹慎的姿態。這種姿態,能使你海納百川、光明磊落、心底無私。傾聽是一種技巧,當你牢牢掌握了,你就能快速走向成功。

1965年,日本經濟低迷,市場環境很是不好,鬆下電器的銷售行與代理店受到嚴重影響,全部陷入困境。鬆下為了改善情況,決定徹底檢討整個銷售體製,但這一舉動遭到了部分銷售行與代理店的反對,而且反對的聲浪日漸高漲。

在這種情況下,鬆下召集了1200家銷售行的負責人進行商議。為了更好地傾聽反對者的聲音,更有效地與他們溝通,會議一開始,鬆下幸之助就說:“今天開這個會,是想知道大家關於變革銷售體製的想法。請大家各抒己見。”說完,鬆下就請那些持反對意見的負責人發表意見。在他們發表各自意見時,他則一言不發,靜靜地坐在一旁傾聽。等到所有人的發言都結束了,他才詳細地說明了新的銷售方式的推行目的及方法。令人驚訝的是,這一次,那些銷售行的負責人並沒有站出來反對他的這一改革,反而對新方案表示理解與支持,同意推行。

應該說,這次通氣會議的成功更多的是傾聽的成功。通過“傾聽”,鬆下表達了他的尊重與理解,消除了反對者的不滿,同時贏得了他們的理解與支持。

傾聽,是人們建立和保持關係的一項最基本的溝通技巧。在人際交往中,傾聽的作用尤為突出。接待員要弄清楚來訪者希望見誰,銷售員要了解客戶的心理需求,下屬要理解領導的真正意圖……英國管理學家L.威爾德說:“人際溝通始於聆聽,終於回答。”沒有積極的傾聽,就沒有有效的溝通。戴爾。卡耐基認為:在溝通的各項能力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傾聽的能力。滔滔不絕的雄辯能力、察言觀色的洞察力以及擅長寫作的才能都比不上傾聽能力重要。

傾聽是人際關係的基礎。傾聽是我們獲取更多的信息,正確地認識他人的重要途徑。古人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一個人如果總是張嘴說,學到的東西會很有限,了解的真相會少得可憐。相反,如果善於傾聽,樂意分享別人的信息與情感,別人也會樂於給出建議。由此,你會學到很多東西,發現許多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俗話說:隻有很好地傾聽別人的,才能更好地說出自己的。如果說溝通的藝術是聽與說的藝術,那首先是傾聽的藝術。成功人士,大多善於傾聽他人,以此促進溝通,獲取信息、吸收營養。

傾聽是一種禮貌,是尊重說話者的一種表現,也是對說話者的最好的恭維。因此,傾聽能讓你了解你的溝通對象想要什麼,什麼能夠讓他們感到滿足,什麼會傷害或激怒他們。有時,即使你不能及時提供對方所需要的,隻要你樂於傾聽,不傷害或激怒他們,也能實現無障礙地溝通、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善於傾聽的人也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愛,贏得他人的好感。

不要剝奪對方說話的權利

黃民剛想坐上一張辦公桌,桌子上的玻璃就突然碎了。科長進來還沒問清楚大概,張嘴就是嚴厲的訓斥,說黃民這麼大人了連愛護公共財產都不懂。黃民一句話也插不進去,後來想一想,就決定用自己辦公桌上的好玻璃將這塊壞的換下來,把壞的粘好放在自己的桌上。星期一,科長檢查衛生的時候發現了這塊玻璃,黃民還沒張開嘴,科長就唾沫橫飛訓斥起來,說他故意弄壞玻璃,還把問題提高到黃民蓄意破壞單位形象的高度上來。黃民氣得渾身顫抖,但也沒得解釋。隔兩天,黃民去街上重新買了一塊新玻璃,不舍得扔掉壞的那塊,下班後就自己提著壞的那塊回家。剛走到單位大門,科長迎麵而來,“噌”地跳下車,指著玻璃,怒氣衝衝,根本不容黃民說一句話,從行為到思想,又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最後說:“黃民,你明天可以不用來上班了,在家寫檢查。什麼時候有了深刻的認識,什麼時候再來上班,這段時間沒有工資,沒有獎金!”這下可好,黃民一向老老實實,又有單位那麼多的職工和街上的行人圍著看,當時氣得不行了,第二天就頭疼心悶進了醫院。後來,單位領導去慰問他,黃民隻哆哆嗦嗦寫了一句話:“給我說話的權利!”

