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到省農業廳當專家(1 / 3)

1.從省畜牧局得不到任何幫助,朱其瓊決定自力更生,自己掏錢去搞實驗。重金聘請盲人養蜂專家範明道當顧問,他對成功充滿了信心。

1977年冬天,朱其瓊風塵仆仆來到了恩施。

恩施位於湖北的西南部,西麵、北麵與重慶市接壤,東臨宜昌市,南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北接神農架林區,下轄恩施、利川、巴東、來鳳、鹹豐、建始、鶴峰、宣恩等8個縣(市)。春秋時期這裏屬古巴國,1949年設恩施專區,1970年改為恩施地區。恩施林海蒼茫,森林覆蓋率達到70%,享有“鄂西林海”、”華中藥庫”、”煙草王國”之稱。

朱其瓊到了恩施之後,采取的是全麵了解與重點調研相結合的方式,每個縣選取一個公社,每個公社重點調查一個大隊,一個大隊裏走訪三四個生產隊。此前,他已從範明道那裏了解過鶴峰縣的情況,就將這個縣作為調查重點。

鶴峰縣地處大山深處。秋天的山區色彩斑斕,就像打翻了唱戲化妝用的顏料盒。山風吹過,湧翠疊黃,搖紅泛黛。山高路遠,人煙稀少,朱其瓊敞開外套,大步流星地走著,內心裏洋溢著說不出的激情。他按照計劃,到一個生產隊就一戶一戶地調查。走在山路上,常常望到炊煙了,甚至與對麵山上的人喊話了,可是上山下山走了大半天,仍然找不到人家,真是應了“望山跑死馬”那句話。累了,他在樹蔭下躺一會兒;渴了,就去小溪邊喝兩口泉水。

到了生產隊,他既找幹部座談,也到農民家裏實地查看中蜂飼養情況。晚上,隨便找個人家,囫圇倒下就睡。半個月跑下來,他那雙嶄新的解放鞋鞋底都磨破了。

朱其瓊在調查中發現,這裏幾乎每個生產隊都有人飼養中蜂,采用的仍是原始方法,每群蜂一年收獲五六斤蜜。取蜜方法很落後,蜂蜜裏盡是雜質。他還了解到,鶴峰境內山巒起伏,地形多變,基本上是“八山一岩一分田”。由於地勢各異,氣候變化大,加上雨量充沛,這裏的植物物種十分豐富,各類蜜源植物四季銜接生長,具有良好的養蜂條件。大地回春的時候,春桂、油菜、紫雲英、地柏枝、柑橘、板栗、稱猴桃競相開花;到了炎炎夏季,烏桕、鳥泡、五倍子、白鮮皮花繁葉茂;秋風蕭瑟時節,香薷、橋花草傾吐著芬芳;即便是寒冷的冬日,山中的冬桂、野菊花仍在怒放。從每年的2月上旬到12月上旬,這裏都不缺蜜粉源,其中油菜花期從低山到高山可以持續兩個半月,鳥泡花期也在一個半月以上,具備得天獨厚的定地飼養條件。

朱其瓊將在各生產隊調查的結果進行彙總分析,推測該縣大約有1萬群中蜂。最後,他到鶴峰縣農辦去了解情況,對方介紹的數據和他推算的基本吻合。

在一個多月時間裏,朱其瓊先後走訪了恩施地區七個縣的三十多個生產隊,將中蜂飼養情況基本摸清楚了。回到鹹寧後,他寫了一份調查報告,送給省畜牧局生產科,建議在鶴峰設立中蜂實驗場,改良當地的中蜂飼養。他算了一筆經濟賬,將舊式圓桶或籠養改為新式蜂箱活框科學飼養之後,每群蜂至少可以將產量提高10倍以上。鶴峰實驗成功之後,接下來可以在恩施地區全麵推廣。如果全區中蜂改良飼養成功,每年至少可以為當地增收800萬元。

到了冬天,朱其瓊送去的報告仍然沒有回音。他十分著急,又去找向遠清打聽情況。

向遠清告訴他:“領導對這個事情是支持的,但是局裏經費緊張,工作千頭萬緒,根本顧不上來……”

朱其瓊早就料到了這個結局,就退一步說:“那請你們開一封介紹信,我自己去鶴峰辦實驗蜂場。”

“你去搞實驗,哪有錢呢?”向遠清有點不相信地看著他。

朱其瓊略一思索,道:“經費我自己想辦法解決。”

向遠清點點頭,道:“行啊!中蜂改良你要搞成功了,全國都會學習,意義重大呀。”

最後,《湖北養蜂簡報》編輯部給朱其瓊開了一封介紹信:“茲介紹鹹寧縣陽光大隊朱其瓊同誌來貴地放蜂。”朱其瓊看了看那行字,有點兒哭笑不得。如果隻是介紹去放蜂,自己找大隊開介紹信不就行了嗎?

