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到省農業廳當專家(2 / 3)

經過苦苦思索,朱其瓊認為還是應該爭取縣委和縣政府的支持。湖北省畜牧局對這件事不熱心,並不等於鶴峰縣不感興趣。國家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養蜂業,能夠增加收入,鶴峰的領導難道看不到這一點嗎?朱其瓊提起筆來,給鶴峰縣委第一書記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他全麵分析了鶴峰的資源優勢,詳細介紹了自己進行中蜂飼養改良實驗的情況,充滿激情地描繪了鶴峰養蜂業的發展願景,最後建議政府盡快建立中蜂試驗場,全麵推廣飼養新技術。他把寫好的信念給範明道聽,征求他的意見。範明道聽了連連點頭,稱信寫得好,建議他設法將信當麵交給領導,這樣才能弓丨起重視。

朱其瓊來到了鶴峰縣城,住進了縣委招待所。他想,縣委第一書記肯定會來這裏接待客人,遇到他的概率應該比較高。

功夫不負有心人。傍晚的時候,朱其瓊看見一群人從招待所走出來。領頭的是個中年男人,麵容嚴肅、氣宇軒昂。他穿著灰色中山裝,上衣兜裏插著一枝鋼筆,好像是在送別一個什麼人。旁邊的一個人邊走邊扭頭對他說:“張書記,您看這事……”那人目不斜視,繼續往前走著。

朱其瓊並不認識張明堯,一聽這句話,心想:難道是運氣來了,這人真是縣委書記?就大聲問道“請問您是張明堯書記嗎?”那個中年人停住腳步,並不答話,隻是皺起眉頭看著他。

朱其瓊微笑著說:“張書記,您好!我是省畜牧局養蜂技術協作組的朱其瓊……”

“哦,你好!”那人果然是張明堯。聽朱其瓊說到省畜牧局,他的臉色馬上緩和下來。

朱其瓊掏出一個厚厚的信封,雙手遞給張明堯,不緊不慢地說道:“我目前在鶴峰進行中蜂改良實驗,這是我寫的關於發展鶴峰中蜂飼養、增加農民收入的建議書,請您抽空看看……”

張明堯點了點頭,接過了信封。然後扭頭吩咐身旁的秘書記下朱其瓊的姓名和聯係地址,說看過之後再與他聯係。

朱其瓊將信遞交上去之後,就坐車回武漢,去參加省裏召開的一個關於養蜂協作的會議。半個月之後,他才回到南渡江。

從大隊的支部書記那裏,朱其瓊了解到,在他回武漢期間,縣農辦已經把他的建議書以文件的形式下發到了每個大隊支部,要求大家改良中蜂飼養、增產增收。

鶴峰縣委反應速度如此之快,確實有點出乎朱其瓊的意料。他找到文件一看,果然是全文轉發了他的建議信,還附上了他寫的控製中蜂飛逃的文章。

朱其瓊拿著文件回到住的窩棚,一字一句念給範明道聽了。範明道也很高興:“我正愁著這步棋要是走不通,等到彈盡糧絕,咱們是不是該打道回府呢?那真是羞死先人喲。”

“縣委重視,農力、發文,中蜂改良的事情已經造出了聲勢,範老師啊,這說明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朱其瓊目光炯炯地說。”下一步怎麼辦?”

“接下來我們要做三件事。”朱其瓊胸有成竹地說道,“第一,總結前段時間改良中蜂和培訓農民的經驗,以便將來推廣。第二,向省畜牧局、省土產公司、省土畜產進出口公司彙報,把聲勢造得更大;如果他們認識到這個事情的意義,就可以向全恩施地區,甚至全湖北省推廣。第三,爭取讓鶴峰縣委領導來這裏視察,把辦實驗蜂場的事情落實下來。”

“真有你的,朱師傅,你這一說,我的病也好了。”前段時間,在朱其瓊走了之後,範明道心情鬱悶,憂慮前途,竟然懷疑自己得了癌症,整天沒精打采的。現在看到事情峰回路轉,被朱其瓊的情緒所感染,他又振作了起來。

