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鄭芝龍是一個很開化的人。
這裏的“開化”主要是指他的思想開放。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不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
鄭芝龍,初名一官,字飛黃,1604年出生於福建南安石井一小吏家庭,家中共有兄弟五人。由於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叫“一官”或“鄭一”。
鄭芝龍自幼聰明伶俐,但卻不喜讀書,專好拳腳棍棒。1621年,鄭芝龍的父親去世,十八歲的鄭芝龍帶著弟弟鄭芝虎、鄭芝豹赴廣東香山澳(即今澳門),投奔了舅父黃程。
黃程是個海商,在澳門從事海外貿易,他收留了鄭氏兄弟,讓他們學習經商。
這樣,鄭芝龍就正式走上了商人的道路,從而離中國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道路越來越遠。而這,對於日後的鄭成功和施琅的影響都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為與西方交流,不惜放棄中國傳統文化。
我們這裏的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姓名、語言、信仰等等。
有的朋友會說了,鄭芝龍不會把這些通通都放棄了吧?
在鄭芝龍看來,這有什麼不能放棄的呢?
鄭芝龍來到澳門的時候,澳門已為葡萄牙占領。在葡萄牙占領下的澳門,不少福建人在那裏與葡萄牙人做買賣。
鄭芝龍作為一個商人,他知道如何才能在商業競爭和利益角逐中取得勝利。
鄭芝龍迅速學會了葡萄牙語,還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禮——教名Nicolas,以期盡快融入葡萄牙人的社會。
第三,與異國姑娘結婚。
1623年,鄭芝龍為黃程押送白糖、奇楠、麝香、麂皮到日本平戶(即今長崎)。
鄭芝龍在老家本來已有妻室,到了日本平戶後,人單影隻,他就與一位母親是日本人叫田川氏(中國姓氏為翁氏)的姑娘結了婚。根據日本學者伊能嘉矩的《鄭氏異聞》中記載,田川氏是僑居在日本平戶的中國僑民翁翌皇的養女。次年——也就是1624年,田川氏為鄭芝龍生下了兒子鄭成功。鄭成功的小名“福鬆”。也就是說,其實,鄭成功這個人本來的身份應該是個中日混血兒。
“汪洋大盜”鄭芝龍
前麵我們介紹了鄭芝龍的“開化”,“開化”給鄭芝龍帶來的從容——無論是應對家庭生活,還是應對外界社會。
鄭芝龍剛到平戶的時候,生活十分艱苦。曆史上的平戶是窮鄉僻壤,居民主要靠打魚和劫掠為生。鄭芝龍初來乍到,依靠當地的閩南鄉親,當過裁縫,也賣過鞋子,生活困頓得很。但是,很快時來運轉,他得到了一位貴人的扶持,這位貴人就是中日通商貿易史上的傳奇人物——李旦。
李旦是泉州城區人,他是一個善於經營海外貿易的大海商,擁有大批商船,與日本、印度、英國、荷蘭等國,都有貿易往來,而以同日本的貿易為主。他常住在日本,在平戶、長崎建有房產,是當時旅日華僑的首領。
鄭芝龍有一次幫李旦從澳門帶貨到平戶,因而結識了李旦,後來成了李旦的義子。這使得鄭芝龍的生活和事業都走上了坦途。
1624年初,鄭芝龍被李旦派到澎湖,擔任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翻譯。同年夏秋之交,荷蘭人在明軍的壓力下撤出澎湖,轉移到台灣南部地區。鄭芝龍也在隨後放棄了荷蘭人,率眾往來於台灣與日本之間,再度加入李旦海盜集團。
1625年8月,李旦病死,鄭芝龍遂占有李旦的財產和位置,做了海盜首領,並以“一官”之名不雅,改名芝龍,號稱“飛黃將軍”。
但是,這個時候的日本開始施行鎖國政策,鄭芝龍遂與同黨顏思齊將基地從日本正式遷到台灣笨港(今北港附近),開拓台南以北到嘉義附近沿海一帶地區。這個時候的鄭芝龍,合並了當時台灣其他漢人的武裝力量,又從福建招來了鄭興、鄭明、楊耿、陳暉、鄭彩等部將,結為“十八芝”,並從此改名為“芝龍”,不再稱“一官”。鄭芝龍開始了亦商亦盜的海上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