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次聽說父親的故事,朱其瓊的心中都會生出感動,冥冥中覺得自己的心靈與父親貼得很近很近。
公元1934年陰曆五月初二,朱其瓊出生了——他的父親、樊城康生德百貨商店的管事朱書甫滿懷歡欣,終於盼來了繼承香火的兒子。
這天,陽光分外燦爛。萬春旅館後麵用高牆隔開的院子裏,滿樹的石榴花紅得似火。一群一群蜜蜂接踵而來,嗡嗡地在花叢中忙碌。朱書甫望著門外自言自語道:“今天的蜜蜂特別多呢!”正說話間,一隻蜜蜂越過他的頭頂,徑直朝床邊飛來。那隻蜜蜂在他的妻子朱陳氏的頭頂盤旋了一周,又朝裹在繈褓裏的孩子頭上飛去。朱書甫疾步走上前,剛欲揮手,那隻蜜蜂卻畫了一道弧線,輕盈地飛走了。
正在這時,院子裏傳來鄰居萬三姨的聲音:“朱管事,吉兆啊!院子裏今天突然來了這麼多蜜蜂,這孩子將來肯定有福氣!”朱書甫樂嗬嗬地笑了起來。這位熟讀詩書的管事自然明白,蜜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
朱陳氏說:你給孩子取個名字吧。“朱書甫沉吟片刻,緩緩吟道:《詩經》雲: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楚辭》雲:華酌既陳,有瓊漿些。瓊者,美玉也。兒子就取名瓊吧!他在朱家是‘其’字輩,就叫其瓊。”
朱書甫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寄予“美玉”期望的兒子朱其瓊這輩子真的會與蜜蜂結緣,而且還被譽為一代“蜂王”。他創辦的一個叫“葆春”的企業,更是聞名國內外。
朱其瓊的誕生地樊城是一座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他在這裏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後來,他遊走四方,但是隻有這座城市讓他魂牽夢繞、難以忘懷。他的父親在這裏步入人生輝煌,也在這裏含淚而逝;他在這裏初嚐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在這裏接受苦難人生的啟蒙教育。於他而言,樊城更像一個精神故鄉。
樊城地處湖北省西北部的漢水中遊之畔,如今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市的中心城區。大約在2800年前,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為樊城侯而得名。自古以來,這裏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到了民國初年,樊城已經發展成為一座方圓達4平方公裏的小鎮,鎮上共有四條主要街道——前溝、後溝、前街、後街。前溝隱居者較多,頗有神秘感;前溝還是原加拿大一位駐華大使的誕生地。後溝有天主教堂和教會醫院。前街是商業中心,分布著百貨商店、布店、絲綢店、醬園、煙廠、診所、茶莊、鹽號、藥店、白佬西餃子館。後街有米店、茶館、普洲大澡堂、得月樓酒樓、安春園牛肉館等。戲園子、電影院,還有玩武術、說書、說相聲、耍把戲等等一些活動則在四官殿。為紀念宋代著名書法家、畫家米芾而修的米公祠就建在麵朝襄河的前街,而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故居則在樊城鹿角門外。樊城商業繁榮,街頭整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曆來有小漢口之稱。
就在前街的中心地段,開設著一家康生德百貨商店,主要經營百貨。朱其瓊的父親朱書甫就在這裏擔任管事。店裏商品豐富,管理有序,天天顧客盈門,生意一派紅火。
朱其瓊出生之時,其父朱書甫已經客居樊城多年。
