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種下什麼,收獲的就是什麼。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種個性;播種一種個性,你會收到一種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這是天經地義,不可改變的規律。
我不願別人加到我身上的事,我也不加到別人的身上。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孔子的弟子子貢說他能做到,孔子卻說:“非爾所及也。”子貢在孔門弟子中是一個全才,他比孔子小31歲,出身於商賈之家,後在魯國季孫氏手下做了不小的官,據說孔子晚年生活得以維持,子貢出了不少的力。孔子死後,子弟們多是服喪三年,即待師如父,內心服孝三年,子貢卻在孔子的墓旁搭了一個茅棚,親自在那裏守孝三年。在風水先生中還傳說,孔子的墓地原先選在葬少白皋帝的地方,但子貢看了後認為那隻是一個帝王的風水,孔子是千古聖人,那處風水不行,然後才選了曲阜孔子墳墓所在的那塊風水聖地。孔子不稱許子貢,可見推己及人之難。
有時,我們發現,那些經曆過貧賤、困難、挫折、痛苦的人,因為自己對這些東西有體會,所以為別人著想還容易一點。而一帆風順、條件優越、有名望有地位、才高力大的人,辦起事業碰釘子時少,走起路來抬轎子的多,自己達到目的很容易,為別人著想就不那麼容易了。甚至,隻要有一點點權力的人,在運用這點權力時,為別人著想都不太容易做到。機關坐辦公室的人,想不到前來辦事的人的困難;超市站櫃台的人,不願體會購物者的心情;醫院做醫生的,不善體貼病人……當然,相反的情況也有,不過前者更普遍些罷了。
有人說,推己及人,“它也是一切道德,特別是公共道德的基礎。如果人們心中都隻有自己,完全不顧他人,那也就不會有公共道德”。的確,現在社會上許多不良現象,可以說都與缺乏恕人的思想有關。這一點也是任何民族、任何社會、任何時代所普遍適用的,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應該普遍遵行的基本的公共生活準則。
有一個企業討論什麼是“文明”的標準,他們的回答是,時時想到他人就是文明。這個回答通俗而又生動地反映了文明的本質。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有了社會生活,就需要有一定的規範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也要求人們自覺遵守這些規範,使自己的行為有利於而不是妨礙社會生活的發展。換句話說,就是要求人們時時想到他人、想到社會,這也就是文明的要求。恕人的思想,正是反映了文明的這個最基本的精神。
社會生活愈發展,人與人的關係愈密切,對文明的要求也就愈高;就愈要求人們自覺地把自己放到社會中,想到自己言行的社會影響,想到社會和他人。在現代世界已經愈來愈成為地球村的趨勢下,人們的一舉一動都與社會、與他人有著密切的聯係。從這一點上看,隨著社會的發展,培養好的人緣也就有了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做人做事智慧箴言:
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推己及人,和中國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