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當幹部的經曆(3 / 3)

到了晚年朱其瓊還因這句話對嶽父充滿了感念之情,當他在年輕時期不斷遭遇坎坷時,這句話就像暗夜裏的星光,曾經給了他很多信心。後來,朱其瓊拜師佛門泰鬥本煥長老,也印證了嶽父的判斷。本煥大師給他看相,認為他是個有福之人,就送了他一個法號一常福。朱其瓊一生的經曆確實堪當這兩個字。所以在編寫按摩手冊時,他就署名“常福居士”,希望將自己的“福”帶給“葆春”的每一個客戶。

4.朱其瓊給姨媽寫信說:我預感自己的人生之路會充滿風雨,但是我很慶幸找到了一個可以和我風雨同舟的姑娘……

朱其瓊一直竭力幫助著兩個弟弟,真是應了長兄如父的古話。在鹹寧當幹部期間,他用轉業費幫小弟弟朱其超治好了肺結核,又托人幫忙讓他到縣農具廠當上了工人。朱其超進了工廠之後,因為戶口還在農村,沒有居民糧食供應。朱其瓊就從牙縫裏省出糧票接濟弟弟,堅持了三年。這期間,他四處找關係,終於幫朱其超轉了居民戶口,正式進了農具廠。安置好了小弟弟,朱其瓊已經一貧如洗。接著,他要幫助大弟弟朱其珩結婚。無奈之下,他賣掉自己的大量圖書湊了一筆錢。薑玉英請人炸了麻花,和朱其珩挑著走街串巷去頭,賺了一筆錢。兩下湊在一起,終於解決了朱其珩結婚的費用。

朱其瓊在鹹寧總工會幹得很出色,後來被抽調到鹹寧縣委工業辦公室工作,他長期與縣委工業部部長張斌一起駐點。

朱其瓊下到工廠後,一方麵及時傳達上級的部署,一方麵全麵收集工廠的各項生產情況,將資料分門別類整理,然後提煉出觀點,寫好彙報提綱。他不僅腿勤、嘴勤,而且腦子更勤,對駐點廠的各種數據熟稔於心。

有一天召開工作會議,工業部、工業局、工業辦公室駐點幹部彙報情況。有的幹部支支吾吾,有的幹部東扯西拉,張斌聽得火冒三丈,把桌子一拍,吼道:“你們不要再囉嗦了,小朱講。”

朱其瓊早就擬好了彙報提綱,有條不紊一一道來。先是介紹工廠的基本情況,然後介紹運營情況、存在的問題,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在彙報的過程中,他列舉了大量數據和生動事例,發言既嚴謹,又生動。

張斌一邊聽一邊讚許地點頭,說道“小朱講得條理清晰,他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還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說明他肯動腦筋。以後,大家都要像這樣彙報。小朱起草個文件,發到各廠、各部門。”

盡管朱其瓊工作能力突出,但是他的頂頭上司、工會主席王芝蘭並不信任他。

當時政治運動一波接一波,需要撰寫大量的文字材料,工會領導將這些任務都安排給朱其瓊。出簡報時沒有人幫忙,寫好稿子還要自己刻鋼板,然後印刷、分發,朱其瓊常常熬夜加班。但是他忽略了一點,就是從來不去王芝蘭家裏彙報思想,逢年過節更沒去他家走動。所以,他工作再辛苦、再努力都沒用,入黨、提拔總是輪不上他。

眼看著在工會沒有出頭之日,朱其瓊心想,“樹挪死,人挪活”,就想著調到城關鎮去。當時城關鎮的書記叫蘇海泉,以前當過副縣長,非常欣賞朱其瓊能寫會說,很想調他去當秘書。蘇海泉找王芝蘭商量調朱其瓊到城關,王芝蘭哼哼哈哈一番,說:“小朱是工會的筆杆子,我留著還要重用呢,不能給你。”後來,朱其瓊到鹹寧縣農具廠駐點,書記、廠長很賞識他,也想把他調過去當秘書,可王芝蘭仍然死活不答應。兩次調動,都因為王芝蘭作梗而泡了湯。

這時已經是1960年底,“大躍進”的後果漸漸顯露出來。糧食產量大幅下降,出現了全國性糧荒,鹹寧也不例外。朱其瓊的長子朱天剛恰在這時出生,一生下來就缺奶。薑玉英麵黃肌瘦,根本擠不出奶水來,這讓朱其瓊憂心如焚。當時一切都要憑計劃供應,別說沒錢,就是有錢也買不到東西。他四處找人想辦法搞糧食和副食品,終於,在鹹寧農場當秘書的一個朋友答應可以幫他買一板車蘿卜。

那天剛下過大雪,朱其瓊和薑玉英趕到農場時,天都快黑了。兩個人扒開雪被,將地裏的蘿卜一個一個拔起來,然後掰掉泥巴裝上板車。天氣真冷啊,呼出來的氣都是白色的。他們的手指凍僵了,使勁搓熱乎了又繼續拔。夜幕慢慢合上來,大地一片混沌。裝好一車蘿卜,兩個人都變成了泥人。朱其瓊明天一早還得趕去上班,必須連夜把蘿卜運回家去。付過錢之後,夫妻倆一人拉板車,一人在後麵推,一步一滑地往官埠橋走去。想到這車蘿卜可以填飽家人的肚子,兒子也會有奶吃了,朱其瓊感到一絲快慰。他咬緊牙關,奮力拉著車。四周闃靜無聲,天地間白茫茫一片。北風呼嘯,卷起的雪麵像一股股白煙,揚起又落下。將近二十裏路,兩人走了大半夜。天快亮時,終於回到了家。沒過幾天,公安局有個幹部知道了這件事,跑到工會去舉報朱其瓊半夜倒賣蘿卜。工會的領導就拿這事大做文章,說朱其瓊投機倒把,走資本主義道路。朱其瓊委屈地解釋,家裏沒有飯吃,小孩子餓得哭,隻是找熟人買了點蘿卜補貼生活。但是,沒有人相信。後來,他通過一個朋友找到公安局的那個幹部澄清了事實,那幹部又去找工會領導申明是誤會,這才平息了風波。

