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到兄弟仨都穿著新卡其布棉大衣,村裏一下子轟動了。大家紛紛說“其瓊成人物了啊!”
1956年元旦,朱其瓊回到了鹹寧橫溝橋,就此告別了長達七年的軍營生活。
前幾天剛下過一場大雪,路麵結了冰,寒氣逼人。那天,朱其瓊穿著一件嶄新的短大衣,提著一個大箱子走出了橫溝橋火車站。
街上人來人往,一派熱鬧景象。朱其瓊站在街頭,深深地吸了一口寒冷的空氣,感覺刺骨的嚴寒中有股甜絲絲的味道。終於回到老家了,想到全新的生活即將開始,他一掃心頭積鬱的陰霾。拎起箱子他沿著一條4、路一步一滑地朝東倉朱走去。
這裏雖是家鄉,但他隻在探親期間回來過一次,感覺還是十分陌生。田野上銀裝素裹,山寒水瘦。太陽出來了,眼睛被雪光刺得生痛。翻過一個土坡,朱其瓊看見前麵走著兩個人影。慢慢走近了,他認出是弟弟朱其珩和朱其超的背影,就亮開嗓子喊叫了幾聲。朱其超聽見了,回頭一看是大哥,驚喜得手舞足蹈。原來,他們剛剛去鎮上賣過柴。
兄弟仨見麵,驚喜自不待言。朱其瓊打量著兩個弟弟,眼眶不由一陣發澀。天寒地凍,他倆竟然穿著單薄的夾衣,褲子也短了半截,小腿露在外麵,腳上還穿著草鞋。他摸了摸朱其超的臉,又捏了捏朱其珩的手,哽咽道:“你們受苦了,大哥回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說罷,他把箱子打開,從裏麵拿出兩件新卡其布大衣。那是還在南寧的時候,他拿出積攢的津貼托姨媽找裁縫做的,沒想到在半路就派上了用場。他給兩個弟弟套上大衣,又把自己的軍褲拿出來讓他們穿上。兩人頓時煥然一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樂得又蹦又跳。
三人繼續上路。大約走了七八裏,遠遠望得見東倉朱了。橫溝橋這一帶屬於丘陵,東倉朱建在一個小山坡的中部。村裏大約有三十多戶人家。坡下有水田,坡上有旱地,平常栽水稻、種紅薯。現在是冬天,坡上坡下白茫茫一片。村子周圍長著許多鬆樹,頂著雪被,看上去像一尊尊白塔。雪後的小路泥濘不堪,行走困難,但是兄弟仨熱烈地說著話,顯得意氣風發。
進得村裏,朱其瓊三兄弟昂首挺胸,見人就高聲打招呼。看到他們仨都穿著新大衣,村裏一下子轟動了。大家紛紛說“其瓊是個人物啊!在外麵當兵發達了!”有個眼尖的大嫂開玩笑說“大衣真漂亮,就是草鞋配著不好看哦!”說得朱其珩兩兄弟臉都紅了。早有小孩子飛跑去給朱陳氏報信。看見大兒子回來,朱陳氏高興壞了,倚靠在門框上直抹眼淚。
朱其瓊回到家,首先幹了兩件事:一是讓輟學的兩個弟弟繼續回學校念書,二是拿出錢買了些魚肉,改善生活。成立合作社之後,家裏每年分的糧食都不夠吃,更別說吃葷腥了。因為幹農活辛苦,加上長期營養不良,四十多歲的朱陳氏頭發花白,腰也徇僂了。吃了幾天魚肉,一家人的臉上慢慢有了紅暈。兩個弟弟整天跳進跳出,家裏歡聲笑語不斷。
看到母親愁苦的臉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朱其瓊感到一絲欣慰:多年的夢想成真了,自己終於有能力照顧母親和弟弟了。
2.外麵的世界亂紛紛,朱其瓊獨自沉浸在書香裏。忙碌的工作之餘,他堅持學習。
朱其瓊將家裏的一切安頓好了,就到鹹寧縣民政局退伍軍人安置辦公室報到,隨後被分配到鹹寧縣木材公司。他在柏敦收購站上了一段時間班,不久調到馬橋收購站工作。
就在這年年底,馬橋收購站的站長安排朱其瓊寫一份工作總結。這對於朱其瓊來說自然是小菜一碟。總結材料送到縣木材公司,張經理一看,拍案叫好,說:“想不到馬橋還真有人才啊!這個朱其瓊文筆不錯,馬上把他調到辦公室來。”就這樣,朱其瓊調到了公司做收發員。
