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康熙帝玄燁(3 / 3)

彭鵬,福建莆田人,幼年聰慧,鄉試中舉。三藩之亂起時,他裝瘋不從。平定三藩之後,任三河縣知縣。三河在京東,旗民雜處,號稱難治。有人冒稱自己是給皇帝放鷹的,到縣裏敲詐勒索,作惡多端。彭鵬經過偵訪,查明其真實身份,逮捕並鞭刑嚴懲。有人偷盜,彭鵬聞警,立即佩刀乘馬,急疾追捕。康熙帝巡視京畿,知道彭鵬清廉,在接見他時,賜給他內庫帑(tǎng)金三百,並說:“知道你清正,不接受百姓的錢,這些錢給你養廉!”後調升彭鵬為科道。他受命到陝西、山西、河南了解民情、賑濟災荒。他疏報:涇陽知縣劉桂克扣籽粒,猗氏知縣李澍杖殺災民,磁州知州濫派運費,南陽知縣曖昧分肥等。詔三省巡撫察審,奏報沒有查實。在當時,當事人因受到關係網的保護,要核實一個貪汙案件,是十分困難的。康熙帝又派他做順天府尹,彭鵬疏劾順天鄉試舉人李仙湄的考卷墨跡刪改過多,考官徐倬、彭殿元徇私欺蒙,疏語中說:“臣如妄言,請劈臣頭,半懸國門,半懸順天府學。”九卿等召開會議,認為他語言不敬,應當罷官。康熙帝命考官徐倬、彭殿元退休,而對彭鵬不問。彭鵬為官,拒饋贈,清操守,是康熙朝著名的清官。

張伯行,河南儀封人,進士出身。中進士後,買各地大儒的圖書,口誦手抄,整整7年。他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以學問清醇、誌操潔肅自勵。做官後,家鄉河堤崩潰,自己出錢招募民工運土塞堤。任山東濟寧道,遇上饑荒,從河南家裏運送錢米,並縫製棉衣,給災民充饑禦寒。任江蘇巡撫,發現總督噶禮貪婪。江南鄉試作弊,生員嘩然,抬著財神像到學宮,影響很大。張伯行調查,此案同總督噶禮有關,便上疏朝廷。康熙命尚書張鵬翮等調查,查證作弊之事同噶禮有關,噶禮便彈劾張伯行。康熙命再調查。結果是噶禮被誣告,張伯行應當罷官。康熙命第三次複查,結論同前一樣。康熙說三次查證都是非顛倒,命再議。其實,康熙已經通過密折對噶禮和張伯行都進行了解。康熙知道張伯行是清官,應當加以保全,著免噶禮官,由張伯行任總督。

康熙帝表彰清官,一則是為大小官員樹立榜樣,養成一代清廉的吏風;二則是借清官監督、揭發、打擊貪官;三則是派幾位好官,為百姓做點好事;四則是推行“仁愛”理念,為自己博得仁政的名聲。但是,清官往往為上級所不喜歡,也普遍為同僚所不喜歡。清官必遭貪官的嫉恨,也必遭貪官的報複。前述於成龍、格爾古德、彭鵬、張伯行等無一例外。然而,康熙帝之所以仁明,在於他能明察是非曲直,而不使廉吏灰心,能信任並保全清官,而遏製貪風日長。

在皇朝時代,官吏貪婪是普遍現象。康熙雖然獎勵清官、懲治貪官,但貪官汙吏還是屢屢出現。看來康熙對待吏治,還缺乏係統的製度:嚴格製度,使官吏不能貪汙;嚴厲懲處,使官吏不敢貪汙;嚴定薪俸,使官吏不必貪汙;嚴肅教育,使官吏不想貪汙。

對西學:虛心吸納

自明朝後期始,西方耶穌會士陸續來到中國。他們一麵傳教,一麵傳授西方科學知識。明末南懷仁像的大學士徐光啟等,從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知識,翻譯西方科學著作。在康熙朝有一批外籍教師,如比利時人南懷仁、葡萄牙人徐日升、法國人張誠和白晉等,其中以湯若望和南懷仁最為著名。

