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勢最關鍵的是要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和目的。不能讓人發現,更不能讓人預見。鋒芒畢露的人往往不招人待見,而“難得糊塗”曆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弓拉的越彎,從能射的越遠,學會隱藏自己,不僅可以保護自己,還能迷惑對方。
大智若愚,難得糊塗
鄭燮(1693一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畫擅蘭竹。他給世人留下一句“難得糊塗”的名言。據說,“難得糊塗”這四個字是鄭板橋在山東萊州的雲峰山寫的。
一年,鄭板橋專程到山東萊州的雲峰山觀看鄭文公碑,因天色已晚,不得已借宿於山間茅屋。屋主為一老翁,自稱糊塗老人,出語不凡。他室中陳設了一方桌般大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鄭板橋大開眼界。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於硯背,鄭板橋以為老人必有來曆,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個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印章。因硯台大,尚有餘地,鄭板橋說老先生應寫一段跋語,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他用了一塊印章,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鄭板橋大驚,細談之下,方知老人是位退隱的官員。有感於糊塗老人的命名,鄭板橋當下見硯上還有空隙,便也補寫了一段:“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招,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老人見了大笑不止。鄭板橋“難得糊塗”的名言從此在民間廣為流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鄭板橋養生長壽之法。鄭板橋一生中為人處世,始終不求名利,不計得失。他寫過兩條著名的字幅,就是流傳至今的“難得糊塗”和“吃虧是福”,這兩條字幅含有深刻的哲理,憑借著這種達觀大度的心態,鄭板橋不但長壽,而且留下了萬世美名。
鄭板橋的處世哲學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它的妙處在於將古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柔若剛、大屈若直、大進若退、大安若危的智慧貫穿於人與人交往的各個方麵,並在為人處世、社交辦事方麵總結出了一係列實用而有效的方法。堅持堅忍、寬容、吃虧是福、該糊塗時要糊塗都是處世箴言。
呂端是宋太宗年間的宰相,他書生出身,肚子裏有不少墨水。雖然經曆了五代末期的天下戰亂,人情艱苦曆練不少,但仍是滿身讀書人的呆氣,似乎是個十足的糊塗宰相。有人為此說呂端糊塗,可宋太宗趙匡義卻偏偏認為他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任命他為宰相。後來趙光義病重,宣政使王繼恩害怕太子趙恒英明,做了皇帝以後會對他們這一黨不利,於是串通了參知政事李昌齡、都指揮使李繼熏等,密謀廢掉太子,改立楚王為太子。此時,呂端到宮中看望趙光義,太宗快不行了,呂端發現太子卻不在旁邊,就懷疑事情有變,其中很可能有鬼,便在手板上寫了“大漸”二字,讓心腹拿著趕快去催太子盡快到趙光義身邊來,這個“漸”字的意思就是告訴太子皇帝已經病危了,趕緊入宮侍候。等到趙光義死後,皇後讓王繼恩宣召呂端,商議立誰為皇帝。呂端聽後知道事情不妙,他就讓王繼恩到書房去拿太宗臨終前賜給他的親筆遺詔,王繼恩不知是計,一進書房便被呂端鎖在房中。這時,呂端便飛快來到宮中。
皇後說:“皇上去世,長子繼位才合情理,現在該怎麼辦。”意思很明顯,想立長子趙元祐。呂端立即反駁道:“先帝既立太子,就是不想讓元韋占繼承王位,現在先帝剛剛駕崩,我們怎麼就可以立即更改聖命呢。”皇後聽了無話可說,心裏隻有認了。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呂端仍不放心,他要眼見為實,太子即位時,呂端在殿下站著不拜,請求把簾子掛起來,自己上殿看清楚,認出是原先的太子,然後才走下台階,率領大臣們高呼萬歲。
呂端事先能明察陰謀,有所防範;事中能果斷決策,出奇策擊破奸主;事後又能眼見為實,不被現象迷惑,不僅明智,實在是功夫老到。在皇位繼承的關鍵問題上,呂端的“小事糊塗,大事精明”體現得淋漓盡致。