一個人要比較容易地接受各種觀點。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人也各不相同,不可能每個人都和你有一樣的觀點。羅素先生說:“參差多態乃是生活的本源。”人不會願意生活在一個單調乏味的世界裏。所以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與別人有不同的觀點時,你所能做的是闡述理由,而不能耍無賴。

一個不允許其他不同聲音出現的人會變得越趨自我,也加大了跟他人正常交往的難度。所以,當你張口就要說出批評他人的話語的時候,也請給別人說話的權利。和別人交流,給他們說話的權利是一種基本的尊重。這樣才會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也能為獲得自己的利益做出合理的鋪墊。

很久以前,有一對鳩鳥在一座山裏的大樹上營巢而居,日子過得十分愜意。

在安穩的生活裏,雄鳩辛勤采集各種美味的果子,將自己的巢穴都裝滿了。懂得居安思危的雄鳩告訴妻子,先不要用家中儲藏的果實,外麵現在還可以找得到其他足以謀生的食物,可以填飽肚子,如果遇到天氣不好很難找到食物的時候,就可以靠儲蓄的果子維生,妻子當然對丈夫周到的考慮連聲稱讚。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巢中的果子經曆了風吹日曬,逐漸脫水幹燥,原來滿滿一巢的量,現在看起來少了很多。沒有了解到真實情況的雄鳩責怪妻子,說自己早就說過這些果子不應食,怎麼能吃掉呢。妻子說她根本不知道為什麼會少了許多。他們爭吵起來,不可開交。雄鳩氣急之下就用嘴啄雌鳩的頭頂,可憐的雌鳩竟然被啄死。

孤單的雄鳩獨自難過地守在巢邊。忽然天降大雨,幹燥的果子吸水後脹大,重新盈滿巢中,說明妻子並沒有吃。雄鳩悔恨不已,然而一切已經不能重來。

對於還未確定的事情,先不要著急發表自己的看法。評判是一種理性的參與方式,不隻是少數人的特權,在事實麵前每個人都有發言權。允許你有不同意別人意見的權利,但是你也不能剝奪別人發表意見的權利,這是最起碼的原則。相對地,你也可以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判,但你要給別人解釋的機會,我們很容易陷入自我的圈子裏,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看待他人,而且也不允許他人輕易挑戰自己的權威。

說話的權利每個人都有,剝奪別人說話的權利無異於剝奪他們的生命,而尊重別人的這種權利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貴在不爭,讓別人盡情抱怨

李歡在紐華城的一家百貨公司買了一套衣服,這套衣服穿起來實在使人太失望了,上衣褪色,且把襯衫領子弄得很黑。於是,他把這套衣服拿回那家百貨公司,找到那個當時跟他交易的店員,告訴他真實的情形。事實上,他是想要把經過情況告訴給那個店員,可是他辦不到,剛想要說話,就給那個似乎很有口才的店員打斷了。店員說:“這種衣服,我們賣出去有幾千套了,這是第一次有人來找茬。”這個店員說了這樣的話,而且聲音大得出奇,話中的含意就像是:“你在說謊,你以為我們是可以欺侮的嗎。哼!我就給你點兒顏色看看!”

正在雙方爭論激烈的時候,另外一個店員走了過來,說:“所有黑色的衣服,開始都會褪一點兒顏色的,那是無法避免的。這種價錢的衣服,都是這種情況,那是料子的關係。”

聽了這話,李歡先生氣得直冒火,剛想要發怒,這家百貨公司的負責人走了過來,接下來,他的行為使李歡這個惱怒的人變成了一個滿意的顧客。他是怎麼做的呢。他把這件事分成了三個步驟:

第一,他讓李歡從頭到尾說出事情的經過,他則靜靜地聽著,沒有插過一句話。

第二,當李歡講完那些話後,那兩個店員又要開始與李歡爭辯,可是那位負責人卻站在李歡的角度跟他們辯論,他說李歡的襯衫領子很明顯是被這套衣服染汙的,他堅持表示:這種不能使客人滿意的東西,是不應該賣出去的。

第三,他承認他不知道這套衣服是這樣地差勁,而且坦率地對李歡說:“您認為我該如何處理這套衣服。您盡管吩咐,我可以完全按照您的意思辦。”

早在幾分鍾前,李歡還想退掉這套討厭的衣服,可是現在的他卻這麼回答:“我可從接受你的建議,我隻是想知道,褪色的情形是否是暫時的。或者你們有什麼辦法,可以使這套衣服不再繼續褪色。”

於是,這位負責人建議李歡把這套衣服帶回去再穿一個星期,看看情形如何,並說:“如果到時您仍然不滿意的話,就請拿來換一套滿意的。給您添了麻煩,我們感到非常抱歉。”

最後,李歡滿意地離開了那家百貨公司,一個星期後,那套衣服沒有發現任何毛病,而李歡也恢複了對那家百貨公司的信心。同時,他發表了一番感慨,他認為,那位先生之所以能成為那家百貨公司的負責人,就是因為他能夠傾聽顧客的心聲;而那些店員,之所以一直停留在店員的位置上,就是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想過聽完顧客要說的話,總是半路就把對方給打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