薑玉英聽說朱其瓊要去恩施搞養蜂實驗,別無二話。她知道,丈夫又要開始做一件大事了。

朱其瓊說”我這輩子就是一個蜂命一天不和蜜蜂打交道,我心裏就空蕩蕩的。再說,改良中蜂是個大事,如果搞成功了,不僅省裏,連國家也會重視。”

薑玉英看著丈夫激情洋溢的臉,點點頭道:“從倪金華那裏拿回來的3000塊錢,我一分也沒動用……”這輩子,凡是朱其瓊選擇幹的事情,她從來都是無條件支持的。

“那太好了,這筆錢應該夠用了。”朱其瓊雙手一拍,笑了起來。與妻子溝通好了,朱其瓊又去了範明道家。他向範明道發出邀請,希望他一起去鶴峰搞中蜂改良實驗。

範明道問:“你去恩施調查花了多少錢?”

“300塊。”

“相當於半年的副業費啊,他們給你報銷沒有?”

朱其瓊笑著說:“我是雲遊四方的野和尚,哪個廟會給我報銷?!”

“你操的可是公家的心哦!”範明道使勁眨了眨眼睛說。

“恩施蜜源豐富,中蜂也多,可惜沒有引起重視……”朱其瓊道。

“畜牧局不支持經費,全靠你自己,還是比較難辦的……”範明道又說,“你養意蜂多年,也養過中蜂,算是老師傅了,其實沒必要找我一起去……”

“你精通中蜂伺養技術,咱倆一起搞,成功的把握更大呀!”朱其瓊懇切地說。

範明道麵露難色道:“我如果出去放蜂,每個月還得交50元副業費……”

“範老師,你放心,你的副業費、生活費全部由我包了!”朱其瓊大聲說。

範明道聽他這麼說,喜出望外,笑道:“咱們一起去如果搞不成功,跳到水裏淹死都不夠資格,應該跳到糞池裏去淹死。”

就這樣,範明道答應了朱其瓊的邀請。之後,朱其瓊果真每個月替範明道交副業費,而且吃住穿全包,當年還給他添置了新棉被和新棉襖。

2.朱其瓊解決了逃蜂問題,當地山民紛紛傳說:省裏來的那個專家懂法術,能讓蜜蜂聽他的話。

朱其瓊和範明道結伴來到鶴峰縣,徑直去五裏公社的潼泉管理區。這時已經是1979年深秋了。

上次來調查的時候,朱其瓊結識了五裏公社辦公室主任李慶輝。李慶輝一直在家裏養中蜂,聽了朱其瓊的計劃十分支持,就建議他去潼泉管理區調查,那個地方在深山之中,蜜源豐富。一個姓劉的書記陪著朱其瓊到潼泉管理區實地考察了一番。當地家家戶戶都在養中蜂,有的家庭養了幾十群,有較好的基礎。會計輔導站的一位姓張的輔導員也喜歡養中蜂,熱忱歡迎朱其瓊去搞實驗。朱其瓊當時拿定主意,就在這裏辦中蜂試驗場。這一次,他領著範明道直奔目標而去。

到了潼泉管理區,當地幹部熱情地幫助他們找好住處,安頓了下來。這時,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在朱其瓊麵前。

他們來時並沒有攜帶蜂種。朱其瓊想,大山裏野蜂很多,可以就地采集。可是,這裏山高岩峭,難以收集野蜂。既然這個方法行不通了,他就去找農民購買中蜂。一連走了好多家,沒有一個農民願意賣蜂。原來,當地人認為蜜蜂是吉祥物,如果賣給外人,財富會外流,所以任你出多高的價錢他們都不賣。

朱其瓊沉思了一會,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對範明道說:“咱們首先舉辦中蜂科學飼養培訓班,這樣就有蜂種了。”範明道也點頭道:“你這是一箭雙雕,好主意!他們的技術太落後了,確實需要提高。”當地農民對蜜蜂基本不管理,任其自生自滅。他們既不懂分蜂,也無力控製飛逃。蜜蜂生病了不會治療,隻能眼睜睜看著覆滅。至於人工育王、養強群技術,更是一無所知。他們一年隻取一次蜜。把蜂桶打開,將兩邊的蜜脾取出割下來,蜜脾上有蜂蜜、花粉、王槳,還有幼蟲。一種方法是,把這些東西混在一起用布包裹起來使勁擠壓,壓出的汁液就是蜂蜜了;還有一種方法是,放在鍋裏摻水熬煮,將渣滓撈出來,剩下的就是蜂蜜。取蜜方法原始落後,獲得的蜂蜜自然也不純正。

