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之後,就要主動出擊了,此時,成功的關鍵在於找準話題。倘若你不想東談一點兒西談一點兒,而想抓住一個主題把它談得詳盡些,那麼,你就以一個話題為中心展開。這種談話,能把話題分解出許多細節,而每個細節都可以用來發展、豐富你們的談話內容。
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精神追求、生活愛好等,都或多或少地在他的表情、服飾、談吐、舉止等方麵有所表現。隻要你善於觀察,就會發現你們的共同點。一個退伍軍人與一陌生人同乘一輛車,位置正好在駕駛員後麵。汽車上路後不久就拋錨了,駕駛員車上車下忙了一通還沒有修好。這位陌生人建議駕駛員把油路再查一遍,駕駛員將信將疑地去查了一遍果然找到了故障。
這位退伍軍人感到他的這個絕活可能是從部隊學來的,便試探地問道:“你在部隊待過吧?”
“嗯,待了六七年。”
“噢,算來咱倆還應算是戰友呢。你當兵時部隊在哪裏……”
於是這一對陌生人就談了起來,據說後來他們還成了朋友。而這就是在觀察對方以後,發現都當過兵這個共同點的。
當然,通過察言觀色發現的東西,還要同自己的情趣愛好相結合,自己對此也感興趣,才有可能打破沉寂的氣氛。否則,即使發現了共同點,也還是無話可講,或講一兩句就“卡殼”。
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兩個素昧平生的人隻有在感覺比較投緣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溝通,而所謂投緣,經常是由於兩人之間有一些共同之處。因此,我們可以抓住和陌生人的相似點,表達自己對於巧合的喜悅,給對方造成“誌趣相投”的印象,鼓勵其衝破互不相識的隔膜,樂意與自己談話。
4.說場麵話要避免冷場
不善言談在交際場中很容易陷入尷尬的局麵。要想成為社交高手,首先必須掌握善於沒話找話說的訣竅。沒話找話的關鍵是要善於找話題,或者根據某事引出話題。因為話題是初步交談的載體,是深入細談的基礎,是縱情暢談的開端。沒有話題,談話是很難順利進行下去的。好話題的標準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談;大家感興趣,愛談;有展開探討的餘地,好談。
那麼,怎麼才能找到話題呢?
(1)眾人都關心的話題
麵對所求的對象,要選擇人家關心的事件為話題,讓話題直奔他的興奮中心。這類話題是他想談、愛談、又能談的,自然就說個不停了。
(2)借用新聞或身邊的材料
巧妙地借用彼時、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為題,借此引發交談。有人善於借助對方的姓名、籍貫、年齡、服飾、居室等,即興引出話題,常常會收到很好的效果。這種方法的優點是靈活自然,就地取材,其關鍵是要思維敏捷,能做由此及彼的聯想。
(3)提問的方式
向河中投塊石子,探明水的深淺再前進,就能有把握地過河;與陌生人交談,先提一些“投石”式的問題,在有了初步了解後再有目的地交談,便能揮灑自如。如“老兄在哪兒發財?”等等。
(4)找到共同愛好
問明對方的興趣,循趣發問,能順利地進入話題。如對方喜愛足球,便可以此為話題,談最近的精彩賽事、某球星在場上的表現以及中國隊與外國隊的差距等,這都可以作為話題而引發對方的談興。引發話題,類似“抽線頭”“插路標”,重點在引,目的在導出對方的話茬兒。
(5)搭上關係,由淺入深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隻有誌同道合,才能談得攏。要想跟陌生人“一見如故”,就要在“故”字上做文章,變“生”為“故”。下麵是變“生”為“故”的幾個技巧:
①適時切入。看準情勢,不放過應當說話的機會,適時插入交談,適時地“自我表現”,讓對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談是雙方的,隻了解對方,不讓對方了解自己,同樣難以深談。陌生人如能從你“切入”式的談話中獲取教益,雙方會更親近。適時切入,能把你的知識主動有效地展示給對方,實際上符合“互補”原則,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礎。
②借用媒介。尋找自己與對方之間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語言,縮短雙方距離。如見一位陌生人手裏拿著一件東西,可問:“這是什麼……看來你在這方麵一定是個行家。正巧我有個問題想向你請教。”對別人的一切顯出濃厚興趣,通過媒介物表露自我,交談也會順利進行。