朱其瓊找到鶴峰縣農辦,要了三份文件,首先給《湖北養蜂簡報》的顏誌立寄了一份,並在信中告訴他,此事在鶴峰引起了巨大反響,縣委十分重視,已經向各個大隊推廣,許多大隊書記家裏都有蜂,現在都把準備給女兒出嫁打家具用的木材拿來做蜂箱了。顏誌立很快回信,讓他把文件分別寄給省畜牧局、土產公司和土畜產進出口公司。朱其瓊發出了信。沒想到,寄給省畜牧局的信如泥牛入海,一直沒有回音。朱其瓊慢慢明白了:畜牧局的人起先是不相信他能搞成實驗,現在看他成功了,產生了葡萄酸心理,擔心他奪了風頭,所以幹脆不理不睬,也不對外宣傳,想把這事壓下來。朱其瓊有點失落,但是,他一點兒也沒有灰心喪氣。事實早已證明,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阻擋他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轉眼間到了春天,正是百花盛開的季節。可是這年的雨水特別稠,蜜蜂采不到什麼蜜,幾乎沒有收成。範明道看準了必定成功的前景,就換了他的二兒子範誌安來跟朱其瓊學養蜂。剛來時,範誌安有事沒事就抱著本《養蜂學》在那裏埋頭閱讀。朱其瓊對他說:“這些書不是養蜂人寫的,你光讀它,隻能了解一點皮毛,是絕對養不好蜜蜂的。實踐出真知,你還是先跟著我學蜂群管理吧!”範誌安後來留在鶴峰工作,當上了縣農業局的股長。

時運不濟,天不助人。蜜蜂采回的蜜勉強隻夠糊口,而兜裏的錢卻一日比一日少,朱其瓊擔心,再這樣拖下去將會全功盡棄。他又去了一趟鶴峰縣城,直接找到張明堯,再次提出辦實驗養蜂場的事情。

張明堯很驚訝:“這個事難道還沒有落實嗎?”他馬上打電話將縣委辦公室主任和組織部部長叫到辦公室,說:“老朱同誌,蜂場怎麼辦由你來安排。具體問題由縣委辦公室主任和組織部長幫助你解決,有事就找他們。”

朱其瓊首先提出要調兩個人,組織部長當場表態,先調李慶輝去做實驗蜂場的場長,另一個人根據組織原則不能隨意調動,需要慢慢做工作。

朱其瓊又提出第二個問題:“我的科研任務已經完成,希望盡快把蜂場移交給鶴峰縣。”

張明堯就讓他去找管財經的副縣長。朱其瓊找到副縣長,彙報說:“辦場的資金是我帶來的,現在得帶回去。”副縣長問他花了多少錢,朱其瓊說,隻要1500元就行了。其實,朱其瓊投入了將近3000元。副縣長答應了他的要求。

朱其瓊回到了南渡江,此時範明道還沒離開。朱其瓊對他說:“準備交貨,我們馬上可以回家了。”範明道疑惑地說“怎麼可能呢?有這麼快呀?”朱其瓊就把去縣裏的情況講述了一遍,範明道點了點頭“還是你有辦法!”

可是,範明道走了很久之後,縣裏答應的資金也一直沒有到位。朱其瓊非常著急,又去找縣委辦公室主任、副縣長,最後找到農業局。農業局的一位副局長表態說“錢一到位,我立刻撥給你。”朱其瓊這次就住在那裏,等著對方撥錢。他是個心細如發的人,對每個細節都有充分考慮。他擔心農業局將錢撥到了省畜牧局,那將會帶來大麻煩。他早想好了一個主意,說省裏要做一批蜂箱,讓農業局把錢直接彙到五裏公社信用社。事情也湊巧,農業局的錢剛彙走,那位副局長就接到一封以群眾名義寫來的舉報信,詆毀朱其瓊搞中蜂實驗是為了撈取政治資本。可是,這已經沒有用了。縣委已經作出了決定,農業局也付了錢,一切者卩不可能改變了。

8月的時候,繼任的鶴峰縣委第一書記李忠誠專程來到蜂場視察,充分肯定了朱其瓊的工作。

秋天的時候,朱其瓊收到了省畜牧局生產科副科長陳文章的一封信。陳文章告訴他,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養蜂業,科裏正在籌備成立養蜂組,而他是養蜂行家,希望他能去參與領導全省的養蜂工作。這正是朱其瓊夢寐以求的消息,他馬上回信表示願意去。隨後,他辭別了實驗蜂場的同事,拿著鶴峰縣政府補償的1500元錢回到了鹹寧。

