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其瓊在總結養蜂生涯時,曾動情地寫道“養蜂業是高風險,高危險行業……養蜂人沒有愛情、沒有親情、沒有人同情,是一群最值得憐憫的人。”
據有關資料顯示,在中國甚至世界養蜂人中,養蜂生涯能夠持續半個世紀的為數不多。朱其瓊養蜂的時間長達57年,跨越了兩個世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對於朱其瓊而言,1961年初秋的那一天,他站在雲夢縣的一片芝麻地邊,第一次看到成千上萬的蜜蜂忙忙碌碌采蜜的情形,已經定格為人生的永恒記憶。那個早晨的薄霧散得很快,太陽照在芝麻花地裏,蒸起若有若無的乳白色水汽,他的眼前閃過無數初秋的自然光環。他看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從蜂箱裏嗡嗡飛出,翅膀在陽光下閃著螢光,眨眼間就沒入了花叢中……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他的生命與自然界最神奇的精靈之--蜜蜂融為了一體。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養蜂人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無比浪漫的。著名作家蘇童寫過一篇小說《你好,養蜂人》,主人公是個肄業的大學生,渴望逃離庸俗不堪的都市生活,四處尋找曾經邂逅的一個養蜂人,希望與他一起去養蜂。小說中這樣寫道:
我夢見養蜂人在前麵走,我跟在他身後。我們正穿越一片春天的紫雲英花地,有一輛牛車馱滿了蜂箱吱扭扭地在土路上駛過。我聽見一隻鍾在薄霧蒙蒙的遠方敲響,蜂箱自動打開,所有的蜜蜂都迎著乳黃色太陽飛過去,飛成各種神奇的隊列,而紫雲英花朵馥鬱清新,每一朵都像一隻琴鍵被風的手指彈奏。當蜜蜂飛上去,田野裏的聲音有如一場細雨,你覺得你走在一場芬芳充滿音樂的細雨中。我夢見養蜂人微笑著對我說,“這多好,你身上背了一隻大蜂箱。”我真的夢見我光著脊背背了一隻巨大的蜂箱在紫雲英地裏走。我總聽見蜜蜂在我耳邊嗡嗡地鳴叫,看見蜂翅在四麵八方閃爍銀色的光芒。
主人公覺得“養蜂人身上有一種古怪的超人氣息,它不讓我懼怕反而讓我敬畏,我羞於承認的事實是我已經被養蜂人深深地迷惑”。蘇童寫出了養蜂人身上特有的神秘魅力。
而在希臘電影大師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導演的影片《養蜂人》中,養蜂人則成了激情與毀滅的象征。影片講述中學校長斯皮羅放棄教職成了養蜂人,在旅途中遭遇種種意想不到的故事,既古怪,又浪漫。他最後對空虛的生命感到絕望,自己打開蜂箱,死於蜂蜇……影片具有很深的哲學意味,深刻地揭示了一個人內心隱藏的騷動與壓抑的激情。這部影片曾榮獲第4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當筆者和朱其瓊聊起這兩個故事的時候,他認為不夠真實。文學藝術作品中描繪的養蜂生活,到底與真實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呢?
