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身要有所安,就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困苦,耐得住別人的譏語,在自己選擇的正確道路上勇敢前行,那麼我們就有了安身而後動的基礎了。
同時,我們在苦苦尋找自己安身之道時,塑造自己良好的品格,樹立崇高的理想,這些同樣是不可或缺的。找好自己的立足點,由簡趨繁,由易至難,練好自己的基本功,那麼“立德、立功、立言”也就不請自來了。
沒有立腳點,浮沉於世間
南懷瑾認為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要做個什麼樣的人。沒有立腳點的人,浮沉於世間,水高了就浮上來,低了就沉下去。
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周圍也許能看到很多。
比如那些曾經令人憎恨的民族敗類。他們毫無良知與責任,毫無民族氣節與尊嚴。當社會清平之時,隻會隱匿於社會的角落之處,絲毫不敢囂張放肆;一旦時局混亂,他們便蠢蠢欲動,進而興風作浪。這樣的人是為社會所不容的,他們最終會為大多數人所唾棄,被社會前進的滾滾車流碾碎,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反麵教材。
又如那些混跡於社會的投機分子,他們在世間沉浮,沒有是非善惡的觀念,蠅營狗苟,為人做事不擇手段,直到實現自己的罪惡勾當才得以暫時罷手。他們的行為為人所不齒,受人鄙薄,直至如過街老鼠般人人喊打。
而那些立足於自身,立足於現實,立足於正確的思想,立足於正確的價值觀的人,則往往會取得不凡的成就。其事業為世人所推崇,其精神為世人所稱譽。
於是,我們看到了楚漢相爭中,蕭何鎮守關中,安置流民,恢複農業生產,修建宮廷、縣城,頒布法令恢複秩序,安定民心等。這些廣得民心的措施不僅鞏固了劉邦的後方立腳之地,更是保證了其在前線兵員和物資的急切需要,從而為其最終取得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還看到了海爾從曾經虧損上百萬元的小廠,通過立足於產品質量、技術創新、市場策略和產品服務,從而逐漸成長為了全國家電行業的龍頭老大。
當我們把握住自己的立腳點時,我們便能夠有的放矢開展自己的事業,展示優秀的文化,發揚不朽的精神。我們便能夠登高而博見,順風呼而聞者彰;便有假輿馬而致千裏的氣魄,假舟楫者而絕江河的雄心。
當我們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裏,自己的希望在何方之後,我們沿著這條道路前行,便會取得我們引以為傲的成績。
陶行知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少年時期便立誌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麵貌以及廣大中國農民受剝削壓迫的悲慘境遇。此後,他積極推行平民教育,創辦社團,進行民主活動,他為中國人民的教育事業,為整個國家的民族解放和民主運動可謂鞠躬盡瘁、奮鬥終生,稱得上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認為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他的觀點可以說是站在了教育的一個很高的立腳點上,去闡發教書育人的深刻含義。
毛澤東說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說他是“兩千年前的孔仲尼,兩千年後的陶行知”。可見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巨大影響力。因而,可以說陶行知以及他的精神不僅屬於我們這個民族,更屬於全世界。
陶行知說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在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這本是不錯的,我們不僅要有適合自己的立腳點,更要追求立腳點上的平等。這就如同追求平等的受教育權一般,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賽跑,才是我們講求和諧社會的重要指標之一。
沒有立腳點,我們便要在世間浮沉遊蕩,飄忽不定,難以抓住自己想要的事物;有了立腳點,我們便有了根,有了自己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據地”,便能夠前進後退,左右開闔,卻又不失穩重和信心。
這一有一無,幾字之差,但要人真正抓住,卻要費一番心力。“為伊消得人憔悴”,“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都是有可能的,那時就需要我們耐得住這“尋尋覓覓”之中的“冷冷清清”,忍受得住無限愁苦之中的哀傷,保持住命途偃蹇、備受打擊的信心。
在《西遊記》這部典故中,玄奘西天取經路遇的苦難有真的,有假的;有偶遇的,有必經的;有故意的,有無心的。他們經曆了九九八十一難才成正果,可見取得真經的艱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