如果算經濟賬的話,在鶴峰一年多,朱其瓊虧了1500元錢,但是他一點也不後悔。通過自己的努力,他成功實現了鶴峰縣的中蜂活框飼養改良,得到了蜂業專家的認可,更引起了省畜牧局的重視,從而改變命運,實現了當專家的夢想。

到了1983年,國家經委、農牧漁業部將中蜂活框飼養技術作為農牧業重點開發項目在全國進行推廣,鶴峰因為具備較好的基礎,被選中作為試點縣之一。據《中國養蜂》雜誌1985年第6期發表的《中蜂活框飼養推廣技術總結》一文介紹,改良後的蜜蜂產蜜量一般提高了5~10倍,鶴峰縣的年蜂蜜產量達到50萬公斤,創收100萬元。這與朱其瓊當年的預測完全一樣,而他著手進行這項研究與推廣整整比農牧漁業部提早了三年。1993年,由中國養蜂學會理事長陳耀春主編的權威著作《中國蜂業》一書在介紹湖北蜂業時,專門有一段這樣寫道:“80年代初,湖北省農業局派人到鶴峰山區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推廣工作卓有成效。10年間,鄂西自治州的8個縣、市共過箱中蜂2萬群,占本州中蜂的三分之一;推廣中蜂10框標準箱1萬多套。”“湖北省農業局派人”的表述與事實雖然略有出入,但目““人”指的正是朱其瓊。

4.初到生產科,朱其瓊草擬的工作計劃得到領導讚揚,成功打響了第一炮。中外合資方案的成功草擬,不僅讓那些對他抱有偏見的人徹底消除了疑惑,而且轟動了整個農業廳。

1980年元月2日,對於朱其瓊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天。他來到位於武昌曬湖的湖北省畜牧局報到,開始了養蜂專家的生涯。

當時,省畜牧局生產科決定成立養蜂組指導全省的養蜂工作,由副科長陳文章分管。因為局裏沒有精通養蜂的人,就從基層抽調了四個人,一個是顏誌立,一個是朱其瓊,還有兩個人也是熟悉蜜蜂的幹部。四個人之中,唯有朱其瓊是農民。因為人事關係不好處理,省農業廳就與鹹寧縣農業局畜牧獸醫站協商,由他們向橫溝公社出具商調函,借調朱其瓊到畜牧獸醫站工作,然後再借調到省畜牧局。在起初一段時間,朱其瓊的工資都是省畜牧局劃到鹹寧縣農業局畜牧獸醫站的賬戶上,他再去領取。後來覺得不勝其煩,彙報上去,才改由畜牧局直接發放。

養蜂組成立了。四個人都是來自基層的“養蜂專家”,既沒有過硬的文憑,也沒有顯赫的業績。陳文章告訴他們,畜牧局全部是農學院、畜牧學院畢業的高材生,育種專家數不勝數,養蜂組必須幹出成績來,才能在這群“人尖子”中立住腳跟。他這樣說,一方麵是給養蜂組的人施加壓力,另一個方麵也道出了實情一畜牧局的許多人瞧不起他們,認為這是個“草台班子”。朱其瓊心想: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一遛就知道了。對於養蜂業務,有了二十多年的積累,加上在恩施做了三年實驗,他胸有成竹,充滿自信。

上班才幾天,崔科長就布置了一個任務,要養蜂組馬上擬出1981年的工作計劃。四個人從來都沒有寫過計劃書,大家坐在辦公室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像狐狸抓刺蝟,不知道如何下手。顏誌立出了個主意“下班後咱們去陳科長家坐坐,請他支支招吧!”

到了晚上,朱其瓊推托有事,沒有跟著一起去。過了一會兒,三個人灰溜溜地回來了。果然,陳文章一聽他們的來意,臉色一沉,道:“我要懂養蜂,還叫你們這些‘專家’來做什麼?”顏誌立碰了一鼻子灰,就對朱其瓊說:“老朱,你不同我們一起去,嗬嗬,這個工作計劃該你來寫!”另兩個人也隨聲附和。朱其瓊先是不作聲,後來就說:“那我試試看吧。”