朱其瓊不僅喜歡看書,還喜歡運動,打籃球、遊泳都是一把好手。他是縣籃球隊的主力隊員,還獲得過國家三級運動員證章。沒過多久,鹹寧縣總工會發現了他的特長,就將他調過去當工人倶樂部主任。
這時已經是1957年了。
這一年的4月27日,中共中央公布《關於整風運動的指示》,決定在全黨進行以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為內容的整風運動,發動廣大群眾向黨提出批評建議。朱其瓊在部隊吃過一次大虧,性格變得穩重了許多。這一回,不管領導怎麼啟發,也不管別人怎麼鼓動,他要麼三緘其口,要麼王顧左右而言他,就是不“開火”。到了5月15日,風雲突變,毛澤東發表了《事情正在起變化》一文,要求全黨認清階級鬥爭新形勢,注意右派的進攻。6月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組織力量準備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指示》,《人民日報》也發表了《這是為什麼?》的社論。自此,開始了大規模的反右鬥爭。縣直各單位及企業中那些跳起來提批評建議的活躍分子都栽了跟頭,被打成右派。
隨著反右形勢的發展,小縣城的空氣變得緊張起來。有一次在縣大禮堂召開全縣幹部大會,大門口崗哨林立,縣大隊還調來機槍架在一旁。台下黑壓壓坐著一片人,旁邊站著全副武裝的警察。縣委負責人在台上念一個名字,警察就噌噌走到那人麵前,哢嚓一聲戴上手銬,當場逮捕。被抓的人中有幾個是朱其瓊的球友,一夜之間變成了階級敵人這令他無法理解也對現實產生了迷茫感。
當滿世界都在鬧運動的時候,朱其瓊一頭紮入書堆中,自得其樂。
縣工會倶樂部設有一個圖書室,裏麵陳列著上千冊書,其中大部分是文學作品。早在部隊的時候,因為受戰友的影響,朱其瓊對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如今看到這麼多書,他高興壞了。他首先找現代文學史上的名著來看,像魯迅的《阿Q正傳》、郭沫若的文集、茅盾的《子夜》、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老舍自勺《胳m祥子》、曹禺的《雷雨》、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等等。然後又看當時流行的小說,譬如《太陽照在桑幹河上》《暴風驟雨》《青春之歌》等等。他還讀了許多俄羅斯、蘇聯文學名著,像《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被開墾的處女地》《靜靜的頓河》《青年近衛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盡管外麵喧聲震天,但他心無旁騖,暢遊於書海之中。
所有作家當中,他最喜歡鄒韜奮。鄒韜奮撰寫的《萍蹤寄語》《萍蹤憶語》,不同於一般寄情山水的遊記,而是以深入的觀察、翔實的描繪、透辟的分析、豐富的信息見長,深深地吸引了朱其瓊,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向外麵世界的窗戶,令他浮想聯翩,愛不釋手。
《萍蹤寄語》中講述了一個英國老太太的故事。老太太的女兒嫁給了一個汽車經銷商,家境富裕。女兒考慮到母親年紀大了,想把她接去同住,但是老太太堅決不答應,要保持獨立的生活。女兒經常派司機來接她去吃飯,她不願意白吃白喝,每次都幫女兒家清潔地毯,直到一塵不染,以此來抵付車費和飯費。老太太的行為方式與中國人完全不同,朱其瓊從中感悟到了人格獨立的重要性,這對他以後的人生影響甚大。
