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走過去,像撫摸一件心愛之物那樣,用手來回撫摸著一塊鑲板,“這是英國的櫟木做的,對嗎。英國櫟木的組織和意大利櫟木的組織有點兒不同。”
伊斯曼道:“是的,這是從英國進口的櫟木,是一位專門同細木工打交道的朋友為我挑選的。”原來,伊斯曼帶亞當斯參觀了那間房子的每一個角落,他把自己參與設計與監造的部分一一指給亞當斯看。他還打開一隻帶鎖的箱子,從裏麵取出他的第一卷膠片,向亞當斯講述他早年創業時的奮鬥曆程。
伊斯曼情真意切地說到了孩提時家中一貧如洗的慘狀,說到了母親的辛勞,說到了那時想掙大錢的願望,講到了怎樣沒日沒夜地在辦公室搞實驗等等。
“我最後一次去日本的時候買了幾把椅子運回家中,放在我的玻璃日光室裏。可陽光使之褪了色,所以有一天我進城買了一點漆,回來後自己動手把那幾把椅子重新油漆了一遍。你想看看我漆椅子的活兒幹得怎麼樣嗎。好吧,請上我家去,我們共進午餐,飯後我給你看。”當伊斯曼說這話時,他們已經談了兩個多小時。
吃罷午飯,伊斯曼先生給亞當斯看了那幾把椅子,每把椅子的價值最多隻有1到5美元,但伊斯曼卻為它們感到自豪,因為這是他親自動手油漆的。對伊斯曼如此引以為榮的東西,亞當斯自然是大加讚賞。
在離開伊斯曼家時,亞當斯獲得了那兩幢樓的座椅生意。
沒有人不喜歡得到他人的讚美,這是人的天性。人既想客觀地了解自己又想得到好評。如果一個人的長處得到別人的肯定,他就會感到自我價值得到確認,產生“自己人效應”。心理學家證實:“心理上的親和,是別人接受你意見的開始,也是轉變態度的開始。”讚美一個人引以為榮的事情,是讚美的最關鍵技巧,也是讚美高手秘不二傳的“殺手鐧”。
戴爾。卡耐基常說:“稱讚別人。每個人都有可讚美之處,隻要用真誠目光注意一個人,準會發現他身上的優點所在:美麗、健壯、聰明、精於口才、勤勞等等。”事實上,承認別人的長處,正說明自己虛懷若穀。出於好感和善意,堂皇大方地讚美幾聲恐怕並不失身份。
幾句簡單的讚歎,讓人感到心理上的滿足。馬克。吐溫曾說:“一句精彩的讚辭可做我的十天口糧。”大師們毫不掩飾讚美帶來的喜悅,何況是普通人呢。所以不要吝惜你的讚美,適當地去誇讚別人優秀的地方,善意的粉飾會讓你得到一個人最大的感激。
能屈能伸,甘於屈身
秦二世元年秋天,陳勝、吳廣等起兵於蘄,成為正式以武裝力量反秦的第一支軍隊。在陳勝全力造勢下,天下大亂,各地地方官員大為緊張,沛縣自然也不例外,劉邦乘機在沛縣起兵,奪取了沛縣的控製權,成為了秦末起義群雄中一支農民軍的領袖。
經過數年的經營,劉邦的軍隊已成為秦末起義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推翻秦朝的鬥爭中,劉邦領兵率先進入關中後,便不想離開關中。有個儒生,看出了劉邦的心思,悄悄對劉邦說:“關中土地肥沃,地勢險峻,位置適中,是成就帝王之業的風水寶地。聽說秦朝將軍章邯投降了項羽,被項羽封為雍王,派他治理關中。要是章邯一來,沛公您的位子可往哪裏擺。”
劉邦一聽,趕忙要這個儒生出主意。這個儒生說:“您隻要派兵堵住函穀關,不讓諸侯軍隊進來,自然就能在關中穩穩當當地稱王。”劉邦聽他說得有理,立即調派軍隊,嚴守函穀關。
劉邦剛剛調兵遣將完畢,項羽統率的諸侯聯軍,就開到了關下。
項羽來到函穀關後,見關門緊閉,關上重兵把守,誰也不許進入。項羽一打聽,原來是劉邦早已入關,在這裏設下障礙。他不禁大怒,下令強攻。守關的部隊哪是項羽的對手。不大一會兒,函穀關就被攻破。項羽怒氣衝衝地來到了戲水。這裏離劉邦屯軍的灞上已經不遠了。項羽命令部隊先駐紮下來,他要考慮考慮,如何收拾膽敢攔他人關的劉邦。
這時,項羽的謀士範增又火上澆油,說:“劉邦在山東時,貪財好色,如今進了關中,卻變成了另一個人,既不收取財物,又不親近婦女,由此可見,他的野心不小啊!”
