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初涉商海(1 / 3)

1.因為在業內擁有廣泛的人脈資源,蜂乳廠盡管隻有朱其瓊一個人唱獨角戲,但生意依然做得風生水起,令許多人羨慕不已。

1984年1月,朱其瓊從省畜牧局辭職回到了鹹寧。當時,他對於未來的人生之路還沒有十分明確的規劃,就先與三個熟人在賀勝橋搞了個收購點收購蜂王槳。他們以80元1公斤的價格從蜂農手中收來蜂王槳,然後運到武昌,賣給某知名蜂業公司,每公斤可以賺取40元差價。朱其瓊了解蜂王槳的收購標準,熟悉行情,而且渠道暢通,業務開展得十分順利。

當時,朱其瓊負責收購和銷售,一個姓餘的合夥人負責財務。有一天,朱其瓊問起小餘賬目情況,小餘卻支支吾吾地顧左右而言他。朱其瓊是個十分認真的人,非要查看明細賬目。小餘看沒有退路,隻好交出了賬本。朱其瓊翻開來一看,完全是糊塗賬,賬麵上竟然沒有什麼餘錢。

他疑惑地問:“我們賺的錢到哪裏去了?”

小餘雙手一攤道:“都在這上麵啊!”其實,錢都花在他臨街新建的一棟小樓上了。

“小餘,這是怎麼回事?!”朱其瓊把賬本往桌子上一拍,忍不住發火了。他是個心思縝密的人,這三個月經營下來,略一估算,應該賺了兩三萬元錢。

“反正就這些錢……”小餘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朱其瓊憑著記憶,一筆一筆說出收售情況。小餘聽著,臉上一陣白一陣灰。他沒料到朱其瓊的記憶力這麼強,隻好囁嚅道“我家裏做房子,先用了一些……”

“這可是大家一起賺的錢!”朱其瓊重重地說了一句。他是個眼裏容不得沙子的人,發現小餘竟然是這樣的德行,覺得沒法繼續合作下去了,就搖搖頭道“既然大家不齊心,那就散了吧……”

就這樣,收購點解散了。小餘將賺的錢挪去建了房子,朱其瓊後來去找他要過幾次賬。可對方總是推說沒錢,最後隻好不了了之。經曆了這次教訓,朱其瓊再一次深刻地認識到,如果沒有誠信,什麼事也幹不成。

在老家休息了一段日子,朱其瓊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此時的中國大地上,個體經濟已經如雨後春筍般勃發起來。1982年,《憲法》規定“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而在1981年和1983年,國務院先後頒布了《關於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若幹政策性規定》及《補充規定》;1984年2月,國務院又發布了《關於農村個體工商業的若幹規定》。這些法規對個體經濟的性質、經營範圍等作出了明確規定,同時也對個體經營者的權益予以保護。

朱其瓊在報紙上看到一條消息,說的是年廣久的“傻子瓜子”作坊越做越大,竟然雇了一百多名工人。有人向上級告狀,說他是資本家複辟,搞剝削,最後驚動了鄧小平。鄧小平指出:“我的意思是放兩年再看,讓‘傻子瓜子’經營一段,怕什麼?傷害社會主義了嗎?”其實就是保下了年廣久。從這條新聞中,朱其瓊意識到,國家現行政策與他當年養蜂時相比已經是天壤之別了。當年賺錢偷偷摸摸、躲躲藏藏,生怕別人知道,如今可以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發家致富了。

在省畜牧局和揚子江蜂業公司幹了三四年,無論是管理、營銷還是財務,他都非常熟悉。經過多年的社會曆練,他也認識到,從自己熟悉的事做起更容易成功。於是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辦一個蜂乳廠。

1984年下半年,朱其瓊到鹹寧縣工商局申請登記了鹹寧縣橫溝橋蜂乳廠。在橫溝橋買了一排房子,開始了創業。當時,蜂王槳市場如火如荼,廣受消費者歡迎。他給蜂乳廠的定位是,主營蜂王漿出口,兼營蜂蜜、花粉、蜂膠、蜂蠟,同時還生產銷售蜂乳(即蜂王槳、蜂蜜與蒸餾水等的混合物)。

