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開國元勳陳賡也懂得用幽默化解尷尬。他剛入伍的時候是個很幽默的新兵,常常把周圍的新老兵們逗得哈哈大笑。一次在新兵場上,連長領著新兵們操練。連長喊“立正!”新兵們整齊地站在連長對麵。連長繼續下命令:“向右看齊!”新兵們把頭側向了右邊。隻有一個新兵把頭側向了左邊。於是連長又喊了一遍:“向右看齊!”可是那個新兵還是把頭側向了左邊。
連長有點惱火地問那個新兵:“你為什麼總是向左看,難道你不分左右嗎?”
“都向右看,我怕敵人會從左邊上來。”這個新兵膽怯地說。連長和士兵們哈哈大笑,這個機智、幽默的新兵就是少年陳賡。
這種幽默打破了人們的常規心理,陳賡用巧妙的異化方法化解了自己犯錯的尷尬場麵,給大家帶來了歡笑,也使自己免於受罰。把這種方法用在演講時突發的情形中,也能有效地避免不良後果。
不論你是專業的演說家,或隻是偶爾演講,或是從來沒有在大家麵前講過話,都可以努力去創造、發展並運用你的幽默力量。把幽默的力量真實而自然地表現出來,讓它成為你演講的重要部分,即使出現意外,有幽默的力量,沒有什麼是化解不了的。
說再見時必須使聽眾笑
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畫鳳,難在點睛。”演講的結尾,可以說是演講的“收口之作”“點睛之筆”,其重要性與難以把握性不言而喻。
美國著名的演說家喬治·柯赫曾經說過:“當你說再見時,你必須使聽眾微笑。”
沒有人會喜歡虎頭蛇尾的結局,所以一場精彩的演講必定擁有一條精巧的“尾巴”,就好像孔雀的尾巴綻放開屏的美麗一般,讓觀眾覺得美不勝收,回味無窮。
但是“炮製”精巧的結尾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怎樣的結尾才能使人感到如沐春風,仿佛繞梁之餘音,嫋嫋不絕於耳,使聽眾餘興未闌,若有所思呢?
在一次國際性的大學生辯論演講比賽中,有一個辯題是和對方辯友傾談主觀、客觀。就是在這場辯論演講中,譚琦這個名字被千千萬萬個大學生記住了。譚琦是西安交通大學的學生,他在拿到辯題之後,思考片刻,向對方辯友提出建議,希望雙方能夠用具體的客觀實例來辯論。譚琦相當自信地舉著一枝玫瑰花,開始了自己的辯解:請問對方辯友,你們看看,這是不是同一枝花呢,是不是在不同的人看來有著不同的美的感受呢?高興的人會覺得是“花兒在對我笑”,欣喜的人會覺得是“人麵桃花相映紅”,傷心的人會覺得是“感時花濺淚”,憔悴的人會覺得是“人比黃花瘦”,說花是有情的人,肯定喜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說花很無情的人,必定以為“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大家有不同感覺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客觀上是“花自飄零水自流”,但我主觀地認為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譚琦口中那一番優美詩詞的吟誦與手中那朵嬌豔欲滴的玫瑰花相輝映,讓整個演講在這種唯美的場景中完美收尾。一枝玫瑰花的展示,獨具匠心地嵌進精彩的詩詞,融詩意、畫意於一體,給聽眾帶來了美妙的精神享受,自然會受到聽眾的歡迎。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的幽默口才在國際政壇上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結束後的一場晚宴上,王岐山被安排在了晚宴的最後進行演講,考慮到關係兩國利益和中美間的友誼關係,這次演講一定不容有失誤。王岐山鎮定自若的40分鍾即席脫稿演講,征服了當時在場參加晚宴的每一位美國聽眾,他是這樣結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