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時間確實是證明了一切。在他們一起工作了一段時間後,鐵木辛哥一反以往的言論,對什捷緬科說,“現在我才明白,原來你並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種人。”並且為自己上次失禮的言論作出了道歉。後來什捷緬科回到了原來的工作崗位,而鐵木辛哥此時心中已是很舍不得,最終向大本營親自要人,想要與什捷緬科共事。
什捷緬科之所以能受到老前輩的賞識,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華,更是因為他在受辱時表現出的謙遜態度。正因為他對前輩的尊重以及謙卑贏得了上司的信任,也才使他後來獲得了上司的賞識與重用。
智和思對人一生命運的影響極大。“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說的就是聰明人有時也會辦蠢事;“大智若愚”、“難得糊塗”,說確實聰明的人往往表麵上愚拙,其實是一種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聰明反被聰明誤”則揭示了耍小聰明者的報應。
老子曾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所以,不要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製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虛虛實實,琢磨不透
秦國軍隊彙集在閼與將進攻韓國。趙王問廉頗:“可否救韓國。”廉頗說:“儲途不僅遙遠,地勢也險要,很難攻占。”趙王又去問樂乘,樂乘也是這麼回答。當問到趙奢的時候,趙奢說:“道路雖然遙遠,地勢也十分險要,這就像兩隻在洞中打架的老鼠,誰英勇誰就能夠取得勝利。”於是趙王派趙奢去援救韓國。趙奢帶兵離開邯鄲三十裏,就紮營了。並且下令說:“不準議論打仗的事,否則馬上處死。”這時,秦軍駐紮在武安西邊,擂鼓呐喊,士氣衝天。軍中有一個謀士請求趙奢馬上去救武安,立即就被拖出斬首。趙奢在那兒駐紮了二十八天,又加修工事。秦國派探子來偵察,趙奢派人畢恭畢敬地設宴款待。探子回去後向秦國大將報告,秦軍主將自豪地說:“趙奢出了京城三十裏就不敢前進,還在那兒修築工事,看來趙國是不想要閼與這塊地方了。”誰知趙奢把探子送走以後,即刻下令快速行軍。用了一天一夜就趕到了閼與。又在離閼與五十裏的地方派弓箭手擺下陣勢。工事修築好以後,秦軍得知消息,立即調動人馬進行對陣。趙國軍士許曆有事找趙奢商議。許曆說:“秦軍萬萬沒想到我國軍隊會在這裏。他們來勢凶猛,將軍一定要嚴陣以待,不然必敗!”趙奢連連點頭表示同意,許曆又要求將他斬首。趙奢說:“等回到邯鄲之後再說吧!”許曆又進諫說:“後到北山的必敗,因此我們必須先占據北山。”趙奢又采納了他的意見,馬上派兵占領北山。秦軍趕到以後,北山已被趙軍占領,強攻不下。趙奢全軍出擊,大敗秦軍,終於把閼與的包圍解除了。善於用假象迷惑對手,巧施煙霧,利用敵人的麻痹大意來搶占先機是假陽行陰的常用形式,這樣一來就可使自己搶占先機,贏得勝利。
知彼知己,百戰百勝。虛實結合,讓對方看不清你的真麵目,方可在對抗中保持不敗之地。寡而示眾、弱而示強,無而示有、假而示真,遠而示近、近而示遠這些虛虛實實的變化,往往能達到“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也無”的心理效應。虛而實之是實而虛之的反用,其目的是通過顯示自己的力量欺騙迷惑敵人,“使敵人視之為實”,造成心理上的錯覺,從而起到威懾和牽製對方的作用。
虛張聲勢,以虛充實,這是迷惑敵人常用的心理手段和方法。檀道濟“用沙冒糧”嫌魏軍就是一個無而示有的範例。
