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找到立腳點,心安方有所立(1)(3 / 3)

我們苦思冥想,投身實踐,去搜尋自己的立足點,想必也得費幾番周折才能夠尋得到。而當我們“度盡劫波”之後,就會發現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而人們在有了立腳點之後,就不會如空中的風箏到處飄浮,不會再像牆頭草一般隨風搖擺,不會像浮萍一樣隨波逐流。

這個立腳點是什麼?它就是人們看待事物的正確方法,判斷事物的正確途徑,體察事物的正確態度。有了這個立腳點,人們就會擁有一種正確的價值觀,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信,獲得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當人們麵對紛繁複雜的社會時,就能夠多一份從容,少一份怯懦;多一份執著,少一份懈怠。有了這個立腳點,人們也就能夠更好地安身立命。

做人就應有自己的風格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與風格,無論你承認與否。做人就應該有自己的風格,這是一種做人的姿態與風度,也是一種修養與智慧。

南懷瑾認為任何人都有個標準,如果沒有一個風範、沒有風格,這個人就完啦。

那麼怎麼才能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呢?

首先要有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要樂觀、開朗、自信,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積極向上的力量。人們有了這種精神狀態,工作、學習以及生活都會得心應手,還能夠感染別人,給人帶來快樂,播撒無窮的力量。玫瑰贈人,手有餘香。人們把微笑、關愛、敬意送給別人,不僅讓別人感到一絲快慰,留給自己的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古人榮啟期說過:“值得我快樂的事情太多了。天地生有萬物,唯有人最為高貴,而我得以為人,這是一樂也;人有男女之別,我得以為男人,這是二樂也;人生有不得見日月,未離繈褓便夭折者,而我年已九十,身體還很強健,這是三樂也;至於貧窮,乃是人之常情;死亡,乃是人生終結。處常而待終,有何不樂呢?”

由此可見,每日每時抱著一種樂觀向上的心理,煩惱憂愁就會離你遠去。把心放寬,不患得患失,那些繁瑣的小事也就沒有什麼可在意的了。兒童因為天真而充滿快樂,不會有成年人的眾多憂愁。

因此,人們隻要少一些計較得失,不過多地看重功名利祿,就會擁有一個好的精神狀態,就會天天與愉悅握手,也會帶給別人美好的氛圍。

其次,人的談吐要詼諧有趣。有的人說話過於呆板,有的人則過於直接,因而說話顯得枯燥無味。

林語堂先生就是一位幽默大師。曾經有一次,林語堂先生參加一個學校的畢業典禮。但是有許多人的演講時間太長了,因此直到11點多才輪到林語堂發表演講,當林語堂先生演講時,他說:“紳士的講演,應當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大家乍聽懵然不懂,隨後仔細品味就都大笑了起來。還有一次,林語堂在外國的一個集會上說:“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屋子裏安裝有美國的水電煤氣等管子,有個中國廚子,有個日本太太,再有個法國情婦。”

林語堂認為幽默“是一種人生觀的觀點,一種應付人生的方法”。諧而不謔的說話、動作均可以讓別人深受感染,讓別人高興,讓別人在快樂之餘感受到你的無限魅力,感受到你別具一格的做人風格。

再次,人們多在學問上下功夫,讓自己的學問見識變得豐富。當你在與別人交談的時候,引經據典,口若懸河,所說的話具有十分深刻的含意,能令人品評回味,就會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

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做學問做得紮實,有深度也有廣度,自然就博學多才。與人交往,為人處世自然也就有著不一樣的風度,有著不落俗套的風格。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秦秦宓難張溫一節中,秦秦宓的博文巧達就顯示出了其獨特的人格魅力。

這段說的是劉備死後,諸葛亮繼續推行聯吳抗魏的政策。孔明派人出使東吳,意欲與孫權重修盟好。孫權也答應了,於是就派張溫進行了回訪。

張溫到了蜀國之後,很傲慢,一日在宴席上看見一人不請自到,感到很奇怪。於是,他就問孔明:“此何人也?”

孔明回答說:“姓秦,名秦宓,字子敕,現為益州學士。”

張溫笑著問:“名稱學士,未知胸中曾學事否?”秦宓嚴肅地說:“蜀中三尺小童,尚皆就學,何況於我?”

張溫進一步問:“且說公何所學?”秦宓回答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古今興廢,聖賢經傳,無所不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