朱其瓊先和五裏公社的幹部進行了溝通,取得了政府的支持,準備以公社的名義舉辦培訓班。然後,他們去農民家宣傳說,公社馬上要舉辦培訓班,教大家科學養蜂,兩三天可以取一次蜜。經過動員,有6個農民帶著自家的圓桶來參加第一期培訓。

朱其瓊擬定了培訓大綱,首先教農民過箱的技術,然後講怎樣科學管理,譬如如何處理分蜂熱,如何控製飛逃,如何人工育王,如何養強群,如何選擇蜜源地,等等。兩人進行技術示範,穿插著介紹一些中蜂的特性及生理解剖知識。兩人都是養蜂高手,經驗豐富,講起來深入淺出,生動形象,學員們聽得津津有味。學習完畢,朱其瓊出了11道題考試,6個人全部合格。一輪培切丨下來,6個學員眼界大開,掌握了全新的養蜂技術。朱其瓊通過學員也買到了25桶原始中蜂,解決了蜂種問題。

但是過了不久,朱其瓊又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分蜂之後的幾天之內,25群蜂竟然有13群企圖逃走。過去在鹹寧養中蜂,兩人也遇到過飛逃的情況,但沒有這麼嚴重。這裏的飛逃率太高了,超過了百分之五十。朱其瓊意識到,要改良中蜂飼養,必須首先解決飛逃問題。

經過調查分析,朱其瓊發現,鶴峰中蜂大量飛逃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受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鶴峰屬於山區,地形細分為低山、二高山、高山,三者的溫度、濕度、光照、風力、土壤和植被差異甚大。蜜蜂具有趨利避害的生物本能,會隨著氣候的變化進行季節性遷飛。每逢冬春季節,二高山、高山地區氣候寒冷幹燥,而低山地區溫暖濕潤,蜜源豐富,蜜蜂就由二高山、高山地區遷往低山地區;到了夏秋時節,低山酷熱幹燥,蜜源減少,而二高山、高山涼爽濕潤,花朵競放,蜜蜂就由低山地區向二高山、高山地區遷飛。久而久之,鶴峰中蜂就形成了比平原、丘陵地帶的中蜂更易遷飛的生物學特性。第二是圓桶飼養的影響。中蜂具有喜歡新脾、愛啃老脾、不愛清巢、抗巢蟲性差的特點,而當地人疏於管理,很少清掃桶底。巢蟲一旦泛濫,蜜蜂就會棄巢逃跑。另外,圓桶通風性差,溫度稍高裏麵就悶熱潮濕蜜蜂會自行分蜂飛逃,出去尋找更適宜的生存環境。

搞清楚了飛逃的原因,朱其瓊就和範明道一起研究控製的方法。

按照過去的老辦法,發現蜜蜂企圖飛逃,應該馬上關閉巢門。但是,朱其瓊發現,對於試圖飛逃的中蜂,采取“疏”的方式比“堵”的方式收效更佳。工蜂想逃就讓它們先逃,隻要把蜂王控製住,就能掌控局麵。

第一箱蜂逃跑時,他們措手不及,隻能眼睜睜看著蜂群嗡嗡遠去。當第二箱蜂出現飛逃跡象時,朱其瓊馬上找到蜂王,其將一側的前翅剪掉三分之二,同時將巢門降低到4.4毫米(剛好可以限製蜂王出巢),隻容工蜂出入。等工蜂全部逃出之後,馬上捉住蜂王用紗罩罩住,同時大開巢門。工蜂在蜂箱上空盤旋,過了十分鍾左右,發現蜂王沒有出來,就會全部返回蜂巢。一小時後,等蜂巢裏動亂稍平,他再放出蜂王,仍將巢門降低到4.4毫米。返回的工蜂不甘心失敗,又試圖呼喚蜂王出逃,再次傾巢飛出。如果蜂王沒有逃出,工蜂又會返回。如是三四次,工蜂的飛逃意念就慢慢消失了。當夜,朱其瓊發現蜂群一改躁動的情緒,蜂王開始產卵,工蜂積極造起脾來。到了這個時候,他知道,這群蜂再也不會飛逃了。

當地人祖祖輩輩為蜜蜂無緣無故飛逃而苦惱,過去遇到這種情況,就按照上千年沿襲下來的方法猛敲鑼鼓,可是收效甚微。當朱其瓊成功控製了12箱蜂飛逃之後,山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後來還越傳越神奇,說省裏來的那個專家懂法術,能讓蜜蜂聽他的話。當蜜蜂逃跑之後,他口中念念有詞,把手一揮,蜜蜂又都回巢了。