③留有餘地。留些空缺讓對方接口,使對方感到雙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談是和諧的,進而縮短距離。因此,和對方交談,千萬不要把話講完,把自己的觀點講死,而應虛懷若穀,互相探討。
5.掌握好說場麵話的時機
有位陳小姐找到了一份在咖啡館做服務生的工作,沒想到第一天上班就被解雇了。原因是她不小心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那天,陳小姐剛一上班,店裏就進來三位客人,她隨即拿著酒水單讓這三位客人點餐,第一位客人點的是冰紅茶,第二位客人點的是冰咖啡,第三位客人點的也是冰咖啡,但是,他特別強調要用幹淨一點的杯子。
很快,陳小姐將三位客人的飲料用盤子端了出來,一邊朝他們坐著的方向走,一邊大聲向三位客人問:“你們誰點的冰咖啡是要用幹淨一點的杯子……”
就因為這句話,老板毫不客氣地炒了她的魷魚,因為這樣說話會被客人誤解,認為有的杯子是不幹淨的,這簡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孔子在《論語·季氏》裏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不見顏色而言謂之瞽。”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該說話的時候說了,叫做急躁;應該說話的時候卻不說,叫做隱瞞。不看對方的臉色變化,貿然信口開河,叫做閉著眼睛瞎說。
這三種毛病都是沒有把握說話的時機,沒有注意說話的策略和技巧。因為說話是雙方的交流,不是一個人的單方麵行為,它要受到諸如說話對象、時間、周邊環境等因素限製,所以說話要把握時機。如果該說的時候不說,時境轉瞬即逝,便失去了成功的機會。同樣地,如不顧說話對象的心態,不注意周邊的環境氣氛,不到說話的時機卻急於搶著說,很可能引起對方的誤解,甚至反感。如果信口開河,亂說一通,後果就更加嚴重了。
戰國時,楚王的寵臣安陵君能說善道,很受楚王器重。但他並不是遇事張口就說,而是很講究說話的時機。他有一位朋友名叫江乙,對他說:“您沒有一寸土地,又沒有至親骨肉,然而身居高位,享受優厚的俸祿,國人見了您,無不整衣跪拜,無不接受您的號令,為您效勞,這是為什麼呢?”
安陵君說:“這是大王太抬舉我了。不然哪能這樣!”
江乙便不無憂慮地指出:“用錢財相交的人,錢財一旦用盡,交情也就斷了;靠美色相交的人,色衰則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臥席磨破,就遭遺棄;得寵的臣子不等車子坐壞,就被驅逐。如今您掌握楚國大權,卻沒有辦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著急,覺得您的處境太危險了。”
安陵君一聽,恍然大悟,畢恭畢敬地拜問江乙:“既然這樣,請先生指點迷津。”江乙說:“希望您一定要找個機會對大王說:‘願隨大王一起死,以身為大王殉葬。’如果您這樣說了,必能長久地保住權位。”
安陵君說:“謹依先生之言。”
但是,過了很長時間,安陵君依然沒有對楚王提起這話。江乙又去見安陵君,說:“我對您說的那些話,您為何至今不對楚王說?既然您不用我的計謀,我就再不管了。”
安陵君急忙回答:“我怎敢忘了先生的教誨,隻是一時還沒有合適的機會。”又過一段時間,機會終於來了。此時楚王到雲夢澤打獵,一箭射死了一頭狂怒奔來的野牛。百官和護衛歡聲雷動,齊聲稱讚。楚王也高興得仰天大笑,說:“痛快啊!今天的遊獵,寡人何等快活!待寡人萬歲千秋之後,你們誰能和我共享今天的快樂呢?”
此時,安陵君抓住機會,淚流滿麵地走上前來,說:“臣進宮就與大王同共一席,出宮與大王同乘一車,如果大王萬歲千秋之後,我願隨大王奔赴黃泉,變做蘆草為大王阻擋螻蟻,那便是臣最大的榮幸。”楚王聞言,大受感動,隨即正式設壇封他為安陵君,對他更加寵信了。
這件事說明,把握說話時機非常重要,這個過程需要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積極準備,等待條件成熟,但絕不是坐視不動。安陵君的過人之處,便在於他有充分的耐心,等待楚王歡欣而又傷感的那個時刻。此時,動情表白,感人肺腑,愉悅君心,終於受封,保住了長久的榮華富貴。
因此,說話之前要仔細思考,什麼時候應該說哪句話,什麼時候絕對不能說哪句話。會說話的人與人交談時就像烹飪高手做菜一樣,是非常講究火候的。隻要恰到好處,一句話是完全可以頂一萬句的。
6.場麵話也需慎說
說話最忌諱的就是不加思考,脫口而出。
幾位年輕的領導幹部去慰問一位退休老工人,見麵以後問道:“您老身子真夠硬朗,今年高壽?”
