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戒驕戒躁,夾著尾巴做人
“夾著尾巴做人”,似乎有些世故圓滑。但處世過於矯情做作,過於自傲,肯定難以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幫助。所以,還是將尾巴夾起來好。
時下流行的語言是“包裝”,就是把自我宣傳好,把自我缺點掩飾起來,把自我優點放大。在一個流於社交應酬,盛行宣傳、廣告、包裝的商品時代,“笨人”無疑是可笑的。但實際上,人際關係最根本在真、在誠,無論交際的技巧如何老練,若無誠善之心,過於工於心計,則其處世不會久長,交友不會長久。
宋儒呂本中在《童蒙訓》中說:“每事無不端正,則心自正焉。”有了誠心方能辦誠事。交友、處世首先不是一個技巧問題,而是一個誠心問題。所以他認為“凡人為事,順是由衷方可,若矯飾為之,恐不免有變時。任誠而已,雖時有失,亦不複藏使人不知,便改之而已。”這就是說待人處事千萬不要虛情假意,矯揉造作,言不由衷,口是心非。
為人處事首先要學“笨”些,而不是學“精”,就是說多保持一些誠實的東西,少來些虛假的東西,按此法其必有大成就。若順應商業化社會那種隻重交際技巧、矯揉造作的路子發展,不會有大作為,充其量隻能當個公共關係部的主任。
人生處世要放長遠眼光,大智若愚,這一道理是古代賢者們努力所做的。曾國藩給其弟的信就說明了這一點:
弟來信自認為屬於忠厚老實一類人,我也相信自己是老實人。但隻因為世事滄桑看得多了,飽經世故,有時也多少用一點機巧詐變,使自己變壞了。實際上因這些機巧詐變之術總不如人家得心應手,徒然讓人笑話。使人懷恨,有什麼好處呢?這幾天靜思猛省,不如一心向平實處努力,讓自己忠厚老實的本質還我以真實的一麵,回複我的本性。賢弟此刻在外,也要盡早恢複忠厚老實的本性,千萬不要走入機巧詐變那條路,那會越走越卑下。即使別人以巧詐待我,我仍舊以淳樸厚實待他,以真誠耿直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見也會消解。如一味勾心鬥角,互不相讓,那麼,冤冤相報就不會有終止的時候了。
曾國藩是最反對人傲氣的,他的家書中,指出傲氣是人生一大禍害,切要根除,他說:古來談到因惡德壞事的大致有兩條:一是恃才傲物,二是多言。
在另一封信中他又講到這個問題,告誡其弟一定要戒牢騷。信中大意說:
在幾個弟弟中,溫弟天資本是最好的,隻是牢騷太多,性情太懶。以前在京城就不愛讀書,又不愛作文,當時我就很擔心這一點。最近聽說回家以後,還是像過去那樣牢騷滿腹,有時幾個月不提筆作文。我們家如果沒有人一個一個相繼做出大的成就,其他幾個弟弟還可以不過分追究責任,溫弟就實在是自暴自棄,不應把責任完全推托給命運。我曾見過我的朋友中那些愛發牢騷的人,以後一定有很多的挫折……這是因為無故而埋怨上天,上天就不會給他好運;無故而埋怨別人,別人也決不會心服。因果報應的道理,自然隨之應驗。溫弟現在的處境,是讀書人中最順暢的境地,卻動不動就牢騷滿腹,怨天尤人,一百個不如願,實在叫我不可理解。以後一定要努力戒除這個毛病……隻要遇到想發牢騷的時候,就反躬自問:“我是不是真有什麼毛病以致心中這樣不平靜?”狠心自我反省,決心戒除不足。心平氣和謙虛恭謹,不隻是可以早得功名,而且始終保持這種平和的心境,還可以消災減病。
盛氣淩人也罷,牢騷太盛也罷,都是自傲的一種表現。自傲是人生一大誤區。做人自謙,從個人來說這是最老實的態度。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個人無論如何神通也不過宇宙間一顆塵埃而已。更何況山外青山、樓外樓。水平高的人多的是,隻是你未看見而已。從外人來說,自謙也是最實際的。夾著尾巴做人不是虛偽而是誠心。朱熹在給其長子的家信中說:“凡事謙恭,不得盛氣淩人,自取恥辱。”這就是說自謙招福,自傲招害。《三國演義》中的馬謖,紙上演兵,盛氣淩人,結果兵敗人亡。所以《顏氏家訓》中說“滿招損,謙受益”,真是為人之真知灼見。