朱書甫,名榮敏,1890年出生於湖北鹹寧橫溝橋東倉朱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家族中排行第四。父親朱香亭為人憨厚,沉默寡言,就像一頭老牛,日日麵朝黃土背朝天,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勤扒苦做。母親朱金氏溫柔賢惠,心地善良,悉心操持家務,鄰裏都叫她金奶奶。關於金奶奶在當地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有一天,一個年輕人溜進她家偷東西吃,恰好被金奶奶撞見。那個年輕人嚇得魂飛魄散,不知所措。金奶奶見他麵黃肌瘦、破衣爛衫的樣子,就說:拿了東西趕緊走吧!不要讓我的兒孫們撞見,不然你要挨打的。“那年輕人滿麵愧色,千恩萬謝地走了。過了許多年,村裏突然來了一個衣著光鮮的人,提著一包禮物徑自來到金奶奶家,見了她納頭便拜。金奶奶認出來人,正是當年偷東西的那個年輕人。原來,他一直銘記著金奶奶的善意,發達之後特地前來拜謝。
淳樸善良的家風熏染著朱書甫,使他從小養成了正直誠實、樂善好施的品格。因為家境貧寒,青年時代他就告別家鄉,出門學習經商。他聰明好學,當了三年學徒,耳濡目染,勤學苦練,逐漸寫得一筆好字,打得一手好算盤,對於經營之道也慢慢有了心得。
上世紀20年代初期,朱書甫來到樊城打工。樊城乃商貿集散之地,居民來自五湖四海,五方雜處,習俗各異,卻也相安無事,逐漸形成了包容開放的社會風氣。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隻要誠實做人,埋頭苦幹,均能在這裏謀得一方生存空間;假如逞強使奸,好逸惡勞,則會為鄰裏鄙視,難容於社會。朱書甫認定樊城民風淳樸,是塊風水寶地,遂決定在此落地生根。
初到樊城時,朱書甫先後在布店、雜貨店裏當過店員。後來,他被康生德百貨商店的老板楊吉祿看中,聘為管事,負責商店的經營管理。
樊城的前街上有一家萬春旅館,也是楊吉祿的產業。旅館後麵用高牆隔開一個獨立院落,東西兩邊有十多間居室,住著幾戶人家。房屋為磚木結構,馬頭牆臨空挑起翹角,封火牆高高聳立,一律黑瓦覆頂,白粉敷牆,青磚鋪地;院中栽著梨樹、桃樹、石榴和梔子,花開時節,搖紅曳白,煞是好看。小院的大門朝向後街,左邊是兆豐米廠,右邊是居民區。
朱書甫被提升為管事之後,楊吉祿給他在院子西邊安置了一間大房作為臥室,還有一間小房作為廚房。鄰居一家姓張,是開鹽莊的,還有一家就是萬三姨,另外還有幾戶鹹寧人。朱書甫自此安頓下來,後來在這裏娶妻生子。
朱書甫身高超過一米八二,玉樹臨風,麵容英俊,說起話來嘴角含笑、輕言細語。這位年輕管事氣質儒雅,身上的長布衫總漿洗得幹幹淨淨,看上去不像一個商人,倒像個教書先生。所謂管事,就是職業經理人,全權負責商店人、財、物的管理和產、供、銷的經營。這位朱管事思維清晰,態度和藹,為人活絡,無論遠近,隻要與他打過交道的客人,沒有不稱讚他精明強幹的。他性格穩重實誠,不貪小利,凡他經手的賬目,總是清清楚楚。在朱書甫的精心操持之下,康生德百貨商店的生意十分紅火。
楊吉祿是當地聞名的富商,居住在襄陽縣城,經營著許多產業。他看到朱書甫忠心耿耿、誠實可信,就將樊城百貨商店的日常事務全權交由他負責。朱書甫忠人所托,恪盡職守,商店的賬目多年不曾發生毫厘差錯,經營業績更是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在康生德百貨商店當管事期間,朱書甫的母親金奶奶病逝。因為自幼離家,在外謀生,朱書甫很少有機會侍奉高堂。得知母親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趕回東倉朱,長跪靈前,痛哭流涕。
朱書甫兄弟二人,兄長南甫一直在家務農,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家大口闊,生活拮據。朱書甫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懇切地對兄長說:哥哥這些年照顧母親,十分辛苦。我長年在外,沒有盡孝,母親的安葬費就全部由我出了。“母親下葬之後,一家人聚在一起商議分配家產。朱書甫又對兄長說:家裏的田地、用具,你先挑吧,剩下的歸我。”主持分家儀式的老人平常看慣了兄弟為爭奪遺產而反目,像這樣的謙讓還是頭一回遇到。他當時大吃一驚,事後逢人便誇,我活了一大把年紀,沒見過像書甫這麼輕財大度的人。”良田好地、正房好屋都劃分給了南甫,朱書甫有言在先,再無二話。臨走之前,他見兄長日子過得艱難,又掏出僅剩的錢,買了一對豬仔送給他。