老工人回答說:“79啦。”
“人生七十古來稀,廠裏數您最長壽了吧?”
“哪裏,某某活到了84呢!”“那您老也稱得上長壽將軍啊。”
“不過,某某去年歸天了。”
“那這回可輪到您了。”
談興正濃的老工人聽到這句話,臉色陡變。毛病就出在那句“這回可輪到您了”。前麵老人剛說完“歸天”的事,他們卻接下去說“輪到您”,這無疑會讓老人產生誤會。如果這幾位年輕幹部能控製好前後話語,把話說成“這回長壽冠軍可輪到您了”,也就不會出現不快了。
講究說話的藝術對於迅速有效地傳遞信息,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如果隻貪圖一時痛快而無所顧忌地說了不該說的話,則隻會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亂開玩笑也會惹麻煩。開玩笑本來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最常見的一種取樂方式,可以活躍氣氛,調節情緒,創造一種和諧、輕鬆的氛圍,使你的語言更具魅力。但是,開玩笑必須把握分寸,如果笑料過於庸俗,或開過了頭,傷害了人家的自尊和感情,則適得其反。有位鋼琴家在某地一家歌舞劇院演奏貝多芬的名曲時,因天氣寒冷,進場的聽眾不多,劇場內有一半的座位空著,一些來聽鋼琴演奏的人左顧右盼,心裏似乎很不安。這有點出乎鋼琴家的意料。為了改變尷尬的局麵,這位鋼琴家開了一個十分幽默的玩笑,他說:“朋友們,我發現一個奇怪的事情,這個城市裏的人都很有錢,因為我看到你們每個人都買了兩三個座位的票。”聽眾一聽,頓時開心地大笑起來。
由於這位鋼琴家的一個玩笑,人們立即活躍起來,使尷尬的局麵在哄堂大笑中頓時化解。接著,大家便聚精會神地聽他演奏了。
但是,如果開玩笑不掌握分寸,則會造成嚴重後果。有一次,美國前總統裏根到國會參加一個會議。開會前,為了試一試麥克風是否已接通,便信口開了一個玩笑,他說:“先生們請注意,五分鍾後,我將對蘇聯進行轟炸。”全場立刻嘩然。後來,蘇聯針對此事提出了強烈抗議,搞得裏根很狼狽。由此可見,玩笑過度,將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當然,以上的例子隻是有些人難堪罷了,有的時候一句不應該的玩笑話能引出大麻煩。一次美國一家廣播電台對外廣播說外星人正在襲擊地球,所有聽到廣播的人紛紛出城避難,造成了極大的恐慌。一句玩笑加上現代化的傳播手段,不僅造成了財產損失,而且可能導致人身傷亡。
7.恰到好處地說場麵話
會說話的人都會傾聽。學會傾聽,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還可以更好地注意到他人的言談神色,判斷出他人的心理活動,說話的時候就可以有的放矢。漢高祖劉邦成帝的第五年,消滅了項羽,平定了天下,應該論功行賞。在這個時候群臣彼此爭功,吵了一年都無法確定。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是群臣心中不服,議論紛紛。在封賞勉強確定之後,對席位的高低先後又起了爭議,大家都說:“平陽侯曹參受傷七十餘處,而且攻城略地,功勞最大,應當排在第一。”劉邦因為在封賞的時候已經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許多給蕭何,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但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經揣摩出劉邦的意圖,就挺身上前說道:“群臣的決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攻城略地的功勞,但這隻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常常丟掉部隊四處逃跑。而蕭何卻源源不斷地從關中派兵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了好幾年,軍中缺糧,都靠蕭何轉運糧食補給關中,糧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逃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接濟皇上,這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為什麼你們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其次。”劉邦聽了,當然說:“好。”於是下令蕭何排在第一,可以帶劍入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劉邦寵幸蕭何,所以安排入朝的席位上,劉邦雖然表麵上不再堅持蕭何應排在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於是順水推舟,專揀好聽的話講,劉邦自然高興。鄂君也因此多了一些封地,被改封為“安平侯”。對他人的意思細心傾聽之後,再投其所好有所作為。這是一種說話的策略,在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不妨運用一下這種策略,以屈求伸。這與兩麵三刀是不同的,兩麵三刀是小人的卑劣行徑,而投其所好是智者的智慧。再者,兩麵三刀是陰險詭秘,為人所不齒,而投其所好是為了保全自己而采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