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撒切爾夫人知道,要讓對方走近她所定的目標是很困難的,因此必須讓對方知道,無論采取什麼手段,她都不會改變自己的立場,絕不與對方妥協。她堅強的意誌力、頑強的作風,終於迫使對方做了很大的讓步。一旦對方的立場發生了動搖,撒切爾夫人就逐漸地把歐共體各國首腦的期待轉向自己所期待的目標。最後,歐共體各國終於同意每兩年削減8億英鎊。撒切爾夫人的真實目標得到了實現,她的高起點策略取得了應有的效果。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在運用此策略時,起先提出的要求不能過於苛刻,不能與慣例相距太遠,否則會使對方覺得缺乏誠意,中斷或退出談判。此外,提出比較苛刻的要求,應盡量應用在對方掌握的信息與資料較少的方麵,盡量是雙方難以用客觀標準檢驗、證明的方麵。否則對方很容易識破你的戰術,采取應對的措施。

社會心理學家弗裏德曼和費拉瑟對“登門檻”技術做了一番實際的調查研究。他們先挨家挨戶找主婦在一份所謂“安全駕駛請願書”上簽名,幾乎所有的主婦都答應了這項不費多少心力的要求。幾天後,他們又要求這些主婦答應在她們的私人庭院裏立一塊不太美觀的大牌子,上書“謹慎駕駛”。結果有50%以上的主婦同意了,而另一組被直接要求立牌的主婦中,隻有少數的人接受了這一主意。

心理學家的解釋是:同意提供小的幫助的人等於給自己提供了這樣一種自我感覺:自己是個樂於助人的人。接著,他們就會以一種與這種自我感覺相一致的方法去行動,進而有了更多的奉獻。而答應了“一寸”之後,他會養成對你說是的習慣,對你“一尺”的目標也很難覺察。

當你硬性堅持要某人接受你的意見、觀點時,對方由於種種原因,往往產生抵觸心理,最終全盤否定。而退讓的奧妙,就是在對方提出反對意見時,及時退步,使對方感覺尊重他的意見,虛榮心得到滿足,從而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

以牙還牙,讓對手自食其果

在孔融十歲時,他父親帶他到京師,拜見了河南尹李膺。那天,李府賓客滿堂,盡是當朝達官顯貴、名士賢卿。李膺傳話,如果不是朝廷命官或世交至親。概不接見。孔融當即回話:我先祖孔子與大人先祖老子(李耳)乃是至交。我們不也應是世交嗎。李膺非常高興地把孔融介紹給大家,眾人對孔融年少多智讚不絕口。唯有大夫陳偉不以為然,根本不把這個乳臭未幹的娃娃放在眼裏,輕蔑地說:“小時聰明。長大未必能怎麼樣。”孔融聽到後,很有禮貌地反問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是聰明的啦。”

陳偉本想嘲笑孔融,但沒想到卻打了自己的臉,孔融如此機智的辯才,不能不讓人稱快。

張因和李意見相左,便想在公眾場合故意給李難堪。李在一次發言中,不慎讀錯了一個字,張便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李:“水平太差,那麼簡單的字都不認得,還好意思在眾人麵前說話!”李見張故意尋釁滋事,也就不客氣了,笑著對他說:“這總比你做錯事不認賬還強出一點吧!”李的話實際是事出有因,張在損壞了別人的東西後,非但自己不承認,還欲嫁禍於人,但又被人揭穿。因為這件醜事人人皆知,因而李的話一出口,眾人皆知其意,大家默然相視而笑。張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欲辱人而自取其辱。

李在下不了台的情況下,運用反唇相譏之法,轉移了視線,巧妙地回擊了張的侮辱,也使自己從窘境中擺脫出來。

若是遇到了無賴的人,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激動,要控製情緒。這個時候心境平和對反擊對方有重要作用:一是表現自己的涵養與氣量,以“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氣概在氣勢上鎮住對方。如果一下子就犯顏動怒,變臉作色,這不是勇敢的行為。二是能夠冷靜地考慮對策,隻有平靜情緒,才能從容選出最佳對策,否則就可能做出莽撞之舉。要切記,打擊點要準,一下擊中要害;反擊力要猛,一下子就使對方啞口無言。

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愛故意找碴兒、尋釁滋事,這時我們如果退避三舍,必會遭人恥笑;如果視而不見,也難免有軟弱之嫌。所以以毒攻毒,讓其自取其辱是最好的辦法。

