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2 / 3)

不要局限於常規的思路,要知道,如果能打破常規,也許你能走的更遠。當前麵的路走不通時,不妨試試以退為進。

在一棵樹上吊死恐怕是很多人遇到困難時的無奈,但事實上,當我們放寬眼界,另辟蹊徑的時候,很可能會走到一片光明地去。正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遇到困難的時候,嚐試著換個角度,也許你可以前進更多。生活中,隻要我們稍稍轉換一下視角,變換一下位置,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而“淡水就在腳下”,這是一種信念、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力量。

軟硬兼施,雙管齊下

春秋時期。秦穆公發兵進攻晉國。在韓原大戰中,晉軍大敗,晉惠王被俘。三個多月後,秦穆公才允許晉國講和。於是,被扣押著的晉惠王便派人從國內召呂甥使秦迎回自己。

呂甥奉命使秦。他意識到:戰場上的失利,加上自己的國君又在秦國手裏,他每一句話都關係到國君安危,麵臨的是一場舉足輕重的外交談判鬥爭。

秦穆公在王城會見了他。主賓坐定後,穆公問:“晉國人近來團結嗎。”

“不團結。”呂甥做了反常的回答。

“為什麼。”秦穆公急於摸對方的底,以尋求進一步挑起事端的可乘之機。

“老百姓恥於國君被俘,哀悼死於戰爭的親人,不怕征稅練兵,他們一直叫喊著一定要報仇。那些做官的愛戴自己的國君,並且知道自己的罪過,不願征稅練兵,以等待秦國的命令,他們一定要報答秦國的恩惠,即使死了,也不能有二心。因此,晉國人不團結。”呂甥在回答“不團結”之故中,向秦穆公暗暗拋去了兩把“刀子”。一把是“硬刀子”:借百姓之口,表達晉國人不畏強暴,誓死報仇雪恨的決心。以敵秦的姿態,要挾秦穆公,迫使其早作送還晉惠王的打算。另一把是“軟刀子”:借助官人之口,以順服的言辭,表達了晉國人對秦穆公送還晉惠王的期待。

在呂甥軟硬兩把“刀子”的威逼利誘之下,秦穆公雖非等閑之輩,但也欲發作而不能,無可奈何,隻得轉移話題:“你們晉國人怎樣看待自己的國君呢。”

呂甥發覺,秦穆公轉移話題是試探晉國民眾對晉惠王的態度,便馬上抓住時機再次軟硬兼施:“小人們不知事理,隻知憂慮,認為我們國君必定要被您處死;君子們用自己的心揣測別人的心,認為您必然會送還我君。小人們說:‘我們對不起秦國,泰國肯定不會放還我君的。’君子們則說:‘我們已經認罪,泰國肯定會放還我君的。’恩德沒有比放還我君更厚的,刑罰沒有比俘虜我君更威的。服罪的人懷念恩德,二心的人畏懼刑罰,以此舉動,秦國可以稱霸天下了。假如扣押不放,就會以德報怨,秦君是不會那麼做的。”盡管呂甥的這番答話軟得可以,但軟中有硬,柔中有剛,其語逼秦穆公在當小人還是當君子之間做出選擇,將他置於兩難的境地。

秦穆公句句聽得真切,道:“這正是我的本意啊。”秦國權衡一下利弊後立即釋放了晉惠王。

呂甥盡管處在一個艱難的處境,但他不卑不亢,采取軟硬兼施的談判策略,終於變被動為主動,爭取了戰場上失去的東西,取得了談判的勝利。

不要讓人覺得你個性軟弱,可以隨意欺負,也不要給人以頭腦頑固不化的印象。與人相處,要軟硬兼施,該硬則硬,該軟則軟。至於軟硬的時機與程度,就要靠你自己靈活掌握了。

我們在談判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實力強的對手,必心雄膽壯,氣度恢宏;反之,則須謹慎小心,委曲求全。對於我們也是一樣,一味地用和氣、溫柔的語調講話,一味地謙虛、客氣、退讓,有時並不能求得對方的信賴、尊敬及讓步。相反,會使有些談判者誤以為你必須依附於他,或者認為你是軟弱的談判對手。若以強硬的麵孔出現,舉止表現出高傲、不可欺、不可戰勝,對方對你的談判誠意持懷疑態度,也會失去對你的信賴。正確的做法是采取軟硬兼施的策略。

近代著名的革命家黃興有一次回長沙發動群眾起義,並約定了具體日子。不料這件事卻被泄露出去,黃興被政府通緝,並揚言說隱匿者同罪。無處藏身的黃興碰巧來到一家店鋪,就麵見店主,直接說明自己的身份並請求店主給予藏身之處。店主自然不敢答應,於是黃興便威脅說,如若不肯提供藏身之處,日後被捕,就謊稱店主是同黨。最後店主無奈之下幫助黃興脫險。黃興一生曆經千難萬險,正是他這種在危難中過人的智慧與口才才使他最終能化險為夷。

很多人都是“軟的欺,硬的怕”,對待他們要軟硬兼施。一味地軟無異於縱人欺侮,總是硬又會招致對立,處處樹敵。如果能用硬壓住對方的囂張氣焰,用軟取得同情,予人麵子,便會讓對方有順水推舟的心理。軟硬兼施,即軟的、硬的手段一齊施展,雙管齊下。這種謀略,在談判中是很有效用的。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