《萍蹤憶語》中有一則記述鄒韜奮在蘇聯海邊裸泳的趣聞,朱其瓊更是看得津津有味。他感慨同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封建思想仍然很濃厚,蘇聯人觀念的開放程度遠遠超過了中國人。從書中,他了解到了外麵世界的精彩。多年以後,他支持次子朱黎移民澳大利亞,“葆春”從澳大利亞進口蜂蜜,多少也與此有關係。
朱其瓊每回到武漢出差,辦完公事之後,最愛去的地方就是江漢路新華書店。走進書店,就仿佛躍入了書的海洋。各種圖書琳琅滿目,讓他應接不暇。他到中國銀行將姨媽送的五塊銀元和金戒指兌換成了人民幣,用這筆錢買了一支英雄牌鋼筆,還有一些古典名著、蘇聯小說以及學習資料。
當時,“大躍進”進入高潮,報紙上天天報道各地“放衛星”的喜訊,縣城大街上總是鑼鼓喧天,慶功會一個接一個。朱其瓊激情澎湃,暗暗決定給自己也放個衛星一自修考大學。就在那時,他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讀到主人公保爾的那句名言:“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隻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我們必須抓緊時間生活,因為即使是一場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終止生命。”這句話弓丨發了他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他開始渴望改變現狀。
朱其瓊畢竟隻讀過小學三年級,學習高中知識非常困難。此時,他已經調到工會宣傳部擔任副部長。經常要寫各種宣傳材料、彙報材料,印發文件還得自己刻鋼板,十分忙碌,他隻能忙裏偷閑複習功課。
3.—句無心的戲言,成就_段美好姻緣。薑玉英這輩子從沒埋怨過朱其瓊半個字,但有一件小事令她一直耿耿於懷。
朱其瓊複員回家時已經22歲了,正當談婚論嫁的年齡。他個頭一米八幾,長相英俊,梳著時髦的小分頭,走起路來腰杆挺直,風度翩翩。在縣城的大街上遇到年輕姑娘,對方總要多看他幾眼。他是國家幹部,端著公家飯碗,給他說親的人還真是不少。但是,命運有點作弄人,他的婚事一波三折。
在馬橋收購站工作的時候,朱其瓊有一次去合作社開會,別人給他介紹了一門親事,女的長相不錯。可後來一了解,對方是離了婚的,他拒絕了。
村裏的熱心人又張羅著給他介紹橫溝橋街上豆腐坊老板的女兒。他去女方家見麵,對方的父母相中了他。可是那女孩卻托人傳來話,嫌他太老了。朱其瓊心想:我才二十出頭,怎麼就老呢?真是哭笑不得。
回到鹹寧縣木材公司後,朱其瓊做行政工作。當時,單位裏有個從湖北省木材公司來實習的女孩叫曾廣超。她是鬆滋人,長相清秀,約莫十七八歲,中專畢業,學的是會計。她被朱其瓊身上與眾不同的氣質所吸引,對他一見鍾情。朱其瓊喜歡運動,下班後就抱著籃球往球場上衝。無論他去哪裏打球,曾廣超都會跟著去,然後安靜地坐在一邊專注地觀看,直到散場。朱其瓊水性甚好,經常去淦河遊泳。山洪暴發的時候,水流湍急,他一個猛子紮下去,橫渡淦河。曾廣超說要跟他學遊泳,可是到了河邊並不下水,隻是坐在岸邊欣賞他劈波斬浪的英姿。時間長了,朱其瓊發現曾廣超看他的眼神有些異樣,但那到底有什麼含義,他卻說不清楚。他從小當兵,很少接觸女性,女人對他來說相當於一張白紙。他隻是知道,曾廣超喜歡單獨和他在一起;而他看到曾廣超的時候,也覺得格外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