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社會動亂國力羸弱,元中後期倭寇禍患開其端(1 / 3)

中國沿海的倭寇為患始於何時?晚清傑出的外交家、政治家、著名學者黃遵憲認為在元朝成宗時期(1295-1307)已經有海寇出現於中國、日本的沿海,他在他所撰寫的那部“梁啟超讀之,欣懌詠歎”,被稱為“晚清中國人所撰寫的關於日本曆史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日本國誌》卷五中說:“(日本)後三條帝乾元元年(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命大宰府築石砦於博多海濱,造兵船,以嚴海防。……然於時禁不通商,海船往來,皆奸利小民。元亦懸禁,久之,遂流為海寇。”師從國學大師顧頡剛和錢穆,被顧頡剛譽為“一代才女”的我國著名曆史學家陳懋恒,在《明代倭寇考略》中說:“倭寇者,日本之海盜,……自元初日本北條氏執政時代迄明中葉豐臣氏當國時代,寇掠三百餘年。”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史學權威學者範文瀾先生同陳懋恒的觀點一致(見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上,第二編,第七章,第六節倭寇)。這三位著名曆史學家中,陳懋恒、範文瀾認為倭患起自元初,黃遵憲認為倭患起自元中(元朝建於1271年,亡於1368年,元成宗時期1295-1307年為元朝中期開始階段),雖時間上稍有出入,但三人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都認為中國沿海的倭寇為患最初始於元代。

一、元代中後期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劫掠

目前,從《元史》中所查考到的最早的關於倭寇犯華的記載是在元成宗大德年間。《元史》卷21,成宗本紀4大德八年(1304年)記載:“夏四月丙戌,置千戶所,戍定海,以防歲至倭船。”這一記載清楚地表明,在元成宗大德年間當時浙江舟山定海已“歲至倭船”,每年都有倭寇駕船前來侵擾劫掠。正因為如此,所以元朝廷要在浙江舟山定海“置千戶所”,派駐軍隊“戍定海”,以防衛抵禦每年前來侵擾劫掠的倭寇。而根據《舟山誌》、《四明叢書》等舟山地方史誌的記載,元代時,確實時有倭寇駕船至舟山群島來侵擾,大肆擄掠劫殺,舟山人民深受禍害,舟山的地方官員和駐軍奮起與倭寇展開了堅決的鬥爭。據舟山嵊泗縣政協文史資料第14輯《嵊泗列島海洋文化係列專輯》記載,在元仁宗延祐至元泰定帝年間(1314-1328年)舟山曾出了一個最早在嵊泗海域追剿入侵倭寇,救回被倭寇所擄掠的嵊泗漁民及其子女和船舶財物的抗倭官員烏哲勒圖?都爾伯特氏。

烏哲勒圖?都爾伯特氏,世居燕山(今河北省東部),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欽受符命,授德遠大將軍鄞縣(今寧波市)翼上萬戶府達嚕噶齋(即稱為達魯花赤、監臨官、總轄官的官職名稱)。在烏哲勒圖赴鄞縣上任之前,倭寇侵犯浙東沿海,由於擔防禦之職責的官員抗禦無度,倭寇肆意橫行,猖狂肆虐,“焚屋廬,剽玉帛”,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民眾深受災難。烏哲勒圖到任後,對倭患在“嚴師控製”,實行“鎮遏”的同時,恩威並用,致使“貿易持平”,物價低廉,倭人也不得不“倪首誓服,恭效貢輸之禮”。

然而倭寇為“寇”之本性是不會改變的。就在烏哲勒圖積極部署鎮遏倭寇之際,40餘個倭寇“擐甲操兵”,在月黑風高之夜乘潮入港劫掠,遭到阻擊抵禦後又竄至時屬昌國縣北界蓬萊鄉(即今舟山市岱山縣)的北界村燒殺劫掠。這個“北界村”即為今之嵊泗縣境,時至今日,嵊泗縣人口不足8萬,島地不過80餘平方公裏,而在近700年前小小的一個北界村,當時竟然有14艘過往商貨之船被倭寇擄掠,130戶人家的財物被劫,並且子女和能駕馭船舶的島民被綁架劫持。在大肆擄掠後,倭寇立即駕船奔竄逃往海上。

烏哲勒圖?都爾伯特氏憂民之所憂,解民之所危,在得和有關倭寇劫掠北界村的奏報後,他立即親駕水師巨舟追擊倭船,對倭寇進行了嚴厲斥責,警告教訓倭寇的首領說:“襄不軌,在律無赦。聖王仁慈,不思殄殲。汝敢怙終,複肆蠆毒汝。丞用吾命,幸寬貸之。稍予遲違則汝無遺類矣。”在烏哲勒圖?都爾伯特氏親率元朝大軍圍剿的強大威懾下,聽到如不立即交回所擄掠的民眾和財物,自己將“無遺類矣”被徹底消滅的嚴厲警告後,40餘個猖狂一時的倭寇“皆股栗戰恐”,不敢再負隅頑抗,紛紛表示“願盡還所掠以贖罪”,於是,交回了被劫掠的北界村百姓及船舶財物。烏哲勒圖?都爾伯特氏於是將被擄掠的百姓全部接了回來,並且“給衣食,使之保聚”。獲救的百姓“皆兩手環公拜且泣曰:‘吾父母也。’”據記載,這是發生在北界村即今嵊泗縣境內第一起倭寇入境劫掠和官軍第一次救護百姓生命財產並獲成功之例。烏哲勒圖?都爾伯特氏因功於元泰定帝泰定三年(1326年)加封定遠侯。烏哲勒圖逝世後,民感其恩,昌國州知州徐敬至元二年(1336年)十月到任後,率民立祠,在北界即今嵊泗列島上建烏哲勒圖公祠,並將其功德鐫刻於石碑上,以誌永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