因為劉邦經常自詡頭上有天子氣,範增又搬出他的“雲氣”說來挑起項羽的怒火:“我仔細觀望了雲氣,隻見劉邦頭頂上五彩繽紛,顯現出盤龍臥虎的形勢,這可是天子的征兆。”
這一說,把項羽氣得火冒三丈。他緊緊握著拳頭,狠狠擂擊桌麵,斬釘截鐵地說道:“亞父(範增)盡管放心,我一定想辦法除去這個禍根。”
那時,項羽的兵馬四十萬,駐紮在鴻門;劉邦的兵馬隻有十萬,駐紮在灞上。雙方相隔隻有四十裏地,兵力懸殊。劉邦的處境十分危險。
過了幾日,劉邦就收到了項羽的請柬,請他到鴻門赴宴,劉邦知道來者不善,急得跺腳,直喊:“這可怎麼辦。”忙叫手下的謀士張良過來,商量對策。
張良對劉邦說:“項羽是一個吃軟不吃硬的人,你要向項羽道歉,並裝作很服從他的樣子,這樣才能平息他的怒火,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會殺你。”
劉邦想了一想,沒有其他的辦法,隻有先裝裝孫子了。
第二天清早,劉邦帶著一百多個隨從,到了鴻門拜見項羽。劉邦一見項羽,滿臉堆著諂媚的笑說:“我跟將軍同心協力攻打秦國,將軍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沒有想到能夠先人了關。今天在這兒和將軍相見,真是件令人高興的事。哪兒知道有人在您麵前挑撥,叫您生了氣,這實在太不幸了。”
項羽見劉邦低聲下氣向他說話,滿肚子氣也就消了一大半。劉邦見項羽心軟了,才大鬆一口氣。
公元前206年,推翻秦朝以後,項羽分封天下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屬地為巴蜀。
劉邦聽到自己被封在巴蜀,鼻子都氣歪了。
巴蜀山高水險,道路艱險,與關中地區交通不便,當年秦朝政府是把那裏作為放逐罪犯的地方。劉邦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率先進了鹹陽,結果不但沒有分到好一點的地方,還給貶謫到巴蜀去。他一肚子的怒氣直往上湧,即刻調兵遣將要和項羽拚命。蕭何趕忙勸道:“人常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大丈夫做事要審時度勢,能伸能屈。項羽眼下勢大,我們隻能暫時順從他,先去漢中,以巴蜀為立足之地,安撫百姓,養精蓄銳,廣招天下豪傑,以求東山再起。您可千萬不能為了一時的得失榮辱而去白白地送命!”眾將也出來相勸,劉邦這才忍了這口惡氣,同意去漢中。
劉邦帶著人馬前往漢中,大軍進入斜穀後,行走在峭岩陡壁的棧道上,棧道全長250公裏,是古代由陝入川的重要通道。棧道是在險絕之處,傍山岩鑿出洞孔,插入橫木,鋪上木板,以通行人馬,棧道下麵則是萬丈深淵。
進入棧道的時候,劉邦癡呆呆地望著這道天險,感慨良久,這時,張良從後邊過來,說:“大王應當趕快燒掉沿途的棧道!”
劉邦說:“燒掉了棧道,我們以後如何出來。”
張良附劉邦耳邊,悄悄告訴他:“大王雖然離開關中,可項羽對你不放心。燒掉了棧道,既能截斷諸侯軍隊來犯的道路,又能解除項羽的疑心,表示自己沒有東歸的意圖。至於以後出來,可以修複另一條道路——陳倉古道。”
劉邦一聽覺得有理,要“裝孫子”就裝得徹底一些,立即命令士兵,將所有棧道燒毀。
聽到劉邦“火燒棧道”,項羽很高興。然而,項羽不知道“火燒棧道”隻不過是劉邦耍了一次手段而已,他這是向項羽示弱。劉邦進入漢中以後,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等有了與項羽相抗衡的軍事實力以後,突然殺出漢中,把項羽打得大敗。
縱觀劉邦的一生,他裝過很多次“孫子”,就在他成為了“皇帝老子”的時候,他還裝過一回“孫子”。
漢初,匈奴已發展成了強大的奴隸製王國。君主冒頓單於的疆域縱橫數千裏。
匈奴騎兵屢屢侵犯中原地區,踐踏農田,掠奪人畜,而且千方百計引誘和招納漢朝諸侯將領叛變,嚴重威脅著漢朝的安全。
由於漢朝初建,自己的勢力在多年的征戰中消失殆盡,沒有足夠的兵力與匈奴對抗,於是劉邦想用其他的方法對付匈奴。
為此,劉邦向熟悉邊疆情況的劉敬問計,劉敬告訴他:“對付匈奴可以用和親的辦法,陛下把嫡長公主嫁給他,再送去豐厚的嫁妝,匈奴單於能和大漢皇帝結親,又能得到豐厚的禮品,心裏必定會十分歡喜,必然要把漢皇的公主立為閼氏。這樣,公主生下兒子便是太子,以後就是單於。這樣,冒頓活著,是漢家的女婿;冒頓死了,繼承單於位子的人是陛下外孫。女婿不會打嶽父,外孫也不會打外祖父的。”
劉邦聽後,覺得這是一條好計,但一想到自己的愛女,又有點舍不得。
劉敬看出了劉邦的心思,為了堅定劉邦的決心,他特別強調說:“陛下如果不讓嫡長公主遠嫁,而是另外找個人冒充,萬一被冒頓單於知道了,就會對我們的計劃不利。”
劉邦點點頭,他要與皇後呂雉商量商量。讓寶貝女兒去給異族首領當妻子,這可是剜了呂後的心頭肉。她娥眉倒豎,斷然回絕:“我就這麼一個女兒,哪能舍得把她嫁給胡人!”劉邦勸,她就哭,白天哭,夜裏也哭。終於哭得劉邦改了主意,找了個宗室的女子代替。