晚年的時候,朱其瓊在《中國蜂業路在何方》一文中回顧自己的養蜂生涯時,曾這樣寫道:“養蜂業是高風險,高危險行業……養蜂難,難於上青天。……養蜂人沒有愛情、沒有親情、沒有人同情,是一群最值得憐憫的人。”當他在稿紙上一筆一畫寫下這行文字的時候,腦海裏就像被突然投入了一枚石子,一件件往事和一張張麵孔猶如漣漪漾起,粼粼閃爍,而他的眼眶裏則不知不覺溢滿了淚水。這幾句看似平平淡淡的話,凝聚了一個資深養蜂人對這個職業的深刻體驗和感悟……
2.朱其瓊暗想:這蜜蜂真還通人性,我和它們有緣吧。他做了一個夢:自己的背上生出一對透明的翅膀,輕輕一振,迎著太陽飛去。
當年,朱其瓊去雲夢縣是為了找王英貴幫忙買意大利蜂。
那時,中國飼養的蜜蜂主要有意大利蜂(簡稱意蜂)、東北黑蜂、新疆黑蜂和中華蜜蜂(簡稱中蜂)。此前,朱其瓊已經在家中嚐試喂養過幾年中蜂。中蜂飛行敏捷,嗔覺靈敏,出巢早,歸巢遲,每日外出采集的時間長,善於利用零星蜜源。它們造脾能力強,喜歡新脾,愛啃舊脾;而且喜歡遷飛,在缺蜜或受病敵害威脅時容易棄巢逃走。它們不采樹膠,分泌蜂王槳的能力較差;蜂王日產卵量比西方蜜蜂少,群勢弱小。而意蜂在20世紀初由日本和美國引入後,在中國深受歡迎,推廣極快。意蜂性情溫順,產卵力強,育蟲節律平緩,分蜂性弱,能維持大群;工蜂勤奮,采集力強,善於利用流蜜期長的大宗蜜源;分泌蜂王槳能力也很強;產蠟多,造脾快,保衛和清巢能力強。當時,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飼養的都是意大利蜂。朱其瓊也決定養意大利蜂。與他同時退職回家的齊逢源打算和他一起搭夥養蜂,兩個人就懷揣著退職費來到了湖北雲夢縣。
王英貴早就接到了朱其瓊寫去的信,見到他們非常高興。他整了整頭上那頂歪戴著的已經辨不出顏色的軍帽,高興地說道:“好啊!你終於來了,等著發財吧,哈哈!”朱其瓊說明來意,王英貴滿口答應幫忙。當時,他正準備將蜂箱搬家,就對朱其瓊說:“那你幫我把蜂箱整理好吧!”說著,他打開一個蜂箱。朱其瓊湊過去一看,隻見裏麵有十幾張巢脾,每個巢脾上密密麻麻爬著蜜蜂。過去他養中蜂,一箱不過幾千隻,而這一箱意蜂怕有幾萬隻。王英貴拿起一個小木塊——距離夾,塞入兩個巢脾之間固定,然後撬緊。他告訴朱其瓊,這樣在搬運途中巢脾就不會因為互相撞擊而毀壞了。固定好巢脾,蓋上紗蓋,最後蓋上木蓋。示範完了,王英貴抓起油乎乎的軍帽擦了一把臉上的汗,說是尋賣家去了,叮囑朱其瓊在天黑前一定要把蜂箱都整理好。
王英貴養了二十來箱意蜂,一字擺在樹蔭下。不遠處就是芝麻地,串串白花在微風中搖曳,煞是好看。蜜蜂來來去去,嗡嗡嚶嚶,熱鬧非凡。朱其瓊想起以前在書上看過的故事,說蜜蜂的天敵是黑熊,所以蜜蜂見到黑色就如臨大敵。人的頭發是黑的,蜜蜂看見了會鑽進去叮咬。他擔心被蜂蜇,就鑽到王英貴住的棚子裏去找麵罩。可是棚子裏除了臥具,就隻有一堆東倒西歪的酒瓶子了。他找到了一頂破草帽戴在頭上。齊逢源遠遠站在一邊看著,說:“小朱,你不怕蜇呀?”朱其瓊淡淡一笑道:“咱在戰場上連敵人的子彈都不怕,還怕這小蜜蜂嗎?”說著,他小心翼翼地揭開一個蜂箱,按王英貴教的方法固定巢脾。巢中的蜜蜂被驚動了,飛起來嗡嗡圍著他盤旋。起初他的確嚇得膽戰心驚,生怕遭到攻擊。可是蜜蜂飛來飛去,並沒有蜇他。他定下心來,一邊整理蜂箱,一邊仔細觀察。每張巢脾的兩麵都分布著數千個規格一致的正六邊形巢房;巢房從巢脾上沿到下沿整齊而緊密地排列在一起,十分精致美觀。他還發現,意蜂的體型比中蜂要大一些。工蜂的體表有淡黃色的絨毛,腹節的背板上有棕黃色環帶,黃色區域的大小和顏色深淺各不相同,看上去非常漂亮。所有的蜂箱都整理完了,竟沒有一隻蜜蜂蜇他。朱其瓊暗想:這蜜蜂真還通人性,我和它們有緣吧。