湯若望,耶穌會士,德國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來華。這一年恰好發生薩爾滸大戰。他先到澳門,後入廣州,再到北京。崇禎時,創設曆局,修訂曆法,湯若望任事,與中國官員共同編成《崇禎曆書》,設館在今北京宣內南堂地方。清命湯若望掌管欽天監事,參與修正曆法。新曆法稱《時憲曆》,頒行天下。湯若望同順治的關係,在上文已經探討過。順治病危時,議立嗣君。福臨因皇子年齡太小,想立皇弟;皇太後的意思是立皇三子,八歲的玄燁,征詢湯若望的意見。湯若望以玄燁出過天花可終生免疫,支持皇太後的意見。順治就一言而定玄燁繼承皇位。順治死後,湯若望在康熙初年被抓進監獄,原因是受了楊光先的誣告。

楊光先,安徽歙縣人,為人粗暴,好爭鬥。崇禎時來到京師,抬著棺材到闕下,上疏彈劾大學士溫體仁,被稱為奇人。後遭廷杖,謫戍遼西。明亡後,回江南,後又旅居京師。他不懂天文曆法,卻自認為是一位天算學家。順治時上書,指責《時憲曆》封麵不當題“依西洋新法”五個字,攻擊湯若望。當時順治帝對湯若望非常崇信,禮部不予受理。康熙三年(1664年),楊光先再次誣告湯若望,一麵上書朝廷,一麵散發傳單。其中楊光先指責湯若望的《時憲曆》隻編200年,大清皇朝萬萬年,這豈不是讓大清短祚嗎!這是一場保守派對維新派,愚昧文化對科學文化之爭。這時湯若望患病,行動不便,無力爭辯。可憐的湯若望身患重病,昏迷恍惚,戴著9條鎖鏈,躺在小木床上,仍手舉望遠鏡觀測日蝕。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輔政大臣鼇拜等支持楊光先,定湯若望死罪,欽天監五位部門負責官員被處死,廢棄《時憲曆》。孝莊太皇太後認為對湯若望處分過重,經兩次複議,湯若望免死下獄。但也恢複了舊曆法,廢除了《時憲曆》。楊光先則先升為欽天監副,又升為欽天監正。第二年七月,湯若望死於寓所。

康熙親政後,對這樁學術公案采取了謹慎而科學的態度。因楊光先靠政治訐告做了欽天監一把手,但他不能勝任天文數學的研究和實測。後來用比利時人南懷仁治理曆法。南懷仁借地震的機會,奏稱楊光先等在曆法、測驗方麵的錯誤。康熙曾多次召楊光先與南懷仁到宮中當眾測驗,結果每次都證明南懷仁測算正確,而楊光先並不會計算。康熙八年(1669年),16歲的康熙皇帝以“曆法精微,難以遽定”,命大學士圖海等20人會同欽天監官員,赴觀象台共同測驗。屆時,大學士、尚書及其他官員等,聚集一處,當場測驗。結果,南懷仁所測都應驗,楊光先等所言都不應驗。他們做的其他驗證也表明:南懷仁的正確,楊光先的錯誤。最後,議政王等議:推倒楊光先誣告湯若望案,楊光先斬首,為湯若望及同案死者平反。康熙寬弘仁厚,命對楊光先奪其官,免其死,遣回原籍(楊死於返鄉途中)。

康熙不論對傳統文化還是西學,不論對中國人還是對外國傳教士,都沒有偏見。他的這種對待各種文化、不同種族的平等心態,來自於其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

對子孫:督教以嚴

康熙帝的子女,在清帝中算是最多的,共有35子、20女。有學者統計,康熙的皇孫共97人。康熙對子孫的教育特別認真,也特別嚴格。

康熙也像平民百姓一樣,嚴格教子,望子成龍。老百姓的兒子,經過教育,可以成才,但不能成龍;除非造反,奪得天下,自登皇位。“高陽酒徒”漢高祖劉邦和“鳳陽貧僧”明太祖朱元璋等能夠成龍,絕不是父母培養教育出來的。在中國帝製時代,隻有皇帝才可能通過教育使自己的兒子成龍;至於平民百姓,那是萬萬做不到的。康熙皇帝為著大清江山世代永固,社稷綿延億萬斯年,便對諸皇子進行嚴格的教育。

明朝的諸藩王,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清承明製,又有損益。康熙皇帝對皇子的教育,首選為成龍,次之為襄(助)政,又次之為領兵,再次之為務學,複次之為書畫。由是,康熙帝不僅製定嚴格的製度,而且進行嚴格的教育。

康熙對子孫的教育,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包括言傳、身教,讓子孫參加祭祀、打獵、巡幸、出征等,上學是康熙教育子孫的基本方式。