接下任務之後,朱其瓊並沒有馬上動手寫。當時什麼參考資料都沒有,當然也沒有人可以請教。他獨自琢磨了兩三天,終於理出了頭緒。晚上,他關在房間裏,一氣嗬成寫出了養蜂組1981年的工作計劃。工作計劃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作目標,第二部分是具體方法,第三部分是時間安排及人員分工,並對生產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還對各項蜂產品的產量進行了預測。一共寫了四頁稿紙,條分縷析,一目了然。

早上到了辦公室,朱其瓊把工作計劃交給了崔科長。

開科務會的時候,崔科長拿著工作計劃來了。生產科隊伍龐大,坐了一大屋子人。他一坐下,先抖了抖那幾頁稿紙,然後把桌子一拍。朱其瓊抬眼一看,那幾張稿紙正是自己寫的東西,心中頓時一驚:難道出什麼問題了?崔科長是個東北人,軍人出身,性子有些火爆。他興奮地說”他媽的,養蜂組還真有人才啊!這個計劃寫得好,寫得很好。”朱其瓊鬆了一口氣,又聽得他說:“現在我宣布一個任命,老朱擔任養蜂組組長……”朱其瓊乍一聽感到有點意外。其實,讓他當組長也是必然的——無論是養蜂技術、社會經驗還是文字能力,朱其瓊在幾個人當中都是最突出的一這個崔科長還是善於識人、用人的。當然,科裏的其他人當時可並不這麼想,他們對朱其瓊缺乏了解,認為他不過是一個農村來的養蜂人,沒什麼了不起,對崔科長發現的“人才”還心存疑惑。

初到生產科,朱其瓊打響了第一炮。此後,他領著另外三個人,一邊規劃,一邊指導,一邊監督,展開了對全省養蜂工作的科學管理。

過了將近一個月,崔科長突然來找朱其瓊,說:“老朱,有個重要任務。”說著,扔給他一份湖北省農業廳轉發的農業部印發的紅頭文件。原來,農業部決定,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由湖北省農業廳負責與羅馬尼亞聯合建立中羅合資蜂業公司,地點設在武昌南湖。省農業廳要求畜牧局拿出具體合作方案,過一段時間去北京彙報。這個任務落到了生產科,崔科長一看是與養蜂相關的,就來找朱其瓊。朱其瓊問他有沒有什麼資料可以參考,崔科長說:“搞合資企業對咱畜牧局來說,是大姑娘生娃兒——頭一回。你自己想辦法吧!”

朱其瓊接下了這個活兒,心裏還真有些發怵。當時正是改革開放之初,他翻遍了《人民日報》《農民日報》《湖北日報》,也沒找到什麼與合資企業相關的有用信息。看來,沒有可以借鑒的資料,隻能靠自己白手起家了。他首先研究文件,一個字一個字地摳意思,反反複複琢磨。那薄薄一頁紙上的文字,他差不多能倒背如流了。文件讀明白了,他終於鬆了一口氣。這項合作雙方各有責任,技術、設備由羅馬尼亞提供,中方負責提供建廠場地、工人和原料。建廠和招工的事情不歸畜牧局管,畜牧局隻用負責原料這一塊一他也隻需要寫這方麵的方案。他到辦公室開了一封介紹信,先到湖北省土產公司,了解曆年來收購蜂蜜、花粉、王槳的情況;再到湖北省土畜產進出口公司,了解近幾年主要出口哪些蜂產品,數量各有多少。把兩家的數字綜合到一起,再根據自己的經驗,朱其瓊計算出一個重要數據,湖北省大約有30萬群蜂,這樣就能測算出一年的產量。顯然,僅靠湖北一地難以支撐一個大型蜂產品加工企業所需的原料。他又查找蜜源大省河南、湖南、廣東、廣西以及內蒙古等地的資料,推算各地的蜂蜜、花粉及王槳產量,並提出了可以調入數量的計劃。各項資料準備齊全,他胸有成竹,一周後就寫出了合作方案。

方案報到省畜牧局和農業廳,領導都說寫得很好,整個農業廳轟動了。崔科長高興地通知朱其瓊,過一段時間陪局長去北京彙報。後來,由於難以言表的原因,畜牧局領導並沒有帶朱其瓊去北京,而是讓另一個人陪他去農業部作了彙報。朱其瓊多少有些失落,但是,這個中外合資方案的成功草擬,讓那些對他的能力抱有偏見的人徹底消除了疑惑。大家都說:“想不到這個養蜂的泥腿子,還是一個筆杆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