王英貴果然聯係上了雲夢養蜂場的人,他們答應賣給朱其瓊十二箱意蜂。
芝麻花期正好接近尾聲,在當地放蜂的範明道也會合過來,招呼大家轉場去武漢東西湖采雞冠花蜜。範明道是養蜂行家,熟悉各地蜜源。他這時養了三十多箱蜂,由於管理得法,蜂群比王英貴的強壯得多。
齊逢源決定把蜜蜂交給朱其瓊一人飼養,自己回武漢去了。朱其瓊與王英貴、範明道一行三人租了兩條小船,裝上六十多箱蜂,連夜走水路去武漢的舵落口。王英貴喝過酒之後,醉醺醺地倒在船頭呼呼大睡,朱其瓊則和範明道在那裏聊天。他們都喜歡文學,讀過許多文學名著,聊得十分投機。朱其瓊給他講唐人寫的《金陵春夢》。這是一部長達230萬字的章回小說,共分8集320回。主要講述的是蔣介石在大陸的故事,從他的崛起寫到覆滅,再寫到逃往台灣,最後另續殘夢結束。
夜色漸深,範明道打了個哈欠,到船尾睡覺去了。此時,月朗星稀,隻聞槳聲欸乃。江風拂麵而來,微微有點涼意。朱其瓊睡意全無,坐在船頭想著與蜜蜂有關的知識。他以前看過一些資料,知道蜜蜂是一種古老的生物。早在2000萬年前,我國山東就出現了蜜蜂。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殷商甲骨文就有“蜜”字的記載,說明中國蜂業至少有3000多年的曆史。中國的蜜蜂文化博大精深。許多文人墨客都詠歎過蜜蜂,像五代時羅隱的“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宋代姚勉的“但得蜜成甘眾口,一身雖苦又何妨”、明代吳承恩的“穿花度即飛如箭,粘絮尋香似落星”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晉代文人郭璞還寫過一篇《蜜蜂賦》。朱其瓊在那裏默誦著,思索著……他當時自然沒有想到,自己日後還會從事蜜蜂文化研究,並且開創性地將蜜蜂精神引入到企業的管理中去。
夜越來越深,朱其瓊倚靠在艙邊小憩,做了一個甜甜的夢:他行走在花叢中,背上生出一對透明的翅膀,輕輕一振,就飛了起來。他迎著太陽飛去,來到了芝麻地裏。滿眼都是銀燦燦的花朵,花蜜汩汩流淌,他拚命地吮吸著,真甜呀……
3.朱其瓊屬於那種腦子特別好使的人,而且動手能力極強。凡是關於養蜂的技術,他一看就懂,一學就會。
到了武漢郊區的放蜂地,朱其瓊和王英貴留在東西湖,範明道則與他們分開去了漢川縣的王家台。
當時,野雞冠花開得正豔,蜜流得很歡。朱其瓊把巢門一打開,蜜蜂就轟的一下往外躥,像炸了窩似的。王英貴看到後,告訴他在開箱之前一定要先含幾口水噴一噴,蜜蜂喝了水之後,再往外飛時就沒有那麼急躁了。朱其瓊試了試,這方法還挺靈。
因為範明道視力不好,王英貴隔三差五帶朱其瓊去王家台幫他取蜜。關於養蜂的技術,沒有誰會主動教你,全靠自己琢磨。朱其瓊屬於那種腦子特別好使的人,而且動手能力極強。也許是天生與蜜蜂有緣吧,凡是關於養蜂的技術,他一看就懂,一學就會。