所以,為人處世,尾巴不要翹得老高老高,而是應永遠放下來,夾起來。這樣做似乎弱些,似乎軟些,一時還會讓小人得誌,其實笑到最後的一定是你。真正聰明的人處世的高明之處正在於著眼於大處,著眼於長遠。
7.切忌傲慢,要以謙遜為貴
傲慢是驕傲與怠慢兩種情緒的結合體。傲是目中無人的盲目行為,慢是不自量力的狂妄表現。
傲慢是粗俗。它嘩眾取寵、盛氣淩人,往往擺出“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俗態。
傲慢是無知。它庸俗淺薄、狹隘偏見,表現出夜郎自大的心態,是虛榮和一知半解結合的怪物。
中國的傳統文化素來鄙視傲慢,崇尚平等待人。一般來說,知識越多、學問越廣的人就會越謙虛;文化越低、氣量越小的人就會越傲慢。
被奉為千古宗師的孔子說過這樣的話: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師。謙遜的態度會使人感到親切,傲慢的架子會使人感到難堪。
相傳南宋時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極,凡人不理。一次他提出要與大詩人楊萬裏會一會。楊萬裏謙和地表示歡迎,並提出希望帶一點江西的名產——配鹽幽菽。名士見到楊萬裏後開口就說:請先生原諒,我讀書人實在不知配鹽幽菽是什麼鄉間之物,無法帶來。楊萬裏則不慌不忙地從書架上拿下一本《韻略》,翻開當中一頁遞給名士,隻見書上寫著“豉,配鹽幽菽也”。
原來楊萬裏讓他帶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時名士麵紅耳赤,方恨自己讀書太少,後悔自己為人不該傲慢。
要做到不傲慢,需要注意做到如下兩點:一是認識自己;二是平等待人。防止傲慢首先要認識自己。一個人要正確認識自己是很不容易的。傲慢的人要麼自以為有知識而清高,要麼自以為有本事而自大,要麼自以為有錢財而不可一世,要麼自以為有權勢而壓人。殊不知,山外有山,樓外有樓。人貴有自知之明。古今中外成大事業者,都是虛懷若穀、好學不倦、從不傲慢的人。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其晚年的文學造詣可以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他從不恃才傲世,仍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壞了身體,勸他說:“何必這樣自討苦吃?又不是小學生,難道還怕先生生氣嗎?”歐陽修回答說:“不是怕先生生氣,而是怕後生笑話!”虛心自知,才是醫治傲慢的一劑良方。
與人交往一定要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待人不僅是文明禮貌的行為,也是人品修養的天平。平等待人是針對傲慢無理而言的。它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不管彼此之間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有多大的差別,都要一視同仁。待人要切忌“勢利眼”。古人說“不諂上而慢下,不厭故而敬新”,就是告訴我們待人時不應用卑賤的態度去巴結逢迎有權勢、錢財的人,而怠慢經濟條件較差、社會地位不高的人。人本無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作為人的一種意識和心理,深深地附著在人的身上,並時時加以維護。人格的基本要求是不受歧視,不被侮辱,即要求平等。
如果你不願遭到別人的反感、疏遠,那你就切勿傲慢。如果人人都注意加強品德修養,人人都謹防傲慢,那將會使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使我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