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初涉商海(2 / 3)

朱其瓊記得《孫子兵法》上的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沒有把握的事情,他絕不會貿然去做。在此之前,他從沒同外商打過交道,覺得應該補上這一課,弄清相關法律法規,學習與外商談判的常識。

朱其瓊首先找到中山大學法律谘詢處,了解有關情況。一位五十多歲的教授熱情地接待了他。朱其瓊簡明扼要地說明了來意,那位教授就詳細地給他介紹起與外商打交道的幾個注意事項:一是洽談要圍繞主題進行,要先準備好提綱,談話直奔主題,不要東扯西拉;針對談話的方方麵麵,對方可能提出的一些問題,要準備好如何答複,因此參與洽談的人一定要是專業人士。二是會談時安排一個人主發言,其他人隻能補充,不要隨便插話,不能喧賓奪主。三是嚴格守時。先預約見麵時間,會談時要準時到達;早到不要超過三分鍾,遲到也不能超過三分鍾。朱其瓊一一了解清楚,回去作了充分準備。

第一次會談,朱其瓊是帶著省生物製品廠的工程師老許一起去的。東京丸一商事株式會社駐廣州辦事處的主任叫南條克己,長得矮胖矮胖的,一見麵就鞠了個躬,非常有禮貌。朱其瓊微微頷首答禮,雙手遞上自己的名片,表現得自信而有涵養。老許雖然是省生物製品廠的工程師,但在外商看來不過是雇員;而朱其瓊盡管是小私營企業主,但他的頭銜是廠長,外商就認為他是老板,是主發言人。洽談開始,那南條克己的漢語說得十分流利,一看就是個中國通。朱其瓊有備而來,胸有成竹,應對自如。這次商談的是鮮王槳和王槳凍幹粉合作項目。南條克己看過凍幹粉的樣品後說,顆粒比他們以前從南京進口的要細。朱其瓊作為主發言人,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己方的王槳質量及加工工藝。南條克己表情嚴肅,目光炯炯,坐得筆挺挺地認真聽著,不時微笑著點一下頭。最後,他表示盡快將鮮王槳送回日本檢驗,並約定了下次洽談的時間。整個會談不過十幾分鍾,南條克己沒有說一句多餘的話,氣氛雖然嚴肅,但還比較友好。

到了第二次會談時,朱其瓊又帶著老許準時趕到南條克己的辦公室。賓主坐下之後,直接談起凍幹粉的合作細節。這次南條的臉上多了些笑容,氣氛顯得輕鬆一些。朱其瓊介紹了凍幹粉的相關情況,南條也陳述了日本方麵的要求。

老許看看這個項目談得差不多了,突然插了一句:“我們廠還生產獼猴桃凍幹粉,質量非常好,是從新西蘭進口的良種獼猴桃……”

南條一聽,乍然變色,白了老許一眼,言辭鋒利地道:“據我所知,獼猴桃原產於中國,你們現在怎麼從新西蘭進口良種獼猴桃了?如果是這樣,幾年之後,日本也可以向你們出口熊貓了……”本來氣氛十分友好,南條話鋒陡變,明顯是對老許表示不滿:咱們談的是凍幹粉項目,怎麼突然變成了獼猴桃?不是有主發言人麼,隨員怎麼能隨便插嘴?

老許的臉頓時變成了豬肝色,卻不知道怎麼應答,顯得十分狼狽。南條的這番話夾槍帶棒,不懷好意:獼猴桃本來是中國產的,現在弄得要從新西蘭進口,將來你們還要進口熊貓了,你們還有沒有民族自尊心啊?朱其瓊心想,老許向外商推薦稱猴移〖凍幹粉一事,之前並未和他商量,明顯偏離了主題,而且他也不該隨便插話,所以才遭到日本人的羞辱。如果不立即“救場”,南條可能馬上會下“逐客令”。靈機一動,他脫口而出,“南條先生,請不要轉移話題,我們今天洽談的主題是蜂王槳與王槳凍幹粉,至於熊貓和獼猴桃,不是我們討論的問題!”