俗話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說話不看對象,不僅達不到目的,往往還會傷害對方的麵子。反之,了解了對方的情況,即使發表一些大膽的言論,也不會對對方造成傷害,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有這麼一則故事: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人。魏明帝察覺之後,便派虎賁衛士去抓他。他的妻子忙出來告誡他說:“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讓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於哀告求饒。

於是,當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的同鄉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稱職,臣願受罰。”

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倒都很稱職,於是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一套新衣服。

許允提拔同鄉,是根據封建王朝製定的個人薦舉製的任官製度,不管此舉妥不妥當,它都合乎皇帝認可的“理”。許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難於求情,卻可以“理”相爭,於是叮囑許允以“舉爾所知”和用人稱職之“理”,來抵消提拔同鄉、結黨營私之嫌。這可以說是善於根據說話對象的身份來選擇說話的絕好例子。

處世說話,除了要考慮對方身份以外,還要注意觀察對方的性格。

一般說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往往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表情等流露出來,如:那些快言快語、舉止簡捷、眼神銳利、情緒易衝動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熱情、活潑好動、反應迅速、喜歡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開朗的人;那些表情細膩、眼神穩定、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穩重的人;那些安靜、抑鬱、不苟言笑、喜歡獨處、不善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口出狂言、自吹自擂、好為人師的人,往往是驕傲自負的人;那些懂禮貌、講信義、實事求是、心平氣和、尊重別人的人,往往是謙虛謹慎的人。對於這些不同性格的談話對象,一定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

在《三國演義》中,馬超率兵攻打南萌關的時候,諸葛亮對劉備說:“隻有張飛、趙雲二位將軍,方可對敵馬超。”

劉備說:“子龍領兵在外回不來,翼德現在這裏,可以急速派遣他去迎戰。”

諸葛亮說:“主公先別說,讓我來激激他。”

這時,張飛聽說馬超前來攻關,大叫著要求出戰。諸葛亮佯裝沒聽見,對劉備說:“馬超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喚雲長來,方能對敵。”

張飛說:“軍師為什麼小瞧我!我曾單獨抗拒曹操百萬大軍,難道還怕馬超這個匹夫。”

諸葛亮說:“你在當陽拒水斷橋,是因為曹操不知道虛實,若知虛實,你怎能安然無事。馬超英勇無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橋六戰,把曹操殺得割須棄袍,差一點喪了命,絕非等閑之輩,就是雲長來也未必能戰勝他。”

張飛說:“我今天就去,如戰勝不了馬超,甘當軍令。”

諸葛亮看“激將”法起作用了,便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肯立軍令狀,便可以為先鋒!”

結果,張飛與馬超在南萌關下酣戰了一晝夜,鬥了二百二十多個回合,雖然未分勝負,卻打掉了馬超的銳氣,後馬超被諸葛亮施計說服而歸順劉備。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針對張飛脾氣暴躁的性格,常常采用“激將法”來說服他。每當遇到重要戰事,先說他擔當不了此任,或說怕他貪杯酒後誤事,激他立下軍令狀,增強他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激發他的鬥誌和勇氣,掃除輕敵思想。

諸葛亮對關羽,則采取“推崇法”,如馬超歸順劉備之後,關羽提出要與馬超比武。為了避免二虎相鬥,難避一傷,諸葛亮給關羽寫了一封信:我聽說關將軍想與馬超比武分高下。依我看來,馬超雖然英勇過人,但隻能與翼德並驅爭先,怎麼能與你“美髯公”相提並論呢。再說將軍擔當鎮守荊州的重任,如果你離開了造成損失,罪過有多大啊!

關羽看了信以後,笑著說:“還是孔明知道我的心啊。”他將書信給賓客們傳看,打消了比武的念頭。

對於運用語言來為人處世,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一定要集中精力聽對方的話。有些人在處世時,自己滔滔不絕地嘮叨個沒完,一遍遍地訴苦,沒完沒了地恭維對方,以為這樣就能博取對方的好感,殊不知這樣適得其反。因此,為人處世,要管住自己的嘴巴,豎起自己的耳朵。要想達到目的,首先要當個好聽眾。當你在認真地聆聽別人講話的時候,你的認真、你的全心全意、你的鼓勵和讚美都會使對方感到你很尊重他,當然你也會得到善意的回報。這就是“捧”的實質。

在與人交談時,盡量地使對方談他所感興趣的事,並用鼓勵性的話語讓對方說下去,並不時地在不緊要處說一兩句讚歎的話,對方會認為你在尊重他,並全心全意地聆聽。別人說了一大通以後,如果得不到你的表態,盡管你在認真地聽,對方也會認為你心不在焉。在對方話語的不緊要處,不妨用一些很短的評語以表示你在認真地傾聽,諸如“真的嗎!”“太好了!”這些話語會使對方興趣倍增。

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鬼穀子曾經精辟地總結出與各種各樣的人交談的方法:“與智者言依於傳,與博者言依於辯,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豪,與貧者言依於川,與戰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翻譯過來就是說:和聰明的人說話,要見識廣博;和見聞廣博的人說話,要有辨析能力;與地位高的人說話,態度要軒昂;與有錢的人說話,說話要豪爽;與窮人說話,要動之以情;與好鬥的人說話要態度謙遜;與勇敢的人說話,不能稍顯怯懦;與愚笨的人說話,可以鋒芒畢露。與上司說話,須用奇特的事打動他;與下屬說話,要用切身利益說服他。可見,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