在當時的工作環境中,朱其瓊心情十分壓抑,加之總吃不飽,他的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患了肺結核和遺精症。

這時,鹹寧與蒲圻兩縣合並,兩個工會並成一個工會,多出了一個幹部。領導早就視朱其瓊為異己,正好借這個機會把他“裁掉”。他被通知將調到縣供銷社去看守倉庫。有了當兵時“莫須有”受處分的教訓,朱其瓊這次學乖了,他找到縣委組織部,詢問將他調走的理由。縣委組織部的幹事姓賀,是個認真負責的人。他調看了朱其瓊的檔案之後,說:“工會宣傳部長是股級幹部嘛,怎麼能調去當倉庫保管員呢?還是留在工會吧!”他給縣工會領導打電話,說朱其瓊的調動不符合幹部政策。工會領導無計可施,隻好把他留了下來。但經曆了這件事之後,朱其瓊的心越發冷了,覺得工會不是久留之地。加之,此時政治運動越來越頻繁,身邊好幾個朋友有的被捕,有的失蹤,讓他覺得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

朱其瓊每次回東倉朱看望母親,都要去找同是複員軍人的王英貴聊天。王英貴與他不同村,但同屬一個合作社,比他早兩年複員。王英貴有個老表叫範明道,精通養蜂技術。他跟著範明道學會了養蜂。

王英貴總是勸朱其瓊:幹部沒有什麼搞頭,每個月拿一點工資!整天還批來鬥去,有什麼意思啊!養蜂多好,手頭寬裕有肉吃,有酒喝,有煙抽,自由自在沒人管,快快活活似神仙……“每次去玩,他都好煙好酒地招待朱其瓊。還在1956年的時候,他就幫朱其瓊弄了兩箱中蜂。朱其瓊在縣城工作,中蜂放在家裏養著,並沒有盡心侍弄,每年也能取一點蜜。這次,朱其瓊又與王英貴談起了在單位的遭遇。王英貴不滿地斜了他一眼,道:“小朱啊,你這個人真是不到黃河心不死,早跟你說過幹部沒有搞頭!你還是回來和我一起養蜂吧,保證你吃香的喝辣的,日子過得舒舒服服。”說著,他找出一本石春霖寫的關於養蜂的書,丟給朱其瓊,叫他帶回去好好看看。

朱其瓊回家後認真讀了那本書,越讀越興奮。書上講了一些曆史上的名人養蜂致富的故事,就連劉伯溫在給朱元璋當軍師之前都養過蜂呢。還有個故事是關於張良的,說他在呂雉當權後退隱鄉間,不食人間煙火,隻吃蜂蜜。當時張良吃的其實是蜂蜜、王槳、花粉的混合物。這些東西營養價值甚高,張良每天食用,所以鶴發童顏、長命百歲。朱其瓊心想,蜂蜜真是好東西,學會了養蜂,無論將來社會如何動蕩,自己一技在身,怎麼著也不會餓死吧。

朱其瓊把退職的想法告訴了薑玉英。當時,薑玉英在農具廠當合同工,一家人在官埠橋街上租了一間房子住著。她當時正在做飯,聽了朱其瓊的話,半天沒有作聲。朱其瓊說:“我這個人的性格你是知道的,不拍領導的馬屁,不是塊當官的料。現在天天搞政治運動,弄不好哪天就運動到我的頭上了。我將來如果坐牢了,你不要埋怨我呀……”薑玉英聽到這裏,手中的鍋鏟眶當一聲掉到了地上。朱其瓊幫她拾起鍋鏟,繼續說:“回鄉之後的出路我也想好了,學養蜂!我們連長早就說過,一技在身,終身受用。”薑玉英回頭看了他一眼,低聲道:“你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吧!”這句話讓朱其瓊聽了喉嚨不由一陣發緊。他看著薑玉英的背影,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暗暗地說:我一定會讓你們母子過上好日子的!

朱其瓊給南寧的姨媽寫了一封信,講述自己退職的原因。他還在信中動情地寫道:姨媽,我媳婦玉英為人善良、聰明,特別能吃苦。將來,我預感自己的人生之路會充滿風雨,但是我很慶幸找到了一個可以和我風雨同舟的姑娘……後來幾十年的婚姻生活證明,朱其瓊果然沒有看錯人,薑玉英的確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女性。她文化程度不高,卻極有見識,一生信任自己的丈夫,無怨無悔地奉獻著一切,支持他走出家門,開創事業。她就像一根頂梁柱,默默地在後方撐起家庭,贍養老人,養育兒女。無論朱其瓊作出怎樣的決定,她始終是最堅定的支持者;無論朱其瓊遭遇怎樣的困厄,她從來不會埋怨一聲。

1961年夏季,朱其瓊申請退職回鄉務農。他揣著單位補償的兩百多元錢,帶著全家搬回東倉朱,開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