朱書甫葬母分家的故事,在東倉朱一帶傳為佳話。朱其瓊十多年後回到老家,還常常聽村裏的老人們說起這個故事。每聽說一次,他的心中都會隱隱生出一種感動,冥冥中覺得自己的心靈與父親貼得很近很近。
父親的誠實守信、善良仁愛與孝順都似乎隱藏在基因中,不僅遺傳給了他,也遺傳給了朱黎等孫輩……
朱書甫感念一奶同胞的情義一直竭力照顧兄長一家。南甫染上了吸食大煙的惡習,形銷骨立,眼看著一個好好的家庭就要敗落。朱書甫得知消息後,將他接到樊城強製戒毒。經過精心調理,南甫戒掉了毒癮,紅光滿麵,身體又恢複了強壯。回老家之前,朱書甫還給兄長裏三層外三層置辦了新衣。後來,南甫的長子朱其興長大,性格頑劣,難以管教。朱書甫就將侄兒帶到樊城,親自調教,先送他去學堂念書,成人後還幫他完了婚。
在樊城的許多年裏,朱書甫都是孤身一人。在鹹寧時,他結過婚,生有一個女兒。可惜那孩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後來妻子也病逝了。到了樊城,朱書甫忙於事業,一直沒有考慮終身大事。
有一天,一個朋友給他介紹了一門親事。女方家姓陳,在後溝開著一間小米店,祖籍也是鹹寧橫溝橋的。陳家先後生了九個女兒,有的病亡,有的一出生就被溺死,最後隻活下最大和最小的兩個女孩。這對姊妹年齡相距十四五歲,卻都出落得像一枝花,是後溝出了名的美人兒。陳家大女兒沒有進過學堂門,目不識丁,一雙纏過的小腳走起路來顫顫巍巍。但是,她性格溫順,吃苦耐勞,是一把居家過日子的好手。朱書甫答應了這門親事。結婚次年,他們就得了一個女兒。這孩子長得磁白粉嫩,乖巧伶俐,被朱書甫視若掌上明珠。繼兒子朱其瓊出世,這個家庭更是人丁興旺、熱鬧非凡了。
陳家的小女兒陳潔貞從小就跟隨姐姐一家生活。朱書甫很喜歡這個聰明穩重的小姨子,就將她送去新式學堂念書。陳潔貞成年之後,朱書甫又為她張羅婚姻大事,將她許配給了一個各方麵條件甚佳的年輕軍官。
2.父親的遺言朱其瓊銘記了一輩子。從那時起責任這兩個字就深深刻在了他幼小的心田裏。
轉眼間到了1938年,朱其瓊4歲了。就在這一年,朱書甫作出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抉擇,一家人的命運也因此改變。
前一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麵入侵中國。中日兩國軍事實力懸殊,中國軍隊節節敗退、犧牲慘重,北平、上海、南京相繼失守,大片國土淪陷。抗戰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康生德百貨商店訂了一份國民黨襄陽縣黨部主辦的《鄂北日報》,上麵有全國戰事最新進展的報道。每天隻要報紙一送達,朱書甫就馬上抓起來閱讀。全國抗戰的形勢不容樂觀,日軍氣焰囂張、來勢洶洶,國軍抵抗乏力、節節敗退。南京大屠殺的消息,以及日軍凶殘蹂躪平民的報道,更是觸目驚心。每次看完報紙,朱書甫都要長籲短歎,心情陡添一分緊張。分析日軍進攻的態勢,戰火遲早會燒到湖北來。果真到了那一天,這一家老小可怎麼辦啊?此時,老三朱其瑤、老四朱其珩已經出世,妻子腹中又有了一個孩子。隻要一想到這些,朱書甫就愁眉苦臉、寢食難安。
1938年10月26日淩晨,日軍第11軍波田支隊從賓陽門攻入武昌,華中重鎮武漢淪陷。11月,國民政府第五戰區長官司令部遷至襄陽。大街小巷一夜之間全是穿著黃色軍裝的軍人,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襄陽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距離武漢不過三百來公裏,肯定是日軍下一步進攻的目標。
朱書甫預感大事不妙,決定盡早攜家逃難。他向楊老板告了假,挈婦將雛離開樊城,去偏遠的穀城避難。當時,老三朱其瑤已經過繼給了好友、陳家香鋪的陳老板當兒子,所以沒有隨行。朱書甫一家人餐風露宿,終於來到穀城一個叫廟灘的小鎮,草草安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