朱其瓊養蜂技術高超的消息傳開之後,主動前來參加培訓的人更多了。

在剛到鶴峰的半年時間裏,朱其瓊一邊搞培訓一邊養蜂,同時還進行研究,撰寫了四篇論文。其中,《鶴峰中蜂飛逃習性的初步觀察和控製方法》一文發表在《湖北養蜂簡報》上,後來又刊登在檔次更高的《中國養蜂》雜誌上。

此時,朱其瓊在蜜蜂研究界已經嶄露頭角,先後應邀參加了在貴州、雲南、江西以及湖北舉行的學術會議。每當這個沒有任何頭銜的農民風塵仆仆出現在會場上時,他那如泥土一般質樸的語言和像露珠一樣清新的觀點,總是弓丨起與會專家的強烈興趣。他在實踐中研究問題,從實踐中總結經驗,總能見人所不見,言人所未言,具有很強的現實感和指導性。

留美蜜蜂專家、華中農學院教授李振剛讀了朱其瓊撰寫的研究預防卷翅病的文章之後,給他寫信說:“你寫的東西都很好,特別是關於卷翅病問題的文章,這是以前不曾見到的,有見解,有分析,有辦法,這對我是個很好的學習。”李振剛還充分肯定朱其瓊到鶴峰進行中蜂試驗的意義,同意他的關於發展鶴峰中蜂飼養的整體構想。朱其瓊提出“要想提高蜂蜜產量和質量,必須進行標準化飼養”的觀點,更是弓丨起他的共鳴。在提交給中國農科院關於農業現代化問題的調研報告中,李振剛還引述了朱其瓊的觀點。

那段時間,朱其瓊經常外出開會、講課,總是行色匆匆跋涉在崇山峻嶺之間。一路上,鳥韻嚶嚶,山花迤邐。湛藍的晴空之下,煙嵐隨風嫋繞,恍如童話世界。他感覺自己的夢想就像天上的雲彩,再踮一踮腳似乎就能觸摸到……

3.朱其瓊當麵將建議信交給了縣委書記張明堯,幾天之後,縣委就全文轉發到各大隊,要求推廣改良中蜂飼養。他的實驗大獲成功,得到蜂業專家的認可,省畜牧局也邀請他參與全省的蜂業管理工作。

在鶴峰進行養蜂實驗的開局比較順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其瓊遭遇了越來越多的不曾預想的困難。

恩施森林廣袤,木材豐富,原以為製作蜂箱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可是當地木匠技術比較差,裁切木頭十分隨意,浪費了許多原料。給他一個標準尺寸,做出來的蜂箱大小各異。不斷返工,既浪費時間,又浪費木材。25個蜂箱做下來,比預算經費超出了差不多一倍。

進人深冬之後,朱其瓊和範明道帶著蜜蜂由潼泉搬到了屬於低山地區的南渡江。山中雖有花兒開放,可是泌蜜量很小。這種情況有點出乎朱其瓊的意料。取不到蜜,就意味著沒有收成。蜜蜂采回的那點蜜連飼料都不夠,朱其瓊還得去供銷社買回許多白糖補貼。後來為了節約錢,他們改給蜜蜂喂糖稀。

朱其瓊一共隻有3000塊錢,交過副業費,到恩施來買蜜蜂、做蜂箱、買白糖,日常用度加上出差開會,賬本上總是有出無進,幾個月下來資金已經所剩無幾了。

範明道知道朱其瓊的底細,發愁地說:“朱師傅啊,那點錢如果折騰光了,以後怎麼辦呢?”

朱其瓊沉著道:“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等熬過了冬天,春天來了就會有辦法的。”

山中的冬日顯得格外寂寥,讓人平添許多愁悶。

那天天氣晴朗,朱其瓊走出窩棚四處轉悠。紅紅的太陽懶懶地掛在遠方的山巒之上,山穀中蒸騰著霧靄,一會兒似棉花團團聚集,翻滾沉浮,一會兒似白練悠悠飄拂,騰挪轉折。白雲如波濤在藍天中流過,地麵上的光線明明暗暗,峰巒峽穀更顯跌宕起伏。樹葉嘩啦啦一陣響,山風拂麵而來,依然如刀割一般。朱其瓊用雙手搓了搓臉,抬起頭來,正好看到一隻蒼鷹在山巒之間滑翔而過。他的目光隨著蒼鷹遠去……他暗暗地想:中蜂實驗才剛剛開了個頭,如果沒了後續資金,那就會功虧一簣,必須想新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