晉朝劉道真讀過書,由於遭受戰禍,流離失所,無以為生,隻好到一條河邊當纖夫。劉道真素來嘴不饒人,喜歡嘲笑別人。一天正在河邊拉纖,看見一個年老的婦人在一隻船上搖櫓,道真嘲笑說:“女子為什麼不在家織布,而跑到河裏劃船。”那老婦反唇相譏道:“大丈夫為什麼不跨馬揮鞭,而跑到河邊替人拉纖。”

又有一天,劉道真正在草屋裏與別人共一隻盤子吃飯,見到一個年長的婦人領著兩個小小孩從草屋前走過,三個人都穿著青衣,就嘲笑她們說:“青羊引雙羔。”那婦人望了他一眼,說:“豬共一槽。”道真無言以對。

齊國的相國晏子,將出使楚國。楚王知道這個消息後,便對他左右的人說:“晏嬰是齊國很善於言辭的人,現在正動身來我國,我想侮辱他,用什麼辦法呢。”左右的人出了個主意。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舉行酒宴來招待他。正當大家酒興正濃的時候,兩個差人捆著一個人,走到楚王的麵前。楚王故意問道:“你們捆綁的這人。是幹什麼。”差人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

楚王笑嘻嘻地望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盜,是嗎。”

晏子站起來離開席位,鄭重其事地回答說:“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桔樹生長在淮河以南,是桔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樹。桔樹和枳樹雖然長得很像,但它們結出的果實味道卻不大相同。桔子甜,枳子酸,為啥呢。由於水土不同啊!如今,在齊國土生土長的人,在齊國時不做賊,一到楚國就又偷又盜,莫不是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慣於做賊嗎。”

楚王聽後苦笑著說:“德才兼備的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現在有些自討沒趣了。”

人們總難免碰到一些無理取鬧的人,為此常常大發一通怒火,大罵一頓無賴,這些方法根本不能起到作用,關鍵是要找到對方的突破口,讓其自取其辱才是關鍵。

扼殺對手希望的萌芽

魏國國君贈送楚王一個美人,楚王很快就迷上了她。

楚王的夫人鄭袖是一個善妒的女人,她看見楚王很喜歡新來的美人,便裝出非常高興的樣子,對這美人愛護照顧得無微不至。從衣物、飾物一直到家具、被褥等心愛之物,都整治一新送給她。在別人看起來,鄭袖簡直比楚王還要喜愛這個美人。

楚王非常滿意鄭袖的作為,說:“女人依仗自己的美色來博取丈夫的歡心,如果因為丈夫喜愛別的女人而心生嫉妒的話,這也是人之常情。現在鄭袖明知我喜愛魏女,因而冷落了她,她不但不妒忌,反而比我更加喜歡她。這就好像孝子侍奉父母、忠臣侍奉君主一般,盡心盡力,毫無怨言,當真難能可貴。”因此對鄭袖大為讚許。

鄭袖等到楚王完全相信她不嫉妒後,就找了個機會向美人說:“國君已經被你迷住了。不過有一點,你的鼻子的形狀還不太合他的意。以後你再見到他時,最好用手遮住點。”

那美女聽後很感激鄭袖。由於鄭袖一直對自己很好,美人也就相信了她的好意。

後來,美人每次見了楚王,都聽從鄭袖的指示,把鼻子捂住。

過了一陣子,楚王覺得奇怪,便問鄭袖說:“為何每次美人見到我都要捂著鼻子呢?”

鄭袖回答說:“臣妾知道,隻不過不敢說……”

楚王見鄭袖一直對美人非常好,一點也不懷疑她會刻意相害,便對她說:“你盡管說好了,就算是壞話也不需隱瞞。”

於是鄭袖說:“她好像很討厭聞到大王身上的臭味。”

楚王聽後勃然大怒,下令削去美人的鼻子,從此不再召見她。

嫉妒使女人瘋狂,有的如呂後等采取的是赤裸裸的、血淋淋的手段;有的如鄭袖等采取的是溫柔關愛的軟刀子,以除去她的情場對手,恢複她在皇宮獨自受寵的地位。這把軟刀子的確用得狠,它能夠置人於死地,而又殺人於無形之中,既不需要花費大量財物,也不需要耗用多大氣力。即使對方想反擊也找不到目標,而且具有驚人的效果。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往往事情的發生,禍福的降臨,都會有預兆的。那些陰謀家總是能夠善於抓住別人的蛛絲馬跡,善於通過表麵上顯露出來的一些不易察覺的現象,看出隱藏的危機,而不讓對方有所察覺,還以表麵溫柔、內心陰險的兩麵派來討好和奉承對方以及對方身邊的人,然後從中下狠手,把潛在對手解決在“搖籃”中。

把握諷刺的度

有一天,蕭伯納收到一位小姑娘寄給他的信,信中寫道:“您是我最佩服的作家,為了表達我對您的敬仰,我打算用您的名字來命名我的小獅子狗。它是我過生日時親戚們送給我的。不知尊意如何。”

蕭伯納在回信中寫道:“親愛的孩子,讀了你的信,頗覺風趣盎然,我讚同你的打算。但是,最主要的一點,你務必和小獅子狗商量一番!”