某商店進了一批新牌子的高壓鍋,人們對其質量、性能尚不了解而不敢問津,這就造成了商品的積壓,影響該店的資金周轉。商店的一位副經理頗有新招,他派人迅速調查本市曾購此鍋而又已知姓名並且使用滿意的用戶,將他們使用後的評價(稱讚之語)寫在一幅廣告上,並將廣告立於門口。過往行人,見而停步,不免要看看。許多人家裏正需要,一見廣告寫了那麼多有名有姓的用戶的肯定、稱讚之語,自然也就確信此鍋的質量了,於是欣然購買。不久,這批高壓鍋就順利地銷售出去了。這個牌子的高壓鍋很快在本市打開了銷路,廠家還向該店發來了賀信。就一般情形而言,多數人的選擇總是正確的,隨從多數人的行動也大體錯不了,這已是目前消費者較為普遍的心理。許多生產廠家也深知這一奧妙,所以不失時機地抓住這一心理來宣傳和推銷自己的產品。
“虛而實之”的煙幕術,還可以變化為“避實擊虛”的主動進攻中使用的蒙蔽術。繞開了敵人的強大之處,也就意味著掩蓋了自己的弱處,讓敵手疲於防守而難以進攻。
作為英國路透社的創辦者,路透當年在德國古城亞琛工作過一段時間,並且在這裏為自己將來事業的成功打下了基礎。1849年10月,普魯士政府正式開通了供商業通訊使用的從柏林到亞琛的電報線。於是亞琛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得電報線服務成了有利可圖的行業。路透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行動起來,準備抓住這個機會幹一番事業。但是出乎他的意料,當他趕到柏林想在那裏仿效巴黎的哈瓦斯也辦一家通訊社時已經另有一個叫沃爾夫的人搶在他前頭,在柏林建立了沃爾夫辦事處。沃爾夫家中廣有資財,經濟實力雄厚,且有著與路透同樣精明的頭腦和才幹。麵對這樣的對手,路透十分明白自己無力挑戰。但是,路透並沒有氣餒和絕望,而是從容地避實就虛地打了一場“閃電戰”,馬不停蹄地趕到亞琛。一瞧亞琛的生意尚無人問津,路透喜出望外,馬上開辦了一家小小的單獨經營的電報辦事處。隨後路透廣泛收集歐洲各個主要城市的各種行情快訊,經處理後彙編成《路透行情快訊報》,然後利用盡可能快的交通聯絡工具提供給訂戶。由於業績出色,路透的經營市場很快打開,一個時期以後,竟然出現了一股爭相訂購路透快訊稿件的局麵,路透終於站住了腳跟。
同樣是善於使用“虛而實之”計策的案例。一天,忽傳某銀行不利的消息,儲戶都去擠兌,銀行裏裏外外都是人,形勢十分嚴重。銀行老板態度非常冷靜,立將庫存兌金,一齊搬出來,堆在店堂內,又一麵放長兌現時間,一麵向同行拆借現銀,店堂內堆滿高高的現銀,外麵又一箱一箱地抬進庫內。擠兌的人眼見現銀這麼多,知道銀行實力雄厚,銀行不穩的消息,可見不確。後來隻有少數人仍要兌現,而大部分人,又把鈔票存回,一場擠兌風潮,就此煙消雲散。而經過此次波折,該銀行的信譽度反而變得更高。
“虛而實之”的煙幕術,還可以轉化為“避實擊虛”的主動進攻策略,讓對手疲於防守而難以進攻,從而讓自己奪得勝利。
避實就虛,改“裝”就要“裝”
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一架侵入我國的美製高空偵察機曾被我軍準確擊落,一時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當時有一位外國記者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問陳毅外長中國是用什麼武器把如此先進的美製高空偵察機給擊落的。這個問題有關軍事機密,自然不能外泄,然而直接拒絕記者的提問又不好。當時陳毅外長機智地舉起自己的手杖,說:“就是用這玩意兒捅下來的。”說著做了一個往上捅的動作,贏得了在場人員熱烈的掌聲。
裝作不知道,就是指對別人的話裝作沒有聽到或沒有聽清楚,以便避實就虛、猛然出擊的說辯方式。這樣,說辯的鋒芒主要不在於傳遞何種信息,而是通過打擊、轉移對方的說辯興致使之無法繼續設置窘迫局麵,而化幹戈為玉帛,並能夠寓辯於無形,不戰而屈人之兵。其技巧關鍵在於躲閃避讓的機智,雖是“裝作”,正如實施“苦肉計”一樣,卻一定要表演的自然。
“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爾失言在語言交際中難免發生,但失言往往是許多矛盾發生和激化的根源。挽回失言,在語言交際中是很有必要的。
實習期間,一位實習老師在黑板上剛寫了幾個字,學生中突然有人叫起來:“老師的字比我們李老師的字好看!”