朱其瓊首先找老朋友王振山合作。當時,王振山是揚子江蜂業公司在北京的業務代理人,後來成了著名的蜂膠專家,創辦了北京蜜香村蜂膠有限責任公司,還出版了《蜂產品消費指南》《蜂膠保健法》等著作。朱其瓊在揚子江蜂業公司工作期間,主要負責蜂王槳的收購、銷售和出口業務,曾與他有密切往來。王振山十分欣賞朱其瓊的為人,一來二去,兩人成了鐵哥們。聽說朱其瓊自己創業,啟動資金不足,王振山馬上彙來了8000元錢,讓他幫忙收購蜂蠟和蜂膠。

蜂蠟是工蜂腹部的四對蠟腺分泌的一種蠟狀物質,一個蜂群一年可以生產兩三百克。蜂蠟在工農業生產上具有廣泛的用途。蜂膠則是蜜蜂從植物芽孢或樹幹上采集的樹脂,混入其上齶腺、蠟腺的分泌物加工而成的一種具有芳香氣味的膠狀固體物。它具有抗菌、消炎、止癢、抗氧化、抗腫瘤、增強免疫力等作用,被譽為“紫色黃金”,廣泛應用於醫療、保健行業。

朱其瓊知道,僅靠鹹寧的那些蜂農,是遠遠不能滿足王振山所需的蜂蠟和蜂膠的。好在他在蜜蜂行業經營已久,結交了許多朋友,大家也都很信賴他。他四處寫信、打電話,多方收集信息,多渠道收購蜂產品。沒過多長時間,他就利用王振山提供的本錢,順順當當賺取了第一桶金。

與此同時,朱其瓊還與廣州的老朋友曾樂然接上了頭。曾樂然自然十分支持他創業,預付了定金。朱其瓊經常到廣州送貨,曾樂然就請他去家裏吃飯,然後留他在家中住宿。曾氏家族能量巨大,擁有眾多外銷渠道。朱其瓊源源不斷為曾樂然提供蜂蜜、花粉、蜂王槳,慢慢地也開始介入出口貿易。

朱其瓊南北都有可靠的朋友,一度傳說他“南有曾樂然,北有王振山,睡在家裏足不出戶都能賺到錢”。由於信息靈通,渠道廣泛,朱其瓊收購蜂產品之後,往往根據各地行情,調配品種,迅速轉手,賺取差價。正是因為在業內擁有廣泛的人脈資源,蜂乳廠盡管隻有他一個人唱獨角戲,但生意依然做得風生水起,讓許多人羨慕不已。

2.朱其瓊不卑不亢的兩句話,言語不多,卻切中要害。日本客商南條克己來不及反擊,隻好道歉,吃了個悶虧。

1985年3月,朱其瓊迎來了新的機遇。湖北省生物製品廠主動找上門來,想與他的蜂乳廠聯合經營蜂王槳出口業務。

原來,湖北省生物製品廠由過去的湖北省獸藥廠改名而來,急於發展蜂王槳出口業務。該廠的書記對朱其瓊比較了解,知道他有思想,講誠信,不僅人脈廣、渠道多,而且精通蜂王槳業務,希望他來負責王槳的收購及王漿產品的出口,而生物製品廠隻負責加工。隨著業務的擴展,朱其瓊越來越感到家庭作坊式的小規模經營產能有限。他正雄心勃勃,希望擴大經營規模,尋找更大的商業舞台。恰好生物製品廠找上門來,真是瞌睡遇到枕頭,雙方一拍即合。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現代企業製度尚未建立,還沒有股份製的形式,企業之間或企業與事業單位之間的合作多采用這種橫向聯合經營的方式。在聯營中,各方地位平等,主要是以合同或章程的方式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並以此協調經營活動。

簽訂了聯營協議之後,朱其瓊一方麵負責蜂王槳收購、質檢,一方麵負責簽訂出口合同。當時,普通企業是不能出口蜂王槳的,隻有省醫藥進出口公司擁有這個權利。但通過這個中間環節,利潤被吃掉了許多。朱其瓊尋思,應該直接找外商簽訂協議,再來找有出口權的公司合作。通過努力,朱其瓊逐漸打開了北京、廈門、廣州等地的出口渠道。

在這個過程中,與日本東京丸一商事株式會社駐廣州辦事處洽談合作的經曆,給朱其瓊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