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2 / 3)

晉軍通過虞國,不費吹灰之力就攻占了虢國。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給了虞公很多。虞公非常高興。晉軍大將裏克,這時裝病,稱不能班師回國,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無防備之心。過了幾日,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

獻公約虞公出去打獵。沒過多久,隻見京城中火光四起。就在虞公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國裏應外合強占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人們總是看重那些表麵的公開的東西,而假象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能夠麻痹對手,幹擾對方的判斷,晉國正是抓住虞王貪財心理,以良馬、美璧向虞國賄賂,借用假象致使對方不知不覺地受到蒙騙,然後出其不意,一舉而占領了虞國。

詭詐藏形,令其失備。要“攻其無備”,不能單靠對手的疏忽大意,在許多情況下更要靠運用謀略,擾亂對手,令其失備。這就需要用各種手段迷惑對手,麻痹對手。

猛虎伏林、蛟龍沉潭

雲南都督蔡鍔對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十分不滿,袁世凱對他也早有戒心。1913年,蔡鍔被袁世凱調到北京,加以監視。

蔡鍔為擺脫困境,一麵加強與反袁勢力聯係,另一方麵裝癡扮呆,以麻痹袁世凱。當著袁世凱的麵,蔡鍔裝聾作啞,一問三不知,有時說話也是語無倫次。但是,老奸巨滑的袁世凱並沒有被他蒙蔽住。一天,袁世凱突然派特務抄了蔡鍔的家,企圖找出他與反袁勢力來往的信件。蔡鍔很氣憤,但他仍裝聾作啞。特別是他竟涉足“花”叢,結交名妓小鳳仙,整天花天酒地,樂而忘返。連蔡鍔的夫人也看不慣丈夫整天沉湎在情海之中,拜倒在石榴裙下。蔡鍔隻好與她講明實情,夫人也心領神會。一天,夫人因小鳳仙而與蔡鍔“爭吵”,蔡鍔又打了夫人,夫人披頭散發,嚷著要回老家。這一次,袁世凱相信了,蔡鍔乘機打發人把夫人送回南方。

後來,蔡鍔在小鳳仙的陪同下,乘車出遊,到了天津,搭乘日本煤船到日本的別府;又換乘火車去神戶。在神戶,蔡鍔將預先寫好的明信片交與一個老同學,向袁世凱報告他在日本遊山玩水的情況。老同學則定期向北京發出明信片,以示蔡鍔仍在日本。實際上,蔡鍔已於1915年11月19日抵神戶之日,即轉乘日輪經上海、香港回到了雲南。蔡鍔到雲南之後,組織起護國軍,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袁護國鬥爭。

愛國軍事家蔡鍔在反對袁世凱的鬥爭中,成功地使用“瞞天過海”這一計謀,逃離了袁世凱的監視。

一般說來,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懷大誌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機巧權變,又絕對不行,尤其是你所處的環境不盡如人意時,那就更要既弄機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厭惡,這是藏巧用晦的做人的一種智慧。

“瞞天過海”之計的精妙之處就在於創造最公開的假象,實現最隱秘的目的,這是一種大智慧。古雲: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鳥噬人的法術。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勝任重負的力量。自古成大事者都謹小慎微,“心機”勝人一籌,善於隱藏自己,能以靜製動,看似沒有,實則充滿,而未見那些自以為是、耀武揚威的人施逞得勢而名留青史。

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政府麵對前蘇聯咄咄逼人的外交、軍事攻勢,覺得繼續孤立中國沒有好處。當時的尼克鬆總統權衡再三,決定改變對中國的策略。他要作打開中美交往大門的第一人。

鑒於當時國際形勢的複雜性和美國國內各派反華勢力的幹擾,出於外交的需要,美國需派出特使密訪中國。那麼,如何防範盟友的幹擾,甩掉記者的“盯梢”,轉移輿論界的視線。擔任特使的基辛格博士采用了“波羅行動”計劃。

1971年7月1日起,基辛格明是到南亞“了解情況”,實則秘密訪華的“波羅行動”。他匆匆到了西貢、曼穀、新德裏等地“了解情況”。基辛格每到一處都不舉行新聞發布會,而是沒完沒了地召開了解情況的會議。