清朝皇子的教育,《養吉齋叢錄》記載:“我朝家法,皇子、皇孫六歲,即就外傅讀書。”學習的時間,“寅刻至書房,先習滿洲、蒙古文畢,然後習漢書。師傅入直,率以卯刻。幼稚課簡,午前即退直。遲退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休假日,“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準散直”。一年之中,休假隻有元旦一天和其前兩個半天。相比之下,今日學生的假日可謂多矣。康熙確定了皇子皇孫的教育製度。

康熙定製,皇子皇孫6歲開始在上書房讀書。康熙親自為皇子們選定師傅,起初有張英、熊賜履、李光地、徐元夢、湯斌等一代名儒。皇子老師中的漢人師傅,主要教授儒家經典;滿人師傅稱諳達——內諳達教授滿文和蒙古文,外諳達教授弓箭騎射技藝。《康熙起居注冊》等書記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日,皇子一天讀書的情狀:

寅時(3~5時),皇子在書房讀書,複習前一天的功課,準備師傅到來上課。

卯時(5~7時),滿文師傅達哈塔、漢文師傅湯斌和少詹事耿介,進入無逸齋,向皇太子恭行臣子禮後,侍立在東側;管記載皇太子言行的起居注官德格勒、彭孫遹侍立在西側。皇太子允礽伏案誦讀《禮記》中的章節,諷詠不停。允礽遵照皇父“書必背足一百二十遍”的規定背足數後,令湯斌靠近案前聽他背書。年近60歲的湯斌跪著捧接皇太子的書。聽完允礽的背誦,一字不錯,就用朱筆點上記號,重畫一段,再讀新書,捧還經書,退回原來的地方站立。皇太子又寫楷字一紙,約數百字。

辰時(7~9時),康熙上完早朝,向太皇太後請安之後,來到皇太子讀書的暢春園無逸齋。皇太子率領諸臣到書房外台階下恭迎。康熙入齋升座,問湯斌曰:“皇太子書背熟否?”湯斌奏道:“很熟。”康熙接過書後,指出一段,皇太子朗朗背誦,一字不錯。康熙又問起居注官:“爾等看皇太子讀書如何?”奏道:“皇太子睿質岐嶷,學問淵通,實在是宗廟萬年無疆之慶!”康熙囑咐他們對皇太子不要過分誇獎,而應嚴加要求。檢查完皇太子的功課,康熙回宮。

巳時(9~11時),時值初伏,日已近中,驕陽似火。皇太子不搖折扇,不解衣冠,凝神端坐,伏案寫字。師傅達哈塔、湯斌和耿介,因為年邁暑熱,晨起過早,佇立時久,體力不支,斜立昏盹,幾乎顛仆。皇太子寫好滿文一章,讓師傅達哈塔傳觀批閱校對。湯斌奏道:“筆筆中鋒,端嚴秀勁,真佳書也!”達哈塔也奏道:“筆法精妙,結構純熟。”皇太子又將《禮記》畫定的篇章讀120遍。

午時(11~13時),侍衛給皇太子等進午膳。皇太子命賜諸師傅也吃飯。諸臣叩頭謝恩後,就座吃飯。膳後,皇太子沒有休息,接著正襟危坐,又讀《禮記》。讀過120遍,再由湯斌等跪著接書,皇太子背誦。

未時(13~15時),侍衛端進點心。皇太子吃完點心後,侍衛在庭院中張侯——安上箭靶。皇太子步出門外,站在階下,運力挽弓,扣弦射箭。這既是一節體育課,又是一節軍事課。是為教育皇子們“崇文宣武”,治理國家。皇太子射完箭,回屋入座,開始疏講。湯斌和耿介跪在書案前麵,先生翻書出題,學生依題疏講。

申時(15~17時),康熙又來到無逸齋。皇長子胤、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皇五子胤祺、(皇六子早殤)皇七子胤、皇八子胤,同來侍讀。康熙說:“朕宮中從無不讀書之子。向來皇子讀書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諸皇子前來講誦。”湯斌按照康熙的旨意,從書案上信手取下經書,隨意翻書命題。諸皇子依次魚貫進前背誦、疏講。皇五子胤祺因學滿文,所以隻寫滿文一篇,圈點準確。康熙親自書寫程頤七言律詩一首,又寫“存誠”兩個大字一幅,給皇子們示範。群臣稱頌說小字“秀麗”、大字“蒼勁”。