真是語驚四座,稚幼的學生哪能想到:此時後座的班主任李老師是怎樣地尷尬!對這位實習生來說,初上崗位,就碰到這般讓人難堪的場麵,的確使人頭疼,以後怎樣同這位班主任共度實習期呢。怎麼辦——轉過身來謙虛幾句,行嗎。不行!這位實習生靈機一動,裝作沒有聽到,繼續寫了幾個字,頭也不回地說:“不安安靜靜地看課文,是誰在下邊大聲喧嘩!”
此語一出,後座的李老師緊張尷尬的神情,頓時輕鬆多了——尷尬局麵也隨之消除。
朋友之間雖然要好,有時也會因開玩笑過頭而大動肝火,傷了和氣。對於這種情況,不妨巧妙地“裝作不知道”,給他一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怪問。
某公司有一個女孩子,平日隻是默默工作,並不多話,和人聊天,總是麵帶微笑。有一年,公司裏來了一個好鬥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動發起的攻擊之下,不是辭職就是調離。最後,矛頭終於指向了這個女孩。某日,這位好鬥的女孩子抓到了那位一貫沉默的女孩子的把柄,立刻點燃火藥,劈裏啪啦一陣,誰知那位女孩隻是默默笑著,一句話也沒說,隻偶然問一句“啊。”最後,好鬥的那個主動鳴金收兵,但也已氣得滿臉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過了半年,這位好鬥的女孩子也自請他調。
你一定會說,那個沉默的女孩子的“修養”實在太好了,其實事實不是這樣,而是那位女孩子聽力不大好,理解別人的話雖然不至於有困難,但總是要慢半拍,而當她仔細聆聽他人的話語並思索話語中的意思時,臉上又會出現“無辜”、“茫然”的表情。他人對她發作那麼久,那麼賣力,她回應的卻是這種表情和“啊”的不解聲,難怪鬥不下去,隻好鳴金收兵了。
“裝作不知道,神仙沒了招”,有時候,正是這種裝傻充愣的表現能化幹戈為玉帛,能夠寓辯於無形,不戰而屈人之兵。
韜光養晦,善於伏藏
東漢末年,曹操勢力很大。劉備雖貴為皇叔,卻勢單力薄,為防曹操謀害,不得不以韜光養晦之計對之。
一天,曹操派人請劉備到自己府上。曹操說,剛才看見園內枝頭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一件往事,今天見此梅,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聚。劉備隨曹操來到小亭,隻見已經擺好了各種酒器,盤內放置了青梅,於是就將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來了,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酒至半酣,突然陰雲密布,大雨將至,曹操大談龍的品行,又將龍比作當世英雄。問劉備,請你說說當世英雄是誰,劉備裝作胸無大誌的樣子,說了幾個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的真實想法是探察劉備是否有心稱雄一世,於是曹操單刀直入地說:當今天下英雄,隻有你和我兩個!劉備一聽,吃了一驚,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覺地掉在地上。正巧突然下大雨,雷聲大作,劉備靈機一動,從容地俯下身拾起筷子,說是因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時才放心地說,大丈夫也怕雷嗎。劉備說,聖人對迅雷烈風也會失態。我還能不怕嗎。劉備通過這樣的掩飾,使曹操認為自己是個胸無大誌、膽小如鼠的庸人,曹操從此再也不懷疑劉備了。
劉備可以說是古今名人中對韜光養晦最有研究的了。他在曹操麵前不誇張、不顯耀、不自大,不把自己算進“英雄”之列,這讓曹操很放心。他收斂和掩飾了自己的真實誌向,讓曹操對其不加防範,從而才有了以後的東山再起,三分天下。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存在著這樣一種自視頗高的人,他們鋒芒畢露,有十分的才能與聰慧,就十二分地表現出來。處事則不留餘地,待人則咄咄逼人,但這種人卻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屢遭波折。在錯綜複雜的社會中,刻意炫耀才能,不僅會招來別人的妒忌,並且會被認為是輕浮。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當時機不成熟時,往往會采取韜光養晦的謀略。韜晦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策略,也是做人處世的一門學問。
《陰符經》說:“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訴我們,善於伏藏是事業成功和克敵製勝的關鍵。一個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也難以戰勝敵人。這裏的伏藏說的就是韜光養晦策略。韜光養晦有時是為了麻痹對手,使他驕傲輕敵,以為自己軟弱無能,然後趁其不備而攻之。有時是為轉移對手的注意力,達到聲東擊西的目的。麵對比自己強大的勢力,隻能暫時采取韜光養晦策略,而一旦暴露出自己的心跡,甚至很可能給自己帶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