小事愚,大事明。人一生不應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該糊塗時糊塗,該聰明時聰明。有句成語“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正是小事裝糊塗,而在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中國古代這樣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大智若愚,從一個角度來說,也可理解為小事愚,大事明,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很高的修養。所謂愚,是指有意糊塗。該糊塗的時候,就不要顧忌自己的麵子、學識、地位、權勢,一定要糊塗。而該聰明、清醒的時候,則一定要聰明。由聰明而轉糊塗,由糊塗而轉聰明,則必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這樣你也必會有一個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常以“難得糊塗”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你就會有許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諸事遂願。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他們極有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如豆,從不斤斤計較,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不過,要真正做到不較真、能容人,也不是簡單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養,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維方法,需要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和諧、多一些友誼。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屬出半點毛病,動輒捶胸頓足,橫眉立目,屬下畏之如虎,時間久了,必積怨成仇。想一想天下的事並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攬的,何必因一點點毛病便與人生氣呢。可如若調換一下位置,挨訓的人也許就理解了上司的急躁情緒。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能寬容別人、遷就別人的個性或是習慣,將會給你帶來更多的朋友。
修煉“愚”的本事。“愚不可及”這句話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常用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傻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但要是查一下出典,就會知道此話最早出於孔子之口,原先並不帶貶義,而是一種讚揚:“子日:‘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
裝愚可以掩蓋自己的聰明,更可以掩飾自己的失誤。中國人喜歡“藏拙”,把自己不行、不能的地方藏起來,不讓人發現,而最好的藏拙辦法就是裝愚。愚笨似乎總是一個可以並且應該得到原諒的缺點。一個人已經愚笨了,對他還能有什麼要求。特別是處於某種輕重不得的尷尬局麵時,裝愚也許是最佳選擇了。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收斂起你的鋒芒,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也才能更好地實現你的人生。
做出假象來迷惑敵人
猶太人沙米爾,移民到澳洲經商。一到墨爾本,他就輕車熟路地操起了老本行,開了一家食品店。而他的店對麵,正好已有一家意大利人安東尼開辦的食品店。於是,兩家食品店不可避免地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安東尼眼看新的競爭對手出現,惶惶不可終日,苦思冥想良久,隻想出削價競爭一策,竟在自家門前立了一塊木板,上書:“火腿,1磅隻賣5毛錢。”
不想沙米爾也立即在自家門前立起木板,上寫:“l磅4毛錢。”
安東尼一賭氣,即刻把價錢改寫成:“火腿,l磅隻賣3毛5分錢。”這樣一來,價格已降到了成本以下。
想不到,沙米爾更離譜,把價錢改寫成:“1磅隻賣3毛錢。”
幾天下來,安東尼有點撐不住了。他氣衝衝地跑到沙米爾的店裏,以經商老手的口氣大吼道:“小子,有你這樣賣火腿的嗎。這樣瘋狂地降價,知道會是個什麼樣的結果嗎。咱倆都得破產的!”
沙米爾報之一笑:“什麼‘咱倆’呀!我看隻有你會破產罷了。我的食品店壓根兒就沒有什麼火腿呀。板子上寫的三毛錢一磅,連我還不知道是指什麼東西哩!”