蜜蜂把花蜜和花粉采回來之後,都儲存在蜂巢裏。因為花蜜流量大,蜂王日夜繁殖,蜂群非常強大。每群蜜蜂都是勤奮采集、絡繹不絕,蜂巢裏兩三天就能灌滿蜜。養蜂人這時就要將巢脾取下來,將它放入搖蜜機裏把蜜搖出來。巢脾取下之後,上麵常常爬滿了蜜蜂,必須先把它們弄下來。這就要考驗養蜂人的技術了。範明道兩手分別拿住巢脾,手腕用力一抖,大部分蜜蜂就被抖落了;然後,他左手握緊巢脾,右手拿起蜂掃刷刷掃幾下,再翻過一麵,又刷刷掃幾下,兩麵就幹幹淨淨了。他的動作幹淨利落,巢裏未封蓋的蜜一丁點都沒有抖下來。這兩個動作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卻不容易,既要把蜂抖下去,又不能把蜜抖出來,全靠把握好力道。王英貴養了多年的蜂,常常用力過猛,把蜜抖得飛濺。朱其瓊拿起一個巢脾,照著範明道的樣子試了試。第一次用力太小,蜜蜂沒抖下來多少。試了兩回,他就找到了感覺,一抖兩掃,一氣嗬成,不僅巢脾幹淨,而且滴蜜不漏。範明道在一旁直點頭,讚道:“小朱啊,看來你天生是吃養蜂這碗飯的呢!”朱其瓊當兵時就養成了好學的習慣,平常隻要有空,他就翻看有關蜜蜂的書籍。他發現,蜂群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王國。這個國家裏有君主(蜂王),有臣民(工蜂、雄蜂),大家等級分明、職能有別,內部有嚴密的組織和細致的分工。整個“王國”以蜂王為核心,團結一致,勤勞致“富”,興國安邦。蜂群中體型龐大、膚色較深、腹部碩長、身圓翅短、胸寬背闊的那隻就是蜂王,她有著強健的體魄和發達的生殖器官,主要職能是繁殖後代。蜂王的上齶腺還能分泌出一種“蜂王物質”,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能通過蜜蜂間的相互接觸傳導給每一個成員,起到吸引蜜蜂、穩定蜂群情緒的作用,從而使蜜蜂王國井然有序、安定祥和。如果失去蜂王,蜂群很快就會出現混亂。蜂王由受精卵羽化而成,在王台中經過16天發育成熟,自行咬開蠟蓋爬出來。三天後出巢作飛行練習。五至六天後性功能發育完備,就通過競飛的方式與雄蜂在空中交尾,接受大約500萬~700萬粒精子,供其終身產卵之用。然後,她就回到蜂巢,專司產卵生子。繁殖季節的蜂王每晝夜可產卵2000~2500粒,平均30秒一粒。蜂王產出的受精卵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堅持喂飼蜂王槳,就會發育成處女王;一種在出生三天後改食花粉與蜂蜜的混合物,就會發育成工蜂。工蜂沒有生殖能力,承擔巢內外的全部工作,數量在蜂群中占百分之九十九。工蜂天生就是“勞模”,出生兩日胎毛未幹就開始幹活了。它們的第一份工作是幫助小夥伴清除胎衣,清掃、打磨巢房,供蜂王再次產卵。三日後就轉行當“奶媽”和“保姆”,分泌王槳哺育幼蟲,同時照料蜂王。九日後開始當建築師,分泌蜂蠟建房造脾。到了十二日之後,他們就出巢工作了。有的工蜂負責守衛、偵查和釀造,更多的是從事采集工作。先要學習采水,繼而采花蜜、花粉、樹脂等等。雄蜂則由未受精卵發育而成,具有雄健的體魄和高速飛行能力,是蜜蜂王國中的“美男子”。他們數量很少,平常在巢內玩耍,唯一的職能是與“處女王”交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