朱其瓊的話雖不多,卻一下子點到了要害。南條的腦筋一時沒有轉過彎來,並沒有反擊,隻是說:朱先生,非常抱歉。我們還是繼續談王槳凍幹粉問題……”

隨後,朱其瓊轉守為攻,道:上次南條先生答應過,貴公司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份日本蜂王槳標準複印件,你們答應了,不知有否……”

“啊,文件我前幾天已經交給湖北省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公司的一位先生了,他說會轉交給你們的。”南條的表情有點疑惑。

“我們至今沒有收到文件。正如你們所知,醫藥公司與我們並不是一個單位,我們也並未委托那位先生。”朱其瓊揚起頭,緩緩道,“如果你們方便的話,就請給我們一份;如果不方便的話,那就算了。”

“哦,哦,抱歉,非常抱歉。”南條站起來鞠了個躬,說道,“我馬上複印一份給你們。”

從南條的辦公室出來,老許捏著一把冷汗。從這次洽談中,朱其瓊認識到了一點,與外商談判要謹言慎行,事先要做好發言提綱,不能脫離主題,更不可信口開河。後來,湖北省生物製品廠單方麵撕毀合作(聯營)協議,認為業績都是源於他們的產品,與朱其瓊無關。朱其瓊找到那個姓劉的廠長理論,舉例說了與南條洽談的經過。他說:“虧你說得出口,如果不是我,你的人早被南條趕出門了!不僅喪失人格、廠格,還喪失國格!”那位劉廠長一聽,趕緊關上辦公室的門,訕笑著說:你小點聲,這可不能讓別人聽到了。”在當年,像這樣的涉外活動備受人們關注,弄得不好就是政治事件。

拿到日本的蜂王漿標準複印件之後,朱其瓊與南條約定,等鮮王槳檢驗結果出來之後再繼續會談。

過了半個月,朱其瓊收到了日方的回函,鮮王槳化驗結果沒有達到日方的標準,合作終止。朱其瓊知道,這與上次洽談時,南條吃了悶虧有關。他想了想,還是客氣地給對方寫了一封信,指出上次提供的樣品有一個重要疏忽,未用幹冰保存,所以在運輸途中王槳水分揮發了1.24%,導致癸烯酸含量下降。朱其瓊的想法是,生意談不成沒關係,但是對待事情一定要認真,不能讓外商小瞧了咱們。

盡管這次合作失敗了,但是朱其瓊學會了三點:第一,守時;第二,嚴謹,談判前要準備好提綱,談判時要把握重點,不要說廢話;第三,質量至上。這為後來“葆春”與其他外商談判積累了寶貴經驗。

3.這個案子被作家唐鎮寫入報告文學《柳平律師》一文中,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朱其瓊因此名聲大振;也因為這件事,他與柳平成為終身摯友。

時間到了1986年底。在將近兩年時間內,朱其瓊全力以赴投入聯營工作,一步一步打開銷售局麵,第一年為省生物製品廠完成了300萬元的蜂王槳出口收入,第二年則超過500萬元。按照合同規定,他應該得到將近2萬元的酬金。

可是,這中間朱其瓊多次到省生物製品廠去,要求兌現酬金,對方卻一直以各種理由推脫,就是不支付。朱其瓊明白,對方犯了“紅眼病”。一個國企員工一年的收入不到1000元,而他一下子就賺了2萬元,無論是誰都會嫉妒。可是嫉妒歸嫉妒,這是他憑勞動和智慧所得,按照合同規定就該兌現。多次討債,好說歹說,朱其瓊的心中充滿了難以言說的屈辱感。在當時,隨意毀約、不守信用似乎成了某些國企的特權,朱其瓊深深地感到悲哀。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從法律上講都是平等的經濟主體,難道就應該以大欺小、以公壓私嗎?他決定“逆龍鱗、拔虎須”——尋求法律幫助,這不僅僅是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也是張揚社會正義、呼喚法製建設。

當年,中國人打官司沒有現在這麼普遍,民告官的案例更是罕見。朱其瓊心想,對方是省屬國有企業,有權有勢,自己要想勝訴,還是得請律師幫忙。他先找到鹹寧地區律師事務所,與一個律師談了半天。對方一問三不知,顯然業務不熟,朱其瓊放棄了。他又來到武昌火車站,找到一家律師事務所。一個年輕律師接待了他,說得倒頭頭是道,可朱其瓊看他太年輕,覺得“嘴上無毛,辦事不牢”,也沒有達成協議。朱其瓊最後來到了江岸區經濟律師事務所,遇到了一個叫柳平的律師。