新聞記者跟著基辛格東跑西顛,但每到一處又都是老生常談,沒有什麼新東西。隨行記者厭倦了。當基辛格轉來轉去,轉到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時,隨行記者都溜得無影無蹤了。

7月7日晚,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在金碧輝煌的總統府宴會廳設宴,招待負有接待基辛格秘密使命的中國朋友。葉海亞總統告訴中國朋友,他已準備了巴航波音707專機待命……

7月8日晚,巴基斯坦又在政府賓館舉行宴會,招待剛從印度飛來“了解巴基斯坦情況”的基辛格。

按照已公布的行程表,基辛格要在巴基斯坦停留48小時,但執行特別的秘密任務需要三天三夜,那麼延長的24小時將以什麼為借口呢。基辛格早就想好了一套謊言。一到巴基斯坦的伊斯蘭堡,他就裝病,碰巧也正好有點肚子疼,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趁機借題發揮,在歡迎宴會上宣布:“我原定在這個美好的時刻舉行盛大的國宴,為我們尊貴的客人基辛格博士洗塵的,隻因博士先生偶感不適,隻好抱歉改期。”停頓一下又說:“這裏太熱,會影響客人複原,我安排他到北邊群山裏納蒂亞加利總統別墅去休息,希望他盡快康複……”基辛格佯裝病態,一麵對葉海亞總統的關心表示感謝,一麵表示不必到外地,隻就地休息即可,葉海亞總統卻煞有介事地說服客人一定要到北山別墅休息。兩人演了一出雙簧,哄騙輿論界。基辛格借葉海亞之口,大撒其謊,記者們都信以為真。

7月9日淩晨4時,基辛格博士戴上一頂大沿帽和一副墨鏡,鑽進小車裏,悄悄地駛往機場,登上了巴航波音707飛機,飛向北京

同日上午8時,一隊沒有基辛格的迎送基辛格車隊,在摩托車隊的護送下,浩浩蕩蕩駛出政府賓館,駛往50英裏以外的納蒂亞加利……巴基斯坦外交部門還專門請了一位從未見過基辛格本人也未看過基辛格照片的醫生隨行治病。這位醫生治的不是基辛格博士,而是另一個確實害了腸胃炎的據稱是“基辛格”的美特工人員。

正在那位醫生不斷向新聞記者公布假基辛格病情時,真基辛格卻在中國與中國總理周恩來舉行秘密而緊張的會談。短短幾十個小時,基辛格博士與周恩來總理把該談的都談妥了。

7月11日下午1時,基辛格又秘密飛回巴基斯坦,然後,“康複後的”基辛格從納蒂亞加利總統府別墅裏,大張旗鼓地開著車隊,招搖過市地返回伊斯蘭堡。

1971年7月15日,中美兩國同時宣布:周恩來總理和基辛格博士在北京舉行了會談……尼克鬆總統將於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

“7.15”公告發表,如晴天巨雷,不僅使美國各界人士吃驚,而且也使世界各國輿論嘩然。基辛格借助謊言“瞞天過海”完成了一次密訪中國的特殊外交使命,不僅為尼克鬆總統訪華打開中美友好的大門作了完善的準備,也是當代外交活動中利用謊言、混淆視聽的最為典型的實用範例。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於老子。當時老子曾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於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製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中國舊時的店鋪裏,在店麵是不陳列貴重的貨物的,店主總是把它們收藏起來。隻有遇到有錢又識貨的人,才告訴他們好東西在裏麵。倘若隨便將上等商品擺放在明麵上,豈有賊不惦記之理。

不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話說的“滿招損,謙受益”,才華出眾而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吃大虧而不自知。

這個世界上才能高的人很多,但有心機的人卻不多,同樣一部《三國演義》,死於曹操手下的才高八鬥之士數不勝數,如孔融、禰衡之流,皆因他們不善於隱藏自己才命喪黃泉。所以,無論才能有多高,都要善於隱匿,即表麵上看似沒有,實則充滿,要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李白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詩:“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則揭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保藏用晦的做人法。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懷,讓人難預測,而自己則可在此其間從容行事。