安東尼這才發覺自己上了大當,他不禁叫苦連天,知道遇上了真正的競爭老手。
社會競爭,虛實相間,有時無須真刀真槍,隻需虛晃一槍,就足以克敵製勝。
在一個中國國際名酒節上,有一家公司從外地趕來想要從當地訂購10噸白酒。但當地酒廠眾多,對於采購哪一家的酒,他們久久難以下定論。後來選定了一家名聲在外的酒廠,當這家公司說出自己想采購10噸白酒的意圖後,酒廠的負責人麵對這個大單努力按捺住內心的興奮,反而冷靜地表示自己酒廠的酒今年的定單已滿,不過他們可以為該公司爭取明年的定單。結果這一招果然有效,買家一下就著急了,表示自己從外地慕名而來,希望公司能夠通融一下。賣家還是表示為難,後來才同情地表示,“既然你們要與我們長期合作,考慮到我們的長遠利益,我們可以給其他客戶做做工作,每家勻出一點,給你們湊足10噸”。結果就是皆大歡喜了。
為了有效地打擊對手,首先要有效地隱蔽自己、保護自己,也就是要做出假象來迷惑敵人,讓他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前進。己方強時,不急於攻取,須以恭維的言辭和豐厚之禮示弱,使對手驕傲,待其暴露缺點,有機可乘時再擊破之,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東漢末年,黃巾軍揭竿而起,起義隊伍日益壯大。北海太守孔融被圍困在都昌城中,黃巾軍的圍攻則越來越緊,孔融隻好讓太史慈帶兵突圍,去請皇叔劉備前來援助。黃巾軍把城圍得如鐵桶一般,怎樣才可衝出去呢。太史慈想了一個計策。太史慈騎馬持弓出了城,後邊還有幾個人拿著箭靶跟著。外麵圍城的黃巾軍十分驚駭,馬上嚴陣以待,準備廝殺。而太史慈則到城下的塹壕內,支好箭靶,往來馳射。射了一會兒,便回城去了。過了幾天,太史慈又出城射箭,圍城的人大都不以為然,隻有少數人還站著觀看。這樣十來天過去了,圍城的人也都習以為常,他們躺在地上,一動也不動。又一天早上,太史慈照例出城射箭,突然躍馬揚鞭,衝出重圍。等黃巾軍想追趕時,已來不及了。不幾天,太史慈搬來救兵,解了圍城之困。做一些表麵看來毫無意義甚至愚蠢的事情,實則可以麻痹敵人,分散敵人的注意力,然後趁機行動。這樣的戰場真假計確是出奇製勝之招,虛晃一槍,最後達到擾亂對手判斷的目的。
製造假象,乘疏擊懈
安祿山在發起攻擊之前,用了整整10年時間施行“假陽行陰”的計謀。安祿山故意裝出憨直、篤忠的樣子,贏得唐玄宗百般信任,對他毫不防備。公元743年,安祿山已任平盧節度使,入朝時玄宗常常接見他,並對他特別優遇。他竟乘機上奏說:“去年營州一帶昆蟲大嚼莊稼,臣即焚香祝天:‘我如果操心不正,事君不忠,願使蟲食臣心;否則請趕快把蟲驅散。’下臣祝告完畢,當即有大批大批的鳥兒從天而降,昆蟲無不斃命。這件事說明隻要為臣的效忠,老天必然保佑。應該把它寫到史書上去。”
如此謊言,本十分可笑,但由於安祿山善於逢迎,玄宗競信以為真,並更加認為他憨直誠篤。最終,導致他的叛亂活動得以進行。
作為辦事高手,要能“乘疏擊懈”就是要善於製造和抓住各種時機出其不意地向對手發起猛攻,使對手措手不及,神誌混亂,毫無防備失去抵抗能力。
虞和虢,都是春秋時期北方的諸侯小國,晉國是當時的大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的關係比較好。假如攻打其中的任何一國,另外一國絕不會袖手旁觀的。
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把這兩個國家攻下,先要拆散他們,使他們分離。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大王就去滿足他。他讓晉獻公拿出兩件心愛的寶物——良馬和美璧,把這些獻給虞公。獻公不情願,荀息說:“大王盡管放心,隻不過讓他暫時享用罷了,一旦攻破了虞國,一切都不屬於你了嗎。”獻公依計行事。
虞公得到良馬、美璧,心裏美滋滋的。隻得答應讓晉國伐虢。虞國大臣宮子奇多次勸說虞公,此事萬萬不可。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為交一個弱朋友而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愚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