有些夫妻在爭辯時往往喜歡沒完沒了地反唇相譏。這種做法的結果往往導致互不相讓,不歡而散。請看下麵一對夫妻的爭辯:

妻:我昨天就要你把寫給我媽媽的信寄出,你到了郵局卻把這件事忘記了,你真是什麼事情都記不得。

夫:你有什麼資格說我,我的外衣要洗,跟你說了一個月了,衣服還躺在原地,快長毛了,你的記性難道很好嗎。

妻:你的衣服沒洗,你自己是幹什麼的,難道你沒有手嗎。你沒有眼嗎。我的工作多忙,下班回來就搞家務,一點時間也沒有。

夫:你真很忙嗎。打麻將卻有那麼多閑工夫。

妻:打麻將是我的自由,你想限製嗎。告訴你,你沒有這個權利。

夫:我沒有給你寄信,你又有什麼權利指責呢。告訴你,你也同樣沒有這個權利。

許多時候,有些人聽不得半句“重話”,動不動連珠炮似的反譏,常因此而挑起唇槍舌劍,使良好的關係破裂。一般說來,開玩笑的人若是得到嚴肅的回報、臉上常掛不住。

這對夫妻由於在爭辯中反唇相譏,因此無休無止,永遠也無法爭辯出結果,隻會越扯越遠,惡性循環,最後導致感情的危機,由此看來,夫妻在爭辯中決不可反唇相譏,對於對方提出的問題,應該心平氣和地予以解釋,以求得諒解。

在對付別人的“揭短”時,尤其應該注意的是盡量不認為他人別有用心。如果我們神經過敏,對別人的每一句話都琢磨一番潛台詞、話外音,那就會自尋煩惱。因為在許多場合,對方往往是脫口而出或即興聯想的玩笑話,根本沒想到會傷害你。

傳說漢武帝晚年很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一天,他對大臣說:“相書上說。一個人鼻子下麵‘人中’越長,壽命就越長;‘人中’長一寸,能活一百歲,不知是真是假。”

東方朔聽了這話,知道皇上又在做長生不老之夢了。皇上見東方朔似有譏諷之意,麵有不悅之色,喝道:“你怎麼敢笑話我。”

東方朔脫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我怎麼敢笑話皇上呢,我是在笑彭祖的臉太難看了。”

漢武帝問:“你為什麼笑彭祖呢。”

東方朔說:“據說彭祖活了八百歲,如果真像皇上說的,‘人中’就有八寸長,那麼,他的臉不是有丈把長嗎。”

漢武帝聽了,也哈哈大笑起來。

東方朔以幽默的語言,用笑彭祖的辦法諷刺漢武帝的荒唐。東方朔的批駁機智含蓄、風趣詼諧,令正在發怒的皇帝也不禁要哈哈大笑起來,並且很愉快地認輸。

切記諷刺也要有度,既達到修理對方的目的,也不要言語過激,造成無法修補的結局。

徹底打消對手囂張的氣焰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1946年在美國誕生的,這台重30餘噸、占地170多平方米的龐然大物最早是由埃克特和英奇勒製成的。並於1950年獲得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專利權。

美國有兩家大公司從專利權人那裏買下了生產電子計算機的使用權,電子計算機這個新興產業從此興旺起來,投資生產計算機的企業也在增多,當然,買下專利使用權的兩大公司統治著市場。其中有一家漢尼威公司沒有買計算機的專利使用權,也在生產計算機,這就引起這兩大公司的強烈不滿,並訴諸於法院。

在美國授予專利權采用的是“先發明製”,就是指按誰是最先發明的為準,不看申請時間的先後。因此,隻要漢尼威公司拿出比該專利更早的發明證據就可擊敗對手。

在法庭上,漢尼威公司陳述說,不承認兩大公司是合法的專利權人。因為最早提出電子計算機發明設想的是塔內索。法院審理後判決,英奇勒和埃克特的專利無效,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人是塔內索。因為塔內索早在1937年即開始設計和製造了一台計算機模型,並提出這種機器的工作原理;而英奇勒和埃克特等人那時並沒有發表任何文章,更沒有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