酉時(17~19時),侍衛在院中張侯之後,康熙令諸子依次彎射,各皇子成績不等。又命諸位師傅射箭。隨後,康熙親射,連發連中。

天色已暮,諸臣退出。皇太子等在暢春園無逸齋一天的功課完畢。

教育能影響一個人,而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康熙帝的35個兒子中,序齒的有24位,實際上成人(年滿16歲)的,隻有20位。這20個兒子,是由17個妻子生育的。他們性情誌趣各不相同,大體可以分為四類:

政治型。康熙帝培養兒子的主要目標是從皇子中產生一位滿意的接班人,以使大清帝國江山永固、社稷萬年。首先,以儒家經典教育皇子;其次,以“國語騎射”培養皇子;再次,訓練皇子實際能力;複次,傳授治國安邦之道。諸皇子的培養教育,以皇太子為重。早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封年僅1歲的胤礽為皇太子,加以眷寵,施以特教。初始,康熙帝親自教他讀書、寫字。6歲就傅,令大學士張英、李光地做他的老師,又命大學士熊賜履教他性理之書。康熙帝三次親征噶爾丹,命皇太子留京代理政務。康熙帝幾次南巡,也多命皇太子留守京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患病,命皇太子代理政事:“朕因違和,於國家政事,久未辦理,奏章照常送進,令皇太子辦理,付批辦處批發。”康熙帝病愈之後,命皇太子協助處理一般政務和旗務。他對其他皇子,如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等,常委以軍政重任,既對其加強鍛煉,又對其進行考查。

學者型。康熙教皇子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測量學、農學等。先以觀測日食為例。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閏三月初一日,日食。時康熙帝親征噶爾丹在外,皇太子在北京觀測,使用皇父所賜嵌有三層玻璃的小鏡子,裝於自鳴鍾之上,用望日千裏眼觀望。日食似不到十分,日光、房屋、牆壁及人影俱可見,甚屬明耀。觀測奏報自京城發出,送皇父覽閱。康熙帝得到奏報後,朱批曰:“覽爾所奏,果然如此。”後來皇四子胤禛(雍正)回憶道:“昔年遇日食四五分之時,日光照耀,難以仰視。皇考親率朕同諸兄弟在乾清宮,用千裏鏡,四周用夾紙遮蔽日光,然後看出考驗所虧分數。此朕身經實驗者。”又以幾何學為例。法國耶穌會士白晉寫給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說,康熙帝親自給皇三子胤祉講解幾何學,後又讓胤祉等向意大利耶穌會士德理格學習律呂知識,“命臣德理格在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殿下前,每日講究其精微,修造新書”。康熙帝命在暢春園蒙養齋開館,派允祉主持纂修《律曆淵源》,彙律呂、曆法和算法於一書。允祉還為《古今圖書集成》的纂輯做出貢獻,成為康熙朝一位傑出的學者。但他在雍正繼位後,仍未逃過劫難:被奪爵,禁景山永安亭而死。

藝術型。康熙帝對書法下過一番功夫,他同皇子們說:“朕自幼好臨池,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凡古名人之墨跡、石刻,無不細心臨摹,積今三十餘年,實亦性之所好。”他對有的皇子練字,做出具體規定:每一日要寫十幅呈覽。在皇父嚴格要求與督促之下,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皇七子、皇十三子和皇十四子等,都寫得一手好字。皇二十一子胤禧,史載其“詩清秀,尤工畫,遠希董源,近接文徵明”。皇三子胤祉和皇七子胤祐,以其尤長書法而受命書寫康熙帝景陵的《神功聖德碑文》。

生活型。康熙帝的兒子們,有的因其生母卑微,如皇十二子生母萬琉哈氏為定嬪,皇十五子生母王氏為密嬪,皇十七子生母陳氏為勤嬪,還有連嬪的品級也未受封;有的因年齡太小,如康熙帝初廢皇太子後出生的皇子,到他崩駕時皇二十一子和皇二十二子都是11歲,皇二十三子9歲,皇二十四子才6歲,他們沒有資格、沒有能力也沒有條件同兄長們去爭奪皇位。這些皇子能明哲保身,母子平安,安享富貴,就算有大福了。他們不求登大位,但求生活好。所以,把他們歸為生活類。

康熙教育子孫,是他為君之道中的重要內容。清朝的皇帝沒有暴君、沒有昏君也沒有怠君。康熙的繼承者雍正、乾隆都很傑出。康熙的皇子中,沒有不學無術的庸人,也沒有胡作非為的紈絝。他們都有一定素養、一技之長。這些都同康熙、清朝重視皇子皇孫的教育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