切記不可鋒芒太露

曾經有三位日本人代表日本航空公司與美國的一家飛機製造公司談判。日方作為買方,美方作為賣方。美國公司為了贏得這次商業機會,挑選了最精明幹練的高級職員組成談判小組。談判開始時,並沒有展開雙方的交涉問題,而是由美方開始做產品宣傳。他們在談判室內張貼了許多掛圖,還印製了許多宣傳資料和圖片。他們用了兩個半小時,三台幻燈放映機,開始好萊塢式的公司介紹。他們如此做,一是要加強自己的談判實力,另外則是想向三位日本代表作一次無與倫比的產品簡報。在整個放映過程中,日方代表靜靜地坐在裏麵,聚精會神地觀看。

放映結束後,美方高級主管不無得意地站起,按亮了電燈。此時,他洋洋自得,笑容裏充滿了期望和必勝的信念。他轉身對三位顯得有些遲鈍和麻木的日方代表說:“請問,你們的看法如何。”不料一位日方代表彬彬有禮地說:“我們還不懂。”這句話大大刺傷了他此時的心情。他的笑容馬上消失,一股莫名之火似乎正往上頂。他又問:“你說你們還不懂。這是什麼意思。哪一點你們還不懂。”另一位日方代表還是有禮貌地微笑著回答:“我們全部沒弄懂。”美方的高級主管拚命按捺火氣,再問對方:“從何時開始你們不懂。”第三位日方代表嚴肅認真地回答:“從關掉電燈,開始幻燈簡報的時候起,我們就不懂了。”這時,美國公司的主管體會到嚴重的挫敗感。他沮喪地斜靠著牆邊,鬆開他價值昂貴的領帶,顯得是如此地心灰意冷,無可奈何。他對日方代表說:“那麼,那麼……那麼你們希望我們做些什麼呢。”三位日方代表不約而同地回答:“你能夠將簡報重新來一次嗎。”

美國公司精心設計安排的幻燈簡報,自以為日商會讚歎不已,從而吊起他們花大價錢購買的胃口。可是正當美國公司為他們的談判技巧和實力得意洋洋的時候,日方代表的“愚笨”和“天真”使他們感到格外沮喪,而且日方代表還要求重新放映幻燈片,這種拖延時間的辦法,又使他們的沮喪情緒不斷膨脹。等到雙方坐下來談判的時候,美方代表已毫無情緒,隻求速戰速決,盡早從不愉快中解脫。談判結果自然是有利於日方的,他們節約了一大筆資金。

裝愚示傻法是對付強硬談判對手的有效武器。試想,當你和一位根本聽不懂你在說些什麼的人交涉時,你即使有再廣博的學問、再豐富的資料、再嚴謹的邏輯、再高深的理論、再精辟的見解、再鋒利的辯詞,又有什麼作用呢。這好比一個人運足了力氣揮拳朝你打來,你不僅不還手,還後退走開,對方的尷尬可想而知,肯定比自己挨一巴掌還難受。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德軍長驅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際,以前在國內馳騁疆場的老將們也逐漸力不從心,於是一批年輕的將領就相繼地脫穎而出。然而這一時局變化對那些老將領的思想也造成了一定的衝擊。有一次蘇聯元帥鐵木辛哥接到命令前往波羅的海協調軍事行動,而年輕將領什捷緬科作為他的參謀同行。作為一個年輕而又有才華的將領,什捷緬科早已對老將鐵木辛哥心懷不滿,但是表麵上還是保持著謹慎的尊重態度。但是雙方的矛盾終於在一次晚飯的談話中被激化了。鐵木辛哥先是發出一通連珠炮:“為什麼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來教育我們這些老頭子,監督我們的吧。白費勁!你們還在桌子底下跑的時候,我們已經率領著成師的部隊在打仗,為了給你們建立蘇維埃政權而奮鬥。你軍事學院畢業了,自以為了不起了!革命開始的時候,你才幾歲。”麵對這一通近似於侮辱的言語。什捷緬科卻謙虛而平靜地回答:“那時候,剛滿十歲。”接著又平靜地表示對元帥非常尊重,準備向他學習。鐵木辛哥最後說:“算了,外交家,睡覺吧。時間會證明誰是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