為了討好匈奴人,劉邦搞了一個隆重的送親儀式,派劉敬作為特使,護送這個“嫡長公主”去漠北與冒頓單於完婚,同時帶了許多金銀、絲綢和珍奇寶物。冒頓單於見漢朝皇帝把這麼漂亮的女兒嫁給他,又貢奉了那麼多好東西,喜得眉開眼笑,也不辨真假,把漢公主立為閼氏,答應不再侵略中原。
劉邦的“和親”政策持續了幾年後,漢朝的實力得到了充實,當劉邦看到自己的實力可以與匈奴抗衡的時候,馬上調動大軍,遠征匈奴。
由上可知,劉邦的裝孫子手段不是白裝的,他遇強則避,看上去是一個軟柿子,隨你捏來捏去,一旦他具備了實力後,馬上東山再起,殺對方一個措手不及,手段之高明令人不得不歎服。
“裝孫子”就是守弱的表現,劉邦是一個很會“裝孫子”的人,但這並不影響他最後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而項羽英雄蓋世,處處逞強,卻成為了垓下之鬼。這兩種不同生存手段所帶來的結果,很讓人深思。對於厚黑之首的劉邦,有做“孫子”的機會,他就“裝孫子”,而且還要做得有滋有味,像模像樣。
借他人利益為自己開道
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進在一起研究經書。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聲不如翟方進大,所以心裏總是有些嫉妒,與人議論時老是不說翟方進的好話。翟方進聽說了這件事,就想出了一個應付的辦法。
胡常時常召集門生,講解經書。每到這種時候,翟方進就派自己的門生到那裏請教疑難問題,並認認真真地做筆記。
時間一長,胡常就明白了,這是翟方進在有意推崇自己,於是心中十分不安。後來,胡常在別人麵前再也不去貶抑翟方進了,反而讚揚翟方進的種種優點。
尊重並突出別人的觀點和利益,這是我們欲求他人合作並進而實現自己利益的最有力的法寶。人們常常不會正確使用這一法寶,是因為他們忘記了,如果過分強調自己的需要,那別人反而會因此改變態度。
明朝正德年間,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陽明率兵征討,一舉將他擒獲,立了大功。當時深受皇帝寵信的江彬很嫉妒王陽明,認為他奪走了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於是就散布流言說:“原來王陽明和朱宸濠是同黨,後來聽說朝廷派兵征討,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求解脫。”他想嫁禍王陽明並將其抓住,作為自己的功勞。
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和張永商量說:“如果退讓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勞讓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假如堅持下去不妥協,那麼江彬就會狗急跳牆,做出傷天害理的無恥勾當。”
於是,王陽明把朱宸濠交給張永,讓他重新報告皇帝說:“朱宸濠被抓住了,這完全是總督軍江彬的功勞。”如此一來,江彬就沒有話可說了。
王陽明稱病到淨慈寺休養。張永回到朝廷後,大力稱頌王陽明的忠誠和讓功避禍的高尚事跡。不久,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免除了對王陽明的處罰。王陽明以退讓之術,避免了飛來橫禍。
如果說翟方進以退讓之術,最終為自己化解了一個敵人,那麼,王陽明則以退讓之術保全了自身。
三十歲就擔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的科學家帕金森在當時受到不少質疑。但他用一句話就輕鬆化解了大家的質疑與不滿。帕金森說:“一個三十歲的人知道的那麼少,需要依賴他的助手兼代理校長那麼的多。”帕金森麵對別人的質疑並沒有盡力地去表現自己的才能,從而證明自己比別人都強。正因為他懂得謙虛比自誇更容易讓別人信服的道理,一個真正有魄力的領袖是不會自吹自擂的。
以退為進是人際關係學中不可多得的一條錦囊妙計。你先表現得以他人利益為重,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利益開辟道路。在做有風險的事情時,冷靜沉著地讓一步,尤能取得絕佳效果。
“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這